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3.5力的分解教案9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3248292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3.5力的分解教案9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3.5力的分解教案9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3.5力的分解教案9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3.5力的分解教案9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3.5力的分解教案9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3.5力的分解教案9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3.5力的分解教案9新人教版必修1(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3.5力的分解教案9新人教版必修1力的分解教材及学情分析力学是整个高中阶段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学好力学知识不仅是解决有关力问题的根本,而且是进一步学习其它物理知识的基础,而在力学中,力的分解又是分析解决力问题的基本方法。如何学好力的分解知识,正确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于刚进入高一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有一定困难的。困难的原因:一是不知一个力如何进行分解;二是不清楚分解后的分力与合力究竟是什么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就正确掌握力的分解方法。设计思想(1)渗透物理学中的等效替代思想和研究方法的教育。学生通过力的合成的学习,已基本明确了力的特征和力

2、矢量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等效与替代的思想。比较容易接受力的分解的含义和遵循的规律,但对力按效果分解的方法较难理解。这节课在设计中增加了多处学生参与的活动,通过亲身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增进学生对力按效果分解方法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2)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通过展示、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力的分解的现象,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受物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的习惯,用物理语言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3、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4、能够区分矢量与标量。5、会用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相加(二)过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2、培养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教学重点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2、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及分力之间的确定。3、会分析日常生活

4、中与力的分解相关的问题。教学难点1、力的分解方法及矢量相加法则。2、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情景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桥,举例:1、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的江面上,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也是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全桥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北岸引桥303米,南岸引桥211米。从基底至公路桥面高80米。2、南浦大桥:是上海市区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落成于1991年11月19日,总长8346米,其中主桥全长846米,引桥全长

5、7500米。浦西引桥长3754米,以复曲线呈螺旋形、上下二环分岔衔接中山南路和陆家浜路。浦东引桥长3746米,采用复曲线呈长圆形,与浦东南路相连并直通杨高路。南浦大桥也是上海道路内环线的过江枢纽。南浦大桥设有观光电梯,游人可乘电梯上桥观光。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后,南浦大桥成为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象征。注:引桥是联接正桥和路堤的桥思考:这些高大的桥要造很长的引桥,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开始本节课的内容。新课教学(一)力的分解观察与分析 橡皮筋两端固定在黑板上,用手向下拉系在橡皮筋上的细绳,记下结点位置O和两段橡皮筋OM、ON的方向,如图(a)所示。在拉力F的作用下,橡皮筋OM段、O

6、N段都发生了伸长,说明力F产生了两个作用效果。这两个作用效果相当于两个分别沿OM、ON的拉力产生的。我们可以用这两个沿橡皮筋方向的拉力F1、F2来代替力F的作用而保持效果不变。实验验证 用两只手分别拉系于结点的两根细绳,注意使两绳方向分别与黑板上画出的OM、ON线段在一条直线上,施力大小适当,此时结点可到达同样的位置O,如图(b)。前面我们学过,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现在通过实验又清楚地看到与之相反的另一种情况:两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我们就把这两个力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实际上也可以是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与原来一个

7、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原来那个力的分力。注: 分力定义中的“原来”二字说明一个力跟它的几个分力并不同时作用在物体上。而是说,当它们分别作用到同一物体上时,产生的效果相同,可以互相替代。因此,一个力跟它的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已知一个力求它的分力的过程,我们就称为力的分解。通过类比,得出力的分解法则:由于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可见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通过实验,讨论并确认判断分力方向的原则:要使一个力的分解有惟一解有下列条件-已知两分力方向.前面是已知一个力的大小、方向,在事先确定了它的两个分力的方向后,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分解的。我们知道对于同一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

8、同的平行四边形,这表明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也就是说力的分解的答案是不确定的。在实际应用中怎样分解一个已知力呢?从拉橡皮筋的例子可以看到,我们是按拉力对橡皮筋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的,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个实际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讨论刚上课时留下的问题,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车辆经过高大的桥时,要先上坡,再下坡,我们能不能把车辆的运动看作一个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呢?例1、 将物块放在斜面上,让学生观察现象。教师引导:在斜面上运动的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但它并没有竖直下落,而是要沿斜面下滑,那么在物体运动过程中重力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呢?教师重点引导,必须让学生明确一定是力在受力物体上产

9、生的效果。学生活动: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看到的现象:斜面被压弯,同时物沿斜面下滑。在教师引导下得到:一是使物体沿斜面下滑,二是使物体压紧斜面。教师活动:既然重力产生了这两个效果,那么重力应怎样分解呢?学生活动:可以分解为:一个沿斜面向下的力F1,一个垂直斜面向下的力F2。教师活动:假设这个斜面的倾角为,那么重力的分力与倾角有什么关系?试写出表达式。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推导,交流总结:教师活动:通过这个表达式分析:1、当变化时,F1和 F2的大小如何变化?2、在车辆上桥和下桥时,F1各起到什么作用?3、通过这个结论,我们再来解释高大的桥为什么要造很长的引桥?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用物理语言

10、描述分析过程1、当增大时,F1增大,F2减小。2、上桥时阻碍车辆前进,下桥时使车辆越来越快。3、引桥越长,越小,F1越小,上桥时的阻碍作用越小,从而比较容易上桥,下桥时的加速作用会越小,从而保障行车时的安全。思考: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古称鸦关,雄、奇、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从山脚至山顶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60米;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全程约4公里。这条公路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例2、 在竖直墙上固定可自由转动的轻支架,横杆OM垂直于墙壁,斜杆 ON跟水平方向的夹角为,在支架的O点挂有一个重 G的物体。怎样确

11、定杆OM、ON的受力方向? 学生实验 每两个学生一组,在原座位上,一人右手(或左手)叉腰,另一人向下拉他的肘部。然后交换,体会拉力对手臂产生的两个作用效果。讲解 实验证明,竖直向下的拉力对两杆件支架产生了沿杆方向的两个作用效果,使上杆受拉力,下杆受压力。因此,这个拉力G可以沿上述两个方向分解为两个分力F1和F2。当然,作这样的分析是在不计两杆重力情况下作出的。我们可以用Fl和F2去等效地替代拉力G对支架的作用。(边讲边板画)F1 G/sin F2G/tan。小结 通过例1、例2的分析,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究竟怎样分解一个已知力,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已知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

12、两分力的方向,然后应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加以分解,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总结:求一个已知力的实际分力的方法步骤:(1)根据物体(结点)所处的状态分析力的作用效果;(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3)根据两个分力的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4)由平行四边形利用几何知识求两个分力.课堂训练1、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的作用,且F与水平方向成角,如右图。怎样把力F按其作用效果分解?它的两个分力的大小、方向如何?2、一光滑小球放在倾角为的光滑斜面和竖直的挡板之间,其重力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解析:两分力方向确定了,分解是唯一的.如图所示,可以分解为两个力:G1=Gtan,G2=G/cos.小球因为有重力,沿垂直于斜面产生紧压斜面的作用效果;在沿水平方向上产生压紧挡板的效果.小结及板书一、什么是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的过程叫力的分解二、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三、按效果分解的基本思路作业布置1、用心观察分析日常生活实际的斜面和支架2、教材第66页问题与练习第(1)、(3)题3、大家见过空中索道吧?那么你有没有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工程技术人员你会怎么处理缆绳,是尽量绷直些好?还是松驰些好?课后反思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