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的起源及其各个演化阶段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320236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1.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阳系的起源及其各个演化阶段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太阳系的起源及其各个演化阶段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太阳系的起源及其各个演化阶段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太阳系的起源及其各个演化阶段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太阳系的起源及其各个演化阶段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太阳系的起源及其各个演化阶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阳系的起源及其各个演化阶段(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太阳系的起源及其各个演化阶段(组图)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7年03月 02日 16:24太阳系的起源是一个关于这个世界的本原问题,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纯天文学问题。人 们为了揭开这个迷,曾经历尽艰辛;许多人为此贡献出自己的毕生精力,有人甚至献出了生命 人类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曾经为理解我们这个世界而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们。他们有:哥白尼(N.Copernicus)、布鲁诺(G.Bruno)、牛顿(I.Newton)、康德(I.Kant)、托勒密(C.Ptolemaeus)人类进入到廿十一世纪。如果用科学技术进步的脚步来看人类的廿十一世纪,人类取得了 非常巨大的进

2、步。特别是对我们生存着的太阳系,我们已经知道得很多很多;我们已经踏上了 月球,我们也认为我们的使者已经拜访了除冥王星以外所有的大行星。在以下文中,想用人们 基本公认的有关太阳系起源的知识,初步给出太阳系演化阶段的自然分段,列出各阶段有争议 问题的要点,并且给出尽可能合理地解释,供探讨。一、太阳系起源的基本知识1543 年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日心学说后,他无畏的科学精神一直鼓励着人们对 太阳系的认知和对自然界本原的探索。1644年笛卡尔(R.Descartes)在哲学原理中认为,太阳系是由物质微粒逐渐获得旋涡 流式运动,而形成太阳、行星及卫星的。1745年布封(G.L.L.de.Buffon

3、)在一般和特殊的自然史中首次提出灾变说,质量巨大 的物体,如彗星,曾与地球碰撞,太阳物质飞散太空,后来形成地球与其它行星、卫星。1755 年康德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提出系统学说,星云假说。太阳系是一团弥漫星际物 质,在万有引力作用下聚集而成。中心形成太阳,由于斥力的增加,周边微粒在斥力的作用下, 形成团块,小团块再形成行星、卫星。1796年拉普拉斯(P.S.deLaplace)宇宙体系论也提出星云说,太阳系所有天体是由同 一块星云形成。原始星云是气态,温度很高,并且在缓慢自转着。而后,星云逐渐冷却、收缩; 随之自转加快,使星云越来越扁,当离心力超过向心力,便分离出旋转气体环。再次重复,生 成多个

4、气体环。最后,星云中心形成太阳,各环形成行星。热的行星同理形成卫星。早期的星云说,科学界统称康德拉普拉斯说,该学说在十九世纪占据太阳系起源的统治 地位。由于该学说不能解释行星排列的质量分布问题和太阳系角动量特殊分布问题而遇到了困 难。因此人们又转向灾变说。1900年张伯伦(T.C.Chamberlain)提出新的星子说,摩尔顿 (F.R.Moulton)发展了这个学说。有一颗恒星曾经运动到距离太阳几百千米处,使太阳正、背 面产生巨大潮汐,而抛射出大量物质,凝集成小团块质点,称为星子。星子是行星的胚胎,而 后聚合成行星和卫星。后来还有金斯(J.H.Jeans1916)提出的“潮汐假说”与以上学说

5、略同。关于太阳系起源的假说,可以说是种类繁多。二十世纪以来,人们的天文学知识越来越丰 富。并且认识到,在广阔的宇宙中,发生恒星相遇情况的可能性极小。五十年代以后,又提出 了许多新的学说,这些学说大部分都是以星云假说为基础的学说。归纳起来有以下六个学说的 影响最大。1、卡米隆(A.G.W.Cameron)学说。六十年代以来,卡米隆从力学、化学等方面对地球起 源进行了认真探讨,并用湍流粘滞理论计算了星云盘的演化。2、戴文赛学说。五十年代提出的一种角动量斥力圆盘理论。3、萨夫隆诺夫(B .C .CapOHOB )和林忠四郎(C.Hayashi)的学说。湍流形成圆 盘、环的理论。4、普伦蒂斯(A.J.

6、R.Prentice) 新拉普拉斯说。冷星云湍流说。5、乌尔夫逊(M.M.Wolfson)的浮获说。小质量恒星天体相遇灾变说。6、阿尔文(H.Alfven )的电磁说。以太阳早期存在强磁场作用的行星形成理论。虽然以上理论各具特色,但是都没能得到公认。令人信服的太阳系起源说必需阐明下列主 要问题:1、原始星云的由来和特性。 2、原始星云或星子的形成过程。 3、行星的形成过程。 4、 行星轨道的特性: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5、提丢斯一波得(TitiusBode)定则。6、太 阳系的角动量分布。 7、三类行星:类地、巨行、远日行星的大小、质量、密度方面的差别。 8、 行星的自转特性。 9、卫星及环

7、系的形成。 10、小行星的起源。 11、彗星的起源。 12、地-月系 统的起源。八十年代后期以来,科学家们对太阳系起源有一个倾向性的认识。我们将这个倾向性的认 识合理地细分为若干个演化阶段,加上深入地分析。太阳系的起源会非常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 - 前。二、星云演化阶段我们现在掌握的天文学知识,对于恒星的起源、恒星的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都有了非 常清楚地认识。如果有人说,恒星是由星际星云物质演化而来的。这在大多数有天文学知识的 人来讲,对这种说法都不会提出异议(天文学界有争议)。太阳也是由星云物质演化来的,它处在距离银河系中心 2.7 万光年的猎户旋臂 上。在 46-50 亿年之前,星际弥漫物

8、质分布不均匀,物质的密集区成为星际云。在 外界因素的触发下,星际云发生自吸引收缩。当密度足够大时,星云际云出现不稳 定,瓦解成为多个小星云。其中猎户臂上的一块小星云,质量约为1.03M。,该星云 就是以后演化成太阳系的星云。该星云中心温度100K,其余大部分的温度均在10K 以下。初始角动量2X 10525X 1052克厘米2 秒-1。对星云演化阶段的演化过程,大多数学者对其没有太大的分歧。最具争议的是外界触发因素,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种星云收缩触发机制。1、星云间碰撞产生激波压缩。2、银河螺旋密度波通过星际云时产生的激波3、邻近超新星爆发产生的激波。4、其它强星云收缩激发附近稠密的星云。许多人都

9、认为是超新星爆发而激发太阳星云收缩的。但是,在有千亿颗恒星的 银河系里,每年都会有不少颗恒星诞生。超新星激发而产生恒星的情况并不多见。 而在银河系旋臂附近的星际物质,有相对银河系中心每秒几百千米的速度动量,少 许有一点波动或激波,就足以产生使太阳星云收缩的自转角动量。太阳星云演化阶段的主要星云物质所在范围约为310万个天文单位(天文单位:现在地球至太阳间的距离)。星云演化阶段的时间约为 108 年。三、星子演化阶段当太阳星云极度收缩,大多星云物质范围在13万个天文单位,有98以上的 物质都已收缩到一个天文单位内时,太阳系星云进入星子演化阶段。在这个演化阶段,大多数太阳系起源理论,对星云中心由星

10、云物质收缩成星子, 再由星子聚集质点形成太阳的观点没有异议。而对太阳以外星子和星云物质所在星 盘的形成,提出各种观点。许多理论都认为在盘上形成了环。1、卡米隆学说,湍流粘滞环。2、魏茨泽克 (C.F.Weizsaker)的流体力学旋涡环。3、戴文赛的离心力环。4、普伦蒂斯的力学 环。等等。还有理论认为全部星云物质都形成了太阳。如,张伯伦的恒星相遇说,金斯的 潮汐说,乌尔夫逊的俘获说,阿尔文的电磁说等。依据我们对各类星云的观测经验,星云形成环的可能性极小,而且太阳星云初 始运动也没有促使其形成环的因素。不过,星云盘收缩时形成旋臂是极常见的现象, 旋臂使星云的密度产生了疏密差异。密度大的地方星云物

11、质开始聚积成星子。有人会问,谁说星云不能生成环,土星不是有环吗?在太阳没有燃烧以前太阳 完全可以有环。但是,土星的赤道环和太阳星云盘形成的环差异太大。依据洛希极 限(RochesLimit)原理,土星类相对星体距离也较近,而且像土星这样的环不可 能形成为一个星体。对于太阳系星云完全收缩为一个太阳的情况,无论从物理学的角度或是从天文 学的角度看,都让人难理解。因为星云收缩为星云盘,星盘再完全收缩成一个星球 体,在盘上不留一点剩余物质的情形也非常少见。太阳星云盘上也应该形成有旋臂。在星子演化阶段的后期,在大约 0.5 天文单 位处旋臂中心的星子,其直径有大于1000 千米的(这种星子也可以称为星胚

12、)。太 阳星云中心温度已经超过300K,但是距太阳1个天文单位处的温度不应该大于10K。 这个演化阶段所用的时间在106107年内。四太阳地球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开始, 99以上的太阳星云物质聚集起来,形成了太阳的雏星。其密度约在 1.35 克/厘米 3,它聚集了太阳系50的角动量,由于物质的聚积,分 子碰撞加剧,中心温度已达到6000K以上。在太阳的周围这时候先后生成了四个行星,它们是:1、水内星(Inmercury):因为现在这颗星已经不存在。其名暂定为水内星(不 是Vulcan)。它的质量大约是160个地球单位(现在的地球质量=1个地球单位)。 密度为 1.34克/厘米3 左右。它运行在

13、距离太阳 2900万千米的轨道上。2、水星:这颗水星并不像现在的水星。它的质量约110个地球单位,密度亦为 1.34克/厘米3。这颗水星运行在离太阳 7000万千米的轨道上。3、金星:它当时的质量是70个地球单位,密度1.34/厘米3,轨道距离太阳 1.1 亿千米。4、地球:当时的质量为 50个地球单位,密度为 1.33 克/厘米3,轨道为 1.5 亿千米。它们的运行轨道基本是圆型。由于形成行星的旋臂外缘物质的角动量略大于内 缘物质的角动量,内、外两个角动量的差变成行星自转角动量。所以以上形成的行 星都具有绕太阳公转方向相同的自转。由于太阳星云在收缩时旋转略带一点扭矩,所以形成太阳后,太阳的自

14、转赤道 与黄道(星盘)面有7度多的夹角,所形成行星的自转轴,也不垂直于黄道面。当时,火星轨道处以外的物质量还不足以形成大行星,而只是在火星轨道处运 行着几个较大的星子。其中最大的星子直径已超过3000千米。在火星与地球轨道之 间有一个星云的小旋臂,该旋臂角动量比地球的单位角动量略大一些,其形成的星 体,被地球俘获为月球,它的质量为 0.7 个地球单位。运行轨道与地球距离比现在 要近得多。由于与地球角动量差转变为对地球的转动。而太阳星云内部不存在魏茨 泽克学说所形容的内部旋涡。所以太阳系星云形成的规则卫星都是同步自转(同步 自转:自转周期与行星公转周期时间相等)。关于水内星存在的理由,分析一下水

15、星到火星的轨道特性就可以得到启示。关 于形成的各行星的体量,有许多证据可以证明,当时可以有很大的质量。例如:水 星现在的物质丰度和质量,如果将它们分散在水星轨道的范围以内,这些物质无论 用什么办法也不能将其聚集成现在的水星。在地球上,各大洋底锰结核的存在和海 水中丰富的铀含量都说明,如果地球的体量从形成时到现在就没有改变,那么对这 些现象根本就无法解释。每个原始行星的其它参数,可以由以上数据推得。这个演化阶段的后期,各星体表面温度已超过200K,这个演化阶段的时间在104 年之内。五、火星小行星形成阶段在这个演化阶段开始,太阳表面温度已达到3000K左右。太阳内部已开始有小 规模的核聚变。形成

16、的各大行星由于收缩,自转开始加快,氢、氦元素已全部气化。 太阳的热辐射驱动着散落在各大行星轨道间的剩余物质和逃逸出行星控制的氢、氦 等物质,并将它们推向火星轨道和小行星轨道。由于星际物质到这个演化阶段后期,在水星、小行星轨道上逐渐增多。而后火 星逐渐由星子聚集形成。其质量约30个地球单位,密度约为1.2克/厘米3,轨道参 数基本与现在相同。在小行星轨道上也逐步形成了70120个大星子,星子直径约 在2000千米至3000千米。另外还有许多直径小于2000千米以下的星子。当时的大 星子经现代技术分析可以逆向命名,如:脱罗夫(Trojan)星、沃耳夫(M.Wclf) 星等。这个阶段约经历 103 年不到的时间。六、木星土星形成阶段(太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