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困境及对策研究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3224903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困境及对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困境及对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困境及对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困境及对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困境及对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困境及对策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困境及对策研究摘要就高校研究生招生遇到的地域优势不明显、生源分布不平衡、优秀生源不充足等诸多困境,提出对策:改革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加强学科建立和师资队伍建立、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和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相信这些措施对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会有所帮助。关键词地方高校优秀生源困境对策地方高校是各盛市、自治区建立的区域性、地方性的高等学校或是从部委专业院校“下放到地方后的院校。硕士研究生招生自1999年以来,一直以30%的速度扩大招生规模,扩招给地方高校带来了良好的开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地方高校由于地域优势明显、教育资源紧张、学科建立滞后等因素,致使研究生招生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

2、境,也必然造成优秀生源缺乏、调剂生源过多、研究生生源质量低下。那么,地方高校如何走出研究生招生困境,吸引优秀本科毕业生报考本校,是当前地方高校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谈几点考虑。1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的困境1.1优秀生源不充足从近三年的招生情况看,地方高校报考人数占招生规模的比例为2.211,低于全国平均程度3.181(见表1、表2)。据笔者调查理解,地方高校的优秀本科毕业生一般倾向报考重点大学或“211工程大学,喜欢选择经济兴旺的热门地区的高校。报考地方高校的都是二流程度、三流程度及中等偏下的本科毕业生,造成这种场面既与招生制度有关,也与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资格线只按12大学科门类

3、和3个不同区域划线相关。地方高校的教育质量、办学层次、办学程度主要靠研究生的程度来反映,因此研究生生源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如能把好研究生招生录取入口关,制定强有力的教育培养措施,研究生教育必然会带动地方高校的整体科研程度,出高程度的学位论文。许多大学已硬性要求研究生发表SI、Ei、ISTP三大检索论文。因此,优秀生源的矛盾是地方高校招生困境之一。1.2生源分布不平衡某地方高校考生报考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应用数学等通用学科领域,而在农学、矿产普查与勘探等学科领域(属艰辛行业)遭受冷遇。从表1、表2可以看出,近三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全国考生与招生方案之比为3.18

4、1,某地方高校为2.21。在同一所高校内,不同硕士学科点的生源分布极不平衡,如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硕士学科点近三年上线人数占招生方案的比例为95%以上,而农学、矿产普查与勘探等其他学科占不到50%。同时导师队伍的现状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如个别院系、学科专业点导师队伍开展极不平衡,有的单位导师人数偏少,生源充足,不能产生规模培养效应;有的单位导师人数充足,而生源相对缺乏,有些导师招不上研究生,影响导师积极性并产生矛盾。而且地方高校的生源组成以本校为主,本校与外校的生源之比为8.61,这种生源构造不太合理,容易造成学术上的近亲繁殖,畸形的生源构造是生源分布不平衡的另一方面。生源分布不平衡,影响地方

5、高校学科之间的协调开展,也严重地影响导师的积极性,这是地方高校招生面临的困境之二。1.3地域优势不明显众所周知,一所高校的办学地理位置对学校的开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高校一般都是办在非省会城市,交通不方便、信息不畅通、政策不灵敏、就业不顺畅等,本校和外校的优秀应届本科生必然选择省城高校或经济兴旺地区的高校和单位,而放弃地方高校,导致地方高校志愿生源严重缺乏。地方高校是各盛市、自治区建立的区域性、地方性的高等学校或是从部委专业院校“下放到地方后的院校,因办在地、市、州,其获得教育经费、科研投入、师资培训、政策倾斜等方面与名校及省城高校相比必然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地方高校必须克制学科单一、专业

6、传统与地方经济建立中多学科人才需求的矛盾,科学定位、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才能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地域优势是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困境之三。1.4调剂生源过多某地方高校有在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54人,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285人,导师与学生比为11.75一般高校为158。同时导师年龄构造合理,老、中、青导师形成梯队,73.65%的导师在3545岁。导师都经过严格的系统训练,都承受过研究生教育。硕士、博士人数占导师总数的91.67%。但近三年招收的研究生中调剂人数过多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近三年某地方高校42.79%的学生是通过调剂

7、录取到学校。调剂的考生没有参加本校的专业课考试,很多考生所考科目与地方高校设置的考试科目不同,学校无法衡量学生的创新才能、理论才能和独立思维才能,无法把考生的研究方向和导师的学科研究方向凝炼一致,无法挑选最优秀的生源。这些调剂的考生根底不太好,在以后的研究生教学、培养和质量的进步上必然会有很多阻力,这对于整个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进步、办学层次的提升势必造成负面影响。调剂生源过多是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困境之一。2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的对策2.1加大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美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录取标准强调综合衡量。美国大学在招收研究生时,最重要的是考察申请者本科学习时的成绩,其次是推荐信和GRE成绩。而我国

8、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是“统一规划,录取的主要根据是初试成绩,复试和面试成绩为辅,作用不大。这种统一考试制度难以发现考生的学术程度、科学研究才能和创新思维的才能,难得选取最优秀的学生。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的管理存在着明显的“方案色彩,硕士生招生考试从招生方案的制定、考试科目确实定、入学考试的组织到新生最后录取等无不表达行政管理的载体“行政命令在这一过程中的权威,每年硕士生的招生工作的根据不是法律法规的规定,而是一道道“红头文件。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确实可以使整个工作井然有序,但是以牺牲高校的创造性、灵敏性为代价的。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必须改革,应该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招生工作的自主权,让他们自

9、主确定考试科目,明确复试、面试的方式、方法,鼓励他们自主选才。特别是研究生招生录取复试资格线的划定,对地方高校既不利于选才,也不能表达公平性。因此,加大研究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取消层层约束、种种限制,发挥地方高校招生工作的自主权,是解决地方高校招生难问题的最好措施之一。2.2出台鼓励政策,吸引考生报考地方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人数、上线及录取人数均低于全国的平均程度,因此可对毕业生进展专题讲座,帮助他们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市场经济下就业压力加大的形势,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目的、继续学习、报效祖国,采取考研缓解就业压力等。如某地方高校出台优惠政策“一免一发免三年学费、发生活费;“凡第一志愿报考我校,

10、考分到达国家规定的复试分数线,身体体检和复试合格者,我校保障录龋等,这些优惠政策出台后,效果很好,第一志愿报考人数大幅度增加。所以,不同的地方高校可采取多种途径,制定鼓励政策,吸引考生报考。同时,也应该充分发挥院系、导师的积极性。院系和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主体,其积极性将极大地影响研究生教育规模、生源质量与培养质量,建立一个良好的鼓励机制是研究生教育事业安康持续开展的基矗如某地方高校设立导师与学生“一对一制度,即导师给优秀本科毕业生做思想工作,一对一的交流,鼓励学生报考,导师联络的生源,交给导师本人培养和管理,导师的积极性非常高,同时还可增加导师的工作量、进步导师的课时津贴等。2.3加强学科建立

11、,形成研究生教育特色学科建立是高校建立的龙头工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效劳社会的综合工程,学科程度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整体程度和综合实力。学科建立从其内容上来看,包含了学科的学术队伍建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建立等内容。地方高校大力加强学科建立,形成研究生教育特色,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以求得生存和开展。师资队伍是学科建立的主导,地方高校必须重视师资队伍建立,营造良好环境,做好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的引进或培养工作,全方位、多层次启动师资队伍建立方案,形成一支德才兼备、有影响、构造合理的学术队伍。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靠的就是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学科群、特色专业群去吸引考生。

12、办在地、市、州的高校既无地域优势,又无信息优势,必然要用学科建立的特色,研究生教育的竞争力获得招生工作的打破。2.4加强招生宣传,突出地方高校办学的亮点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招生宣传,突出地方高校办学的亮点,扩大学校的影响和知名度。制定招生专业目录和招生简章,向全国其他高校邮寄招生资料。利用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全方位宣传学校,把地方高校的特色学科、特色专业和学校的招生优惠政策广泛宣讲,深化人心,使更多的外校优秀生源报考学校,改善学校的生源构造。参考文献1周瑞祥.19982000年我校研究生招生情况分析与对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012周留根.研究生大规模扩招后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2223吕海燕.突出特色、调整研究生招生工作思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