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分析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3215430 上传时间:2024-02-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分析 摘要 :通过分析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本文对国内外商业银行风险 管理系统发展现状的进行对比,深入地研究和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现状所存 在的问题与差距,并提出了未来系统发展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特征,以期为我国商业银行风 险管理系统的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风险管理技术,信息支持系统1、引言90 年代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从事的是风险套利活动,银行管 理实质上就是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高低和经营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

2、决于 能否全面有效地对风险进行管理,能否通过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积极主动地承担风 险、管理风险,并以良好的风险定价策略获得利润。随着先进信息技术和风险管理技术的 应用,作为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系统已经成为西方商业银行经营 管理和业务运作的核心基本设施和最重要的竞争工具。风险管理系统是从银行经营的“三性”: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出发,根据外部环 境、内部因素等的变动趋势,综合运用表内外业务工具,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对银行资 产进行动态调整,从而实现银行在自身的风险偏好下的利益最大化。系统包括应用结构、 数据结构和技术结构三个部分,其中应用结构对应于系统的基本模块和基本功能

3、;数据结 构对应于模型方法的选择、参数类型的选择、数据的来源与存储以及相关接口;技术结构 对应于与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相适应的信息技术环境、涵盖硬件平台、操作系统、通讯基础 设施、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等。2、国内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研究现状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现状分析1.1 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现状通过分析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以及股份制商业银 行: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并结合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研 究的现状,我们发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使用的还是以定性 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粗糙的风险管理技术。国内商业银行的

4、风险管理还是围绕着传 统的风险管理理论展开,对各类风险的控制与管理采用分类单独控制的策略,风险管理技 术集中于流动性和信用风险两方面。1.1.1 流动性管理为了确定合理的资产负债比例,使之在总量上均衡、结构上优化,从而实现资产的 “三性”原则,中国人民银行于 1994 年 2 月制定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监控 指标和关于资本成分及资产风险权数的暂行规定,规定了 9 大类 15 项资产负债比例 管理监控指标体系。自此,我国商业银行经历了由资产的流动性管理、负债的流动性管理 到资产负债综合比例管理的过程,最终采取了资产负债综合比例管理。各商业银行均通过 相关财务指标体系对银行流动性进行战略

5、管理,分别建立了缺口分析报告制度,指导银行 资产和负债结构调整,并制定了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流动性管理指标预警值和流动性应急 预案工作机制。现阶段,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在数据来源上只能依靠财务、统计报表和各业务部门 的报表,数据加工处理上完全由人工进行分析管理,致使流动性管理的信息来源不足、时 效性差,难以满足流动性管理的要求,无法充分发挥流动性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重要 作用。并且,各分支行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其决策主要凭借个人的经验,并无任何成熟的 技术方法。1.1.2 信用风险管理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对于信贷风险的分析与控制,我国现 阶段商业银行首先是采用基于客户的信

6、用分析理论,通过对企业自身的管理素质、财务比 率、财务报表等的要素分析,解决贷与不贷的问题;然后,采用银行贷款风险度理论,通 过对风险度大小的计算决定贷款的发放方案以及贷款额度。在总体结构方面,我国银行大 都拥有初步的二维评级体系,即既对债务人评级,又对金融工具评级,但是两类级别的划 分都没有和违约概率 PD及违约损失率LGD挂钩。同时,因为我国大多数银行开展内部评级 时间不长,相关数据积累明显不足,评级方法主要采用加权评分法,使得一般的信贷管理 系统未能达到损失量化和预测功能。在客户评级方面,主要是照搬国外的打分卡,采用打分加权,信贷人员再做调整的形 式,可以认为是一种初级的有限制的专家判断

7、的方法。评级考虑的风险因素与国外银行基 本一致。首先以借款人目前现金流量和其它现金来源对债务的保障程度为基础做出对债务 人的初步评级,然后充分考虑非财务因素的影响,包括债务人的行业风险因素、经营风险 因素、管理风险因素等,对借款人未来偿付能力做出判断,从而得出债务人的最终评级。 在对债项评级时,我国银行的债项评级颇为一致,都是以人行贷款风险分类核心指导原则 为基础的。但是,这些因素与国内的客户特征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较好的概括客户的基 本状况。在损失量化方面,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的实行可以认为是针对预期损失的一种分 类,但因为起步较晚,以及数据积累历史和统计口径的原因,对贷款的细分工作没有很好

8、 的开展。各银行之间的分类方法上没有一个统一的客观尺度和技术方法,而仅仅是完成五 级分类这样一个工作,因此并没有实际发挥五级分类的意义和作用。并且,目前基本上没 有银行能精确估计出符合新资本协议要求的各个级别的违约概率。在评级使用方面,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仅将评级结果用于授信管理等少数领域,使内 部评级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内部评级系统在贷款 定价及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等方面的应用。1.2 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现状自 20 世纪 90 年代发生的大和银行事件、巴林银行事件、96 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美国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分析转化为从组合

9、角度进行的分析;从盯住账面价值的方法转向盯住市场的方法;对描述风 险的变量从离散形式向连续形式的转化;既考虑单个借款人、单个贷款人的微观特征,也 考虑整个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从单一的风险度量模式向多样化的、定制的风险度量模式 的转化,比如在新巴塞尔协议中对每种风险类型都给出了可供选择的多种度量方法;从传 统的资本市场理论转向现代金融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比如期权定价理论,资本资产定价 理论,资产组合理论,比如经济计量学方法、保险精算方法、最优化理论、仿真技术等 等;并运用了现代计算机大容量处理信息和网络化技术。国外商业银行采取对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表内项目和表外项目进行综合管理。管理 的策略是在

10、对各类风险的特别管理的基础上,更强调对这些风险的组合管理,充分考虑风 险的组合多样化的效果。在保证流动性、安全性以及监管要求的前提下,提高银行的盈利 能力。在管理方法上强调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将各类风险的管理纳入统一的 管理框架与标准之下,以实现同类或不同类风险的组合管理。1.3 国内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差异分析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商业银行改革以后,国内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 理上的管理制度、机构设置以及决策程序上的差异已经逐渐缩小,但是在现行的风险管理 技术上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外商业银行风险评估方法和技术采用的是定量分析为主、 定性分析为辅的方法,已经经历了从定性

11、分析发展到运用VaR技术等定量模型方法评估风险,从信用风险的评估到市场风险的评估发展到全面风险的风险管理,从单一风险的评估 发展到对多种风险同时评估的过程,在风险管理技术上完成了一个质的飞跃。而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因为银行业务仅限于单一投资项 目、贷款等,衍生工具、表外资产的发展还尚待起步,相应的风险评估尚属空白,更没有 一个集多种技术于一体的动态量化的风险管理模型,因此现行的风险管理方法主要是以传 统的静态比率分析和单一项目分析等定性方法为主,以模型为基础的定量分析为辅的管理 方法。因为利率和汇率的非市场化、政府信用支撑等原因,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利率风 险等在目前表现

12、得还不充分,管理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两方面, 还未形成银行资本绩效评估和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尽管国内各个商业银行已经开始 争相引进和试用国外的成熟、先进的技术和模型如:建设银行引入的穆迪评级内核、交通银行的世行支助项目中的信贷流程改造、深圳发展银行的大集中管理系统等),但因为银 行自身基础条件 包括硬件、软件和银行人员等各方面)和外界经济环境的限制,使得这些 技术距离在银行实际业务中的广泛推行还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距。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现状分析2.1 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现状分析我国的金融电子化建设始于 70年代,在经历了 20 余年的发展后,已取得一定的

13、成 绩:全国金融数据通信网络基本框架已经建成;一个多功能、开放的商业银行信息化体系 已经初步形成。主要有以下特征:2.1.1 基础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初具规模 二十年来,各行对银行基本业务信息系统进行大力建设,并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在后台业务处理系统方面,主要实现信贷业务、财务会计业务和资金划拨清算业务信息化。同 时,还有一些银行业务或者没有信息系统支持;或者仅有只能在分行局部使用的系统;或 者现有系统的功能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亟待改进。但银行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基本采取以 部门业务分工为边界,具有明显的部门割据特征,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造成信息重复采 集、数据接口不一致,阻碍信息共享和顺畅运行,

14、从而导致了很难实现管理信息资源的平 滑共享,影响银行业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的推行。2.1.2 管理决策信息化已起步在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方面,主要实现了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决策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 同时,一些银行建立了与各类风险挂钩的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如:建设银行的信贷风险监 测预警系统、福建兴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预警系统等。而对市场风险、资产负债管理、资 产分配、业绩评价和监管报告等风险管理功能支持不足。从风险管理流程来看,对风险的 识别、测量、评估和控制主要依靠传统加权方法,未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数据和风险管理技 术如 VaR, Credit Metrics等),数据挖掘技术和金融项目方法,致使银行管理

15、信息系统对于银行内海量数据的处理一直停留在统计、汇总、制作静态报表等直观层面,缺乏对银 行数据进行整理分类,相关分析,挖掘深层次信息的能力。对于建设具有一定智能化分析 处理能力的银行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我国银行仍处于起步阶段。2.1.3 数据仓库和新一代综合大系统的建设至 2002 年底,国内各商业银行已经基本完成数据集中工作,在全行数据集中统一的前 提下正在建设支持管理决策过程、面向主题、集成、稳定、不同时间数据集合的数据仓 库。同时,各商业银行正在建设以客户为中心、集中账务、统一审批、统一核算的新一代 综合大系统,以实现银行的垂直管理、提高经营效率、加强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和风险规避 能力。但是

16、,面对银行海量数据,其利用仍停留在粗加工、基础的报表、基础的财务统计 上,并没有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金融项目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充分的开发使用,致使大量数 据仅仅只是存储和闲置,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新一代综合系统的统一审批、统 一核算的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在一些项目上的时效性以及基层行的灵活性。2.2 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现状分析 西方商业银行业大规模的信息技术应用,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在经历了 60 年代后台电子化、 70 年代前台电子化和 80 年代网络开发等几个阶段以后,进入 90年代以来,银 行业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银行业对信息系统的再造体现了网络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