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美育教育理论.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3231993 上传时间:2023-08-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席勒美育教育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席勒美育教育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席勒美育教育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席勒美育教育理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席勒美育教育理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席勒美育教育理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席勒美育教育理论.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席勒美育教育理论关于美育的内涵,席勒将其界定为“自由”。席勒所说的“自由”是一种超越实在、必然与理性的审美的关系性的自由。也是审美的想象力的自由,是想象力对于自由的形式的追求,从而飞跃到审美的自由的游戏。当然归根结底,席勒所说的自由是人性解放的自由,是通过审美克服人性之割裂走向人性之完整。由此可见,这种自由观不仅局限于精神领域,而更侧重于现实人生,追求一种人性完整、政治解放的人生自由。因而是一种人生美学之路,开辟了整个现代美学走向人生美学的方向。席勒认为,美育的特殊作用即是其成为沟通感性与理性、自然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之中介。这就使美育成为由自然之人成长为理性之人的必由之途

2、。这就是席勒关于美育作用的“中介论”,成为整个美育的核心环节,构成了整个审美之谜。席勒认为,美育所凭借的手段是美的艺术。他首先从艺术类型的横向的角度论述了理想的美育的途径。那就是由优美到崇高,达到人性的高尚。而从纵向的角度,席勒勾画了审美教育的历史过程,即由古代的素扑的诗到现代的感伤的诗,最后走向两者结合的理想形态的诗。席勒从美育的独特视角批判了他所在的时代。这种批判开了对于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审美批判的先河,影响到后世并对当代仍有其重要意义。当代德国著名理论家哈贝马斯JurgenHabrmas1929-在论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一文中指出:“这些书简成为了现代性的审美批判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4众

3、所周知,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资产阶级现代化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构成了一个十分明显的二律背反:美与非美的悖论。所谓“美”即指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文明与舒适。而所谓“非美”即指人们精神生活的贫乏、低俗与焦虑。因此,对于同资产阶级现代化相伴而生的现代性之反思与批判、乃至于试图超越,就成为现代与当代的紧迫课题。对现代性进行审美的批判与反思就是众多现代与当代理论家的重要理论探索之一。而开其先河者即为席勒。他以其特有的理论敏感性,高举美的艺术是人的“性格的高尚化”的工具5之武器,深刻揭示了现代性之二律背反特性。他认为,一方面,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非此方式类就不能取得进步”6;另一方面,他又空前尖锐地批判了所

4、谓现代性所导致的人性分裂和艺术低俗的弊端。他对于资本主义现代化所造成的社会与人性的分裂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说:“现在,国家与教会、法律与习俗都分裂开来,享受与劳动脱节、手段与目的脱节、努力与酬报脱节。永运束缚在整体中一个孤零零的断片上,人也就把自己变成一个断片了。耳朵里听到的永远是由他推动的机器轮盘的那种单调乏味的嘈杂声,人也就无法发展他生存的和谐,他不是把人性刻到他的自然本性中去,而是把自己仅仅变成他的职业和科学事业的一个标志。”7对于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美的艺术与现实的脱节与走向低俗,席勒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说:“然而在现时代,欲求占了统治地位,把堕落了的人性置于它的专制桎梏之下。利益成

5、了时代的伟大偶像,一切力量都要服侍它,一切天才都要拜倒在它的脚下。在这个拙劣的天平上,艺术的精神贡献毫无分量,它得不到任何鼓励,从而消失在该世纪嘈杂的市场中。”8从以上席勒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分裂和艺术堕落的批判可知,他的这种批判是非常深刻和具有普适性的。即便在今天仍不失其价值。正因为如此,席勒的这种审美批判一直影响到后世乃至今天。众所周知,黑格尔曾经批判资本主义时代同审美与艺术的对立,因而导致散文化倾向。马克思则在著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列专章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特别对其“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9的非人性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美国著名哲学家马尔库塞Herber

6、tMarcuse18981979于1964年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深刻地批判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信奉单向度的技术思维,扼杀了人的与艺术的多向度“自由”本性。这些批判应该说都与席勒有着某种渊源关系。同时也说明席勒从审美的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美与非美的二律背反并试图加以解决,是一个关系人类社会前途的具有重大价值的时代课题。 还有一点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席勒不仅是德国古典美学发展的桥梁而且在许多方面超越了德国古典美学,在某种程度上突破德国古典美学的思辩性、抽象性,努力将美学研究带入现实生活,开启了现代美学突破主客二分思维方式,走向“主体间性”之路。有的理论家曾经指出,从西方美学发展的历史来

7、说,应该是由康德到席勒再到马克思,而不是像传统观念所理解的由康德到黑格尔再到马克思。10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因其充分注意到席勒对于德国古典美学的超越。席勒当然是继承了康德但又在许多方面超越了康德。正如黑格尔所说:“席勒的大功劳就在于克服了康德所了解的思想的主观性与抽象性,敢于设法超越这些界限,在思想上把统一与和解作为真实来了解,并且在艺术里实现这种统一与和解。”11而席勒本人在论美书简之中也明确表示,他要探索一种不同于康德的“主观理性地解释美”的“感性客观地解释美”的“第四种方式”。12非常重要的是,席勒不同于包括黑格尔在内的德国古典美学之处在于,整个德国古典美学总体上都是从思辩的哲学体系之完

8、整出发来阐释其美学理论的,而席勒却与其相反是从改造现实社会和艺术的需要来阐释其美学理论。他认为美与艺术是社会与政治改革唯一有效的工具。他说,政治领域的一切改革都应该来自性格的高尚化,但是在一种野蛮的国家制度的支配之下,人的性格怎么能够高尚化呢?为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国家没有为我们提供的工具,去打开不受一切政治腐化污染保持纯洁的源泉。他说“这一工具就是艺术,在艺术不朽的范例中打开了纯洁的泉源”。13而且,德国古典美学仍然遵循着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康德的“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形式”必须凭借着一个理性的先验原理。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则将美确定为绝对理念的表现形式。而席勒的“美在自由”却是凭借一种初始的审美经验现象学,在审美的想象的游戏中将一切实体的经验与理念加以“悬阁”,进入一种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交融不分的审美境界。他说“从这种游戏出发,想象力在它的追求自由的形式的尝试中,终于飞跃到审美的游戏”。14席勒认为,这种审美的自由不同于对必然的认识的“智力的人的自由”,而是以人的综合本性为基础的“第二种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