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催开诗词教学之花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3176479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媒体催开诗词教学之花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多媒体催开诗词教学之花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多媒体催开诗词教学之花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多媒体催开诗词教学之花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多媒体催开诗词教学之花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多媒体催开诗词教学之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媒体催开诗词教学之花(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多媒体催开诗词教学之花河南省济源市北海中学 张文丽 电话:15993765332文章摘要:诗词因其短小精炼、意蕴深刻、表达含蓄的特点,给初中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诗词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媒体手段,能调动学生想象,激发学生潜能,化难为易,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一是通过插入音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课堂活力。二是采用联画面的方式品读诗词意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巧妙解决学习的重难点。三是利用多媒体的便捷,补充相关资料做衔接,拓展学生视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关键词: 想象 意境 兴趣 潜能诗词学习永远是语文教学的一大乐章。它的最大特点是在语言文字的阅读与欣

2、赏中,揣摩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感受着作者的感受,体悟着作者笔下的社会风情。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他们的生活阅历简单,理解能力受限,仅靠自己的阅读和老师的讲解,仍然难以领悟诗词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心智与血泪交织的精髓。那么,怎样才能化难为易,让学生体悟作者那浓缩的精华?我认为,巧妙运用多媒体手段,借助音乐、图画、视频、网络等方式,能调动学生想象,激发学生潜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 插音乐,创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 自古以来,音乐在开发人的心智方面就有着极大的作用。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大脑会随着音乐所创造的意境激发出无穷的活力,调动起已有的情感和体验,让人心灵震撼,智慧开发。因而,在诗词教学中插

3、入恰当的音乐,不仅能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能创设恰如其分的意境,有助于体会诗词的音乐美、意蕴美。但是音乐的选用一定要与诗词的格调匹配,且适时、适度,否则会弄巧成拙,显得节外生枝。那么什么时候用,用在哪个环节,这是要认真考虑的。1、音乐导入,抛砖引玉好的课堂不仅在于它的高潮,更在于精彩的导入。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由于诗词所具备的简短、精炼、意蕴含蓄的特点,它不象其它的文体有丰富的故事情节或生动的讲述,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别具一格的导入就尤其重要。我认为,运用音乐作为媒介进行导入,能创设出优美的情境,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时,我播放了

4、李叔同的送别作为引子导入,这首曲子在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的吟唱中营造了寂静、冷落的气氛,表现了浓浓的离愁别绪,凄惋哀伤,缠绵悠长。听完之后,我顺势引导:“自古以来,人们歌唱离愁,格调总是忧郁悲凉,就象歌曲中所唱的“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难以言尽的哀愁总是留给人们无限的惆怅。但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歌唱离别却是另外一番开阔的境界。”2、音乐铺垫,介绍背景每一篇文章的创作都有它特殊的背景,诗词更是如此。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对于把握作者的感情有着极大的帮助。在介绍诗歌的背景时,巧妙穿插恰当的音乐,无疑是理解作品的催化剂,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内

5、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我就以马思聪的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在悠长而深重的旋律烘托中,介绍了作者余光中创作此诗的特殊经历及伟大愿望。在音乐的渲染之下,学生奠定了此诗的感情基调,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时就不攻而破。3、配乐朗读,诗味凸显对于诗歌教学来说,朗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朗读中,学生不仅能加强语感,而且能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如果在教师示范朗读或学生个别朗读时,配上合适的音乐,定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比如,我在教郭沫若的现代诗静夜时,为了让学生美美地读,细细地品,静静地悟,就选择播放托赛里的小夜曲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一边欣赏音乐一边朗读诗歌,读着读着,在柔和、低沉的

6、音乐的唤醒中,学生心里自然会涌起一种忧伤、孤独、寂寥的情感,就能调动起积极性,与作者进行对话,从而读出诗的味道。二、 联画面,激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认识和感知事物,是有一定的过程和规律的,它往往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观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青少年的心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内在的认知需要,而这种认知需要往往是由感知事物的直观现象首先引发的。那么,运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声为有声,创造出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理想效果,容易激发求知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1、图文并茂,体味诗意诗词最大的特点是情景交融。因而揣摩诗歌的意境,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对于意境深刻的诗词

7、来说,如果调动画面,在屏幕上展现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景物调动学生的联想,就能借助学生已有的体验,唤起他们的想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的悲喜离愁。例如,在教学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时,我根据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制作了两组图片:第一组是客舍饯别:渭城朝雨、客舍叙谈、送君路旁;第二组是西行之悲:古道寂寞、小桥流水、乌鸦归巢。并且,配上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营造一种依依惜别的感伤情调,利用多媒体图、音、文交互的特点,再现了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传达的忧伤凄美的意境,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让他们得到美的熏陶。又如,学习李白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诗中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

8、春”是学习的一个重难点。这样的景,学生也许一生都难见到,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此诗传达的意境。我就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自己制作动画:蓝色的大海,一艘古船已经破损沉底,但海面上依然不时有航船驶过;诺大的树林里,有些树老死枯死,在它的旁边有许多年轻的树,盎然生机。这就较为生动地再现了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同时引导学生新旧事物就是这样不断交替,启发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体味诗句的深意。2、画面成线,轻巧背诵诗词背诵是教学的一大重点。对于有些长的诗词来说,短时间内完成背诵任务就不大容易。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我采用联画面构线索的方式,将诗词内容连成一幅幅流动的画面,这样有助于快速完成背诵任务。记得教毛泽东的沁园春

9、雪一词时,我就在音乐的流淌中,几乎是一句一个画面,极为直观地再现了这首词的内容,从雪飘北国、长城苍茫、大河凝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峰入云霄、红装素裹、江山多娇,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抗战英雄,让学生在欣赏画面、体味诗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完背会了全诗,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神奇效果。再如,在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时,我就根据这首诗的特色充分运用音乐、图片、动画等手段,设计了一幅流动的画面:寺亭赏玩、西湖春水、早莺争暖、新燕筑巢、野花遍地、浅草漫步、湖东沙堤游不够,并配上一曲欢快的春之圆舞曲,让学生在体会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的过程中,陶醉于诗人所描绘的初春美景,产生身临其境的美妙感受

10、,这就仿佛在其思维中注入“兴奋剂”,轻轻松松就完成了背诵,且经久不忘。三、补资料,做衔接,拓展学生视野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建立大语文观,让学生走出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把语文学习延伸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是语文课堂的理想境界。但是,基于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可能没有时间走出去,那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把生活拉进课堂来。有人说,钻得进,走得出,此乃是享受语文!为此,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补充相关资料,为课堂做相关衔接,就可以弥补学生生活阅历之不足,完善文学知识之贫乏,从而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体现“大语文”的教学理念。1、补充知

11、识,解决难点借景抒情是古人传达胸意的一种非常主要的方式。正因为此,要从诗人那不显山露水的写景中去体会他所要表达的情感,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的确不容易。这时,补充相关知识,触类旁通,就能较好地处理这个难点。比如在教曹操的观沧海时,单单让学生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去体会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着实有些困难。为此,我就衔接曹操的一首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12、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并引导学生体会:在这首诗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让天下归顺。2、弥补不足,丰富阅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决定了他们关注的问题与成人不同,视角不同决定了他们的生活阅历比较狭隘。但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又要求学生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这时,就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便捷,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来弥补学生阅历之不足。比如在教北朝民歌木兰诗时,为了丰富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见我所未见,闻我所未闻,对诗中所描绘的沙场生

13、活有更直观的体验,我就截取电影木兰从军中的“沙场征战”一段,通过再现木兰身着铠甲、女扮男装、英勇善战的光辉形象,同学们也目睹了将士们白天行军、夜晚宿营的艰苦生活,以及木兰孤军深入、灵活抵抗、奋力杀敌的惊险场面。这样,学生见其人,闻其声,钦佩之情自然流露,就会加深对木兰这一形象的理解。再如学习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时, 其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描绘的景色实属罕见,加上学生的生活空间受限,学生很难理解其写景的妙处。为此,我将自己乘船穿越三峡的一段手机录像传送到电脑上,让学生领略了群山渐远、平原开阔、江水东流、若隐若现的奇特景观,这种将生活拉进课堂的方式大大丰富了学生的阅历,学生获得的体验是新奇喜悦,这就与诗人的感受相吻合。自然而然,学生对这两句诗意境的理解加深了,明白了诗人这种境界超远的感受来自于独特的生活经历,更容易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就是在这样的探索中,我才发现,诗词教学竟变成了语文课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正是多媒体多重并举的功能,才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出巨大的潜能,催开了诗词教学这朵芬芳四溢的语文奇葩。参考文献: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曹理编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4月1日出版。儿童绘画心理学:(美)格罗姆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1日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