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峁学校杨菁芳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3202591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家峁学校杨菁芳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吴家峁学校杨菁芳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吴家峁学校杨菁芳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吴家峁学校杨菁芳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家峁学校杨菁芳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个一评价材料:教学设计第六单元第27课第一课时记承天寺夜游学 校: 吴家峁学校姓 名: 杨菁芳年 级: 七年级科 目: 语文编 号: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情节内容并不复杂,写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通过描绘一幅庭院月夜小景,借物抒情,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使人真实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让学生由阅读理解分析

2、逐渐过渡到了欣赏评价,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习分析苏轼诗词、散文的内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在新课标理念的熏陶下,他们对新课堂的学习是比较熟悉适应的,已积累了一年的学习经验。但由于所教班级的学生处于农村中学,学生的学习意识、知识基础、自主探究能力仍较薄弱,文言文小品又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生疏的内容,加之作者又离他们生活的年代较远,学生不易理解,需要通过大量的朗读来仔细体会,认真感悟、品味,并对他们进行恰当适时的引导。所以应充分挖掘其潜力、互帮互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信心,保持乐观向

3、上的精神。【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 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文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难点:对文中“闲”字的理解。 【教法学法】“教学千法读为本”,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通过听读、个别读、齐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培养语感、加深理解、

4、促进背诵。且文章仅80余字,适合反复吟咏,以至成诵,从而达成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细腻而含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苏轼和苏轼生平,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采用资料搜集法、合作式学习法、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拓深文章的内容。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加强学生学习过程

5、中的思辨色彩,要让学生。所以教法重点就在探究学习上,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探究法、拓展法等学法。 【教学过程】(一)精心设计导语,走进苏轼。(多媒体出示文人与山水)他有“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泰然,也有“会望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有“人有悲离合,月有阴睛圆缺”的豁达,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柔肠。他一生宦海沉浮,奔走四方,但他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这个人是谁呢,你们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苏轼吗?(学生介绍作者常识,多媒体出示苏轼资料)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承天寺资料)(二)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

6、奏,读出文章的韵味。(三)再读课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能说出“欣然、念、户、遂、寝、空明、盖、但、耳”等词的意思(设计说明: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是提出一系列问题,而是确定学习目标,提出学习要求,使学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明白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四)三读课文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讨论: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2、到了承天寺,作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3、作者看到了什么?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5、这“闲”字背后隐

7、藏着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你是如何感受到的?(出示背景资料)(五)教师小结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态度。(六)迁移拓展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不正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出示写月的诗句,齐读)(七)布置作业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