基础心理学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3282300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5.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基础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基础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基础心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基础心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心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心理学(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心理学第一章 绪论1879 年,德国哲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才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立一门独立的科学。现在,学术界公认,把 1879年作为“科 学心理学”的诞生之年,冯特为“心理学之父 。第一节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二、心理学研究的内容:1、心理过程:指人类共同拥有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它包括三个方面:认识过程、情绪和 情感过程、意志过程。2、个性心理(差异心理): 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不同,心理过程产生时又总是带 有个人的特征,从而形成了每个人的个性,心理学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称

2、之为个性心理或差异 心理。由两个方面组成: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注意) 情感过程(情绪与情感)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第二节 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心理学分为基础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在于从理论上揭示人类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应用心理 学(研究倾向于将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某一特殊群体,揭示这一群体的心理活动规律)。第三节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领域和基本任务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领域(问题):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结 构(智力结构、

3、人格结构)、心理的脑机制(心理现象背后的大脑活动)、心理想象的发生与发展(个 体发生和种系发生)、心理与环境(物体条件的影响、他人的影响 )。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描述和测量(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解释和说明(解决“为什 么”的问题、预测和控制(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三、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四、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五、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方法概念分类优点缺点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 行为进 行系统观察分析而得出 规律1、参与观察2、非参与观察保持自然性和客观性难以重复验证;难以精确分析; 有时会产生研究现象没有出现 的

4、情况;观察容易“各取所需”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 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1、自然实验法2、实验室实验 法设计严密,具有可重复 性;研究有主动性,可得 出因果结论。最大特点在于研究者通 过“安排原因”(即控制) 来产生预期的结果。应用范围窄,人为性大。调查法就某一(些)问题要求被 调查者回答他个人的想 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 推测团体的心理趋向的 研究方法。1、问卷法2、谈话法短时间内收集大量资料1、如问卷回收率较低可能影响 结果的准确性;2、问卷的真实性难以保证。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 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 种心理品质的方法。智力测验 成就测验 人格测验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分 析;可以同

5、时分析多个变 量的相关。难以推断出因果性结论个案研 究法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 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 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 现象的原因典型的个案研 究:脑损伤病 人的个案收集资料深入详尽适合个别情况,难以推广应用第四节 现代心理学流派流派代表人物主要的研究活动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用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各兀素之间的结构机能主义詹姆斯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格式塔学派韦特海默、苛勒、考卡夫研究知识和意识的组织过程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反对研究意识、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研究无意识现象认知心理学奈瑟研究人的认识活动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研究正常人的人性问题,如

6、动机、需要、自我意识等第二章 心理与脑第一节 心理是脑的机能一、心理的实质(科学的心理观):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二、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三、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事物是心理的源泉;2、人的心理反映是积极能动的反 映;3、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具体性);4、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第五节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规律一、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规律反射;心理现象产生的方式是反射。二、反射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反应。机体对于环境刺激, 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来完成的反应,都被理解为反射。三、反射弧:反射的结构基础,它由感受器、传入

7、神经元、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五个 基本部分组成。四、反射的种类1、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生下来就具有的,先天遗传下来的,对刺激特有的、稳定的反应方式。2、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经过学习的反射。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巴普洛夫)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条件反射触发条件行为的性质训练的结果经典性条件反射可观察到的刺激应答性:有机体做出反应, 却不能改变环境有机体学会把不同的刺激 联结起来;影响有机体对刺 激的反应。操作性条件反射没有可观察到的刺激操作性:有机体做出的反 应可以操纵环境有机体学会把行为与结果 联系起来;影响有机体行为 发生的

8、频率。五、大脑皮层活动的两个基本过程:兴奋过程(刺激物引起的皮层活跃状态,如:觉醒)和抑制过程(刺激停止和削弱相关区域的活动,如:睡眠)。 六、高级神经活动的两条基本规律(巴普洛夫):1、神经过程的扩散(条件反射的泛化)与集中规律(条件反射的分化)。2、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正诱导:由抑制到兴奋;负诱导:由兴奋到抑制)规律。七、两种信号系统(巴普洛夫): 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活动,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系统统称之为信号系统,根据刺激物的性质,把 一切信号分成两类:1、第一信号系统:由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构成的信号系统,人和动物共有。2、第二信号系统:由词、语言构成的信号系统。人类特有的,与思维密切联系

9、。3、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区别:(1)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而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这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 别。(2)两种信号刺激的广度和丰富性是不同的,第一信号只限于具体刺激物,词可以代表一类事 物。(3)形成的基础不同,第一信号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第二信号系统是建立在第一信号 系统的基础上。(4)活动的效果不同,第一信号系统是动物活动的最高调节机制,第二信号系统与思维密切相 关,是人类行为的最高调节机制。第三章 感觉第一节 感觉的一般概念一、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只负责接收、传递、整合信息,不能解释信 息。二、感觉的意义: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没

10、有感觉提供的信息,人们就不能根据机体 状态调节自己的行为;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平衡:人从周围环境获得必要的信息,才能保证 机体的正常生活,如感觉剥夺实验;3、感觉是一切高级心理现象的基础:知觉、记忆、情绪、思维三、感觉的发展:1、种系发展:生物体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例:人类嗅觉的退化2、个体发展:与个体生活实践密切相关。L例:音乐家有高度精确的听觉四、感觉的种类: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2、内部感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机体觉)。第二节 感受性及其测定 产生感觉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1、感受性:具有一定的感觉能力;2、感觉阈限:刺激物必 须达到一定的程

11、度。一、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1、绝对感受性:人的感觉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2、绝对感觉阈限:刚刚(50%)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3、二者的关系:反向关系,绝对感觉阈限越大,绝对感受性越小。4、数量表达公式:绝对感受性=1/绝对感觉阈限。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1、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差):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2、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3、二者的关系:差别感觉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越小。4、数量表达式: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第三节 视觉一、视觉感受器: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二、视觉的适宜刺激: 380780 毫微米的光波三、基

12、本视觉现象及其规律1、视觉的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阈限(1)明度:光线越强,看上去越亮;光线越弱,看上去越暗。(2)波长:人眼对 500 毫微米的光波最敏感。2、颜色混合3、色觉缺失:色弱与色盲(全色盲、红绿色盲、黄蓝色盲)4、视敏度:空间视敏度和时间视敏度(1)空间视敏度:视觉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医学上又称为视力。空间视敏度的大 小常以视角大小来表示。(2)时间视敏度: 后像:刺激停止作用于感受器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而保留片刻,从而产生后像。正后像(后 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与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相反)。5、视觉对比: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第四节 听觉一、听觉感受器:内耳内柯

13、蒂氏的毛状神经细胞 二、听觉的适宜刺激:1620000 赫兹的振动频率,对 1000 赫兹左右频率的声音感受性最高。10004000 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16 赫兹是人的音调的下阈。第五节 其它感觉一、皮肤感觉:包括触压觉、温度觉、痛觉二、嗅觉和味觉三、运动觉(感受器分布于肌肉、肌腱及内耳前庭器官)和平衡觉(感受器在内耳的前庭器官中)四、机体觉(内脏感觉),是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正常情况下内脏不 会产生感觉。第六节 感觉的相互作用一、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1、感觉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的感受性变化。感觉适应具有两个方面:一是因 刺激过久而变为迟钝,一是因刺激

14、缺乏而变为敏锐。视觉对明光和暗光存在着明显的适应现象,分别称之为明适应(光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 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和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 过程)。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种类:同时对比(如颜色对比、 明暗对比)和先后对比(如味觉对比)。二、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对一种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强烈 降低2、不同感觉的补偿作用(感觉代偿 :指某种感觉缺失以后,可以由其它感觉来弥补。3、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第四章 知觉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念一、知觉是人

15、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二、感觉和知觉的联系和区别:1、区别:第一,认识层次不同:感觉是个别属性,知觉是整体属性;心理过程不同:感觉介于 生理与心理活动之间,知觉是纯粹的心理活动。第二,从感觉到知觉,有一个主观选择的过程;第三, 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单一分析器,知觉是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2、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三、知觉的种类:1、起作用的感觉器官,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2、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3、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把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知觉称为错觉。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一、知觉的选择性:人的知觉系统并不会对所有刺激来者不拒地加工,而是仅对其中部分加以反 应。在知觉过程中,除了人的主观选择性外,对象(被知觉选择的刺激物)和背景(未被选择的其它 刺激物)本身的刺激结构也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