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复习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3252623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原理(复习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育学原理(复习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育学原理(复习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育学原理(复习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育学原理(复习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复习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复习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导论1.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教育学巨著。“泛智教育”思想,探讨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2. 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3. 佩斯泰洛奇提出“人类教育心理学化”。4. 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第一个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的人,普通教育学,教育学学科形成的标志.5. 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6. 不管是教育现象、教育事实还是教育规律,只有当他们成为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时,才有可能成为它的研究对象。第一章 现代教育的本质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单选,多选,填空)1. 教育的神话起

2、源论2.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托里尔诺 进化论自然教育思想为指导3.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孟禄 无意识模仿4.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基础5. 教育的生活起源论教育的发展:(多选)1. 原始社会的教育: 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没有制度化机构,教育内容贫乏,教学方法简单;教育具有宗教性;教育无阶级性。2. 古代社会的教育:出现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 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具有阶级性; 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内容,教育内容封闭;呆板的知识传授和强迫的道德灌输,教育方法机械; 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获得了初步的科学教育认识.3. 现代社会的教育: 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

3、广泛性;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 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 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生化; 教育具有国际性; 教育重视科学研究,具有科学性。第二节 教育的本质和属性.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2 三者关系:)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3)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3。 教育的属性:(选择,填空)永恒性,生产性,历史性,继承性,独立性,长期性,民族性第三节 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案例分析)教育的功能(分析题)01. 教育的基本功能:影响人的发展;教

4、育面临的对象是人,直接作用对象是各种层次的学生,所以,教育在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过程中表现出自己影响人的发展的直接功能。2 教育的扩展功能:影响社会的发展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培养人才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影响社会的发展;二是通过对社会的科技、文化服务而直接作用于社会。在教育实践中,应该辩证的把握教育功能的辩证关系。首先,要坚持发挥教育的基本功能,即发挥教育对人的影响,选择教育对人的正面影响,在目标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内容上选择全面的教育内容,在过程中完成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过程.其次,要重视教育的扩展功能,即发挥教育培养社会人才的作用,通过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而促进

5、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进步。最后,处理好教育的直接功能和间接功能之间的关系,即核心的“育人和“制器的关系。第二章 现代教育目的 1。 教育的目的(名词解释 狭义)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学校教育目的,它是指一定国家或社会对各级各类教育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它体现了特定国家或社会的教育价值观,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标准、发展方向、社会性质方面的预期,对所有学校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广义的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总目标.名词解释1。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

6、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2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行动纲领.3. 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4.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

7、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第一层为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是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个体在质量规格上的总的规定和从事社会职业时的各种基本素质的规定.第二层是学校培养目标,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第三层为课程目标,这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3教育的属性:(选择,填空)()教育的永恒性。是指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就会永远存在。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潜能的充分开发与个性成长,并使其成为一定社会关系的构造者,只要有人的存在就存在教育。教育是伴随人类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教育将永远存在。但是不同时期的教育,其具体的型态结构,内容与方法手段有

8、所不同。(2)教育的生产性.是指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它跟其他生产活动相比,在对象、过程和结果等方面有自己的特殊性。是关于人类智能和人类文化的再生产活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把人类智能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智能,使受教者由生物实体转化为社会实体,成为社会所期望的成熟成员;二是在教育过程中传递,传播,发展,交流与整合文化,实现人类文化的再生产,使得人类与动物的文化区别能够保持与延续下去。(3)教育的历史性.是指每一具体历史时期的教育有根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表现,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如原始社会的教育以口耳相传,生产生活中模仿,教育平等。奴隶社会以学校的生产,教育专门化,军政教育占主导

9、。封建社会以封建伦理道德训练,宗教神学思想灌输,学而优则仕为特征。资本主义以建立完备的教育体系,实施义务教育,倡导科技教育为特征。社会主义以教育的民主化,科学化,社会主义性质的特征。(4)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教育的这种历史继承性贯穿整个教育史,任何时期的教育都是过去历史教育的继承和发展。如中国教育的考试制度。()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一方面自身受当时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法律道德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体现出教育自身的规律性,特别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教育内容,教育的方法手段教育过程的认识规律。此外教育

10、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而存在教育超前或滞后的现象特别是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时期.()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的完成,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还具有超前性和迟效性.关于教育的长期性,超前性,迟效性日本学者汤浅光朝写了汤浅三定律。(7)教育的民族性。是指教育都是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的,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制度上,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方法手段方面都有其民族性的特征.特别表现在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等方面。教育的民族性使得教育表现出多样性,教育不但保存,延续本民族文化还应实现其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8)教育的阶

11、级性。恩格斯曾指出在阶级社会中,那个在政治领域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也必然居于教育的统治地位。4。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的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名解)个人本位论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中法国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和法国的萨特(选择)在这种理论看来,首先,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完善和最理想的发展,因此,他们否定社会制度的权威,反对社会对个人的约束,强调个人自由权利至高无上,认为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出来的人,其本性就会被抹杀掉。

12、他们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而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使人真正成为其人.其次,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他们认为,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教育就一定有利于社会发展,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教育不一定有利于个人发展,评价教育价值也应当以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为标准.社会本体论:社会本体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名解)高峰时期:1世纪到20世纪初 代表人物: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和涂尔干(选择)它主张,个人的一切发展依赖于社会,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是真正的存在,人之所以为人,只因他生活于人群中并参与社会

13、生活,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靠社会提供营养,人的一切都从社会得来.其次,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不具有任何决定教育目的的价值。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使个体社会化,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教育过程就是把社会的价值观念或集体意识强加于个人,把不具有任何社会特征的人改造成为社会的人。再次,以对社会功能的好坏来作为教育结果的评价标准,离开了社会的需要,就无从对教育的结果进行评价。简述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教学目标。(答案: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

14、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社会本位论者相反,他们主张教育目标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生活本位论把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或提出教育要为未来生活做准

15、备的“教育准备生活说,或以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提出“教育适应生活说。这方面典型的代表是斯宾塞和杜威. 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即生活说5五育:1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社会意识、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2智育:即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和帮助学生发展智力的教育。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和健身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体质的教育。4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是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即向学生传授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养成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教育。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既不能相互替代,又不能彼此分割。之所以不能替代,是因为各育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有区别的,各育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内容,内涵、任务和功能,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们的社会发展价值、个体发展价值、教育价值都是通过不同的作用体现出来的,各育的特点和规律也各不相同。之所以补课分割,是因为各育之间的相互渗透。德育是各育的思想基础,对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动力的作用;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的基础,各育中都包含着智育的成分;体育是各育的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美育对其他各育都会产生影响,是一个全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