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理论在高校管理和教育中的应用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3175916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理论在高校管理和教育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心理学理论在高校管理和教育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心理学理论在高校管理和教育中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心理学理论在高校管理和教育中的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心理学理论在高校管理和教育中的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理学理论在高校管理和教育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理论在高校管理和教育中的应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学理论在高校管理和教育中的应用摘要多年来,我国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生物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等领域中,根底与应用研究都获得了较大的成就。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心理学成果,更好地完成高校的各项任务,是高校管理工作者非常重视的问题之一。从高校的理论出发,对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和学生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关键词心理学心理素质高校教育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剧烈。而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型大学生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因此,我们在高等教育的建立中必须有新的探究,运用心理学理论拓展新思路、探究新形式和新方法。高校管

2、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子系统,要进步校管理工作的绩效,就必须进步校工作中人的积极性,而积极性受众多的心理因素的影响,现代管理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管理领域,决策者、管理者通过分析并掌握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实现对人的科学管理,促进现代管理的科学化。心理学理论主要应用于教师的管理和学生的培养管理两个方面。1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活动中的应用1.1“需要理论明确教师心理激因激因是指引起人们需要的刺激。需要是人对其生活和开展条件的必要性的主观体验,是人的内驱力在心理上的反映。也就是说,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因此,需要是产生一个人

3、的行为的原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要施行有效的鼓励,就必须认真分析教师的需要特点,满足其合理需要,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教师需要的层次性及一般鼓励因素。在内容型鼓励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高校管理工作者要掌握教师需要的层次性及其开展规律,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使需要与组织目的结合起来,以实现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利用教师需要的特殊性予以鼓励。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需要有着明显的职业特征,主要表如今:物质需要的根底性。教师,特别是我国的多数教师,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物质生活往往没有过高的要求。但是,假设根本的生活需要得不到保证的话,往往也会影响教师的

4、积极性;并且随着社会的开展,改善教师物质需要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开展需要的稳定性。教师要开展学生,首先要不断开展自己。科学技术的飞速开展,知识的不断更新,迫使教师要不断的学习、研究,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进步自己的科研程度,这是教师职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因此,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到这一需要,创造各种时机、条件,营造必要的环境,为教师的开展奠定基矗自尊需要的敏感性。教师要求人们对自己的权利、业绩、形象、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给予重视。高校管理者假设对属于教师合理的自主工作范围内的事情强加干预,对教师业绩给予不公正的评价,那么最容易伤害教师的自尊心;而应用恰当的鼓励,使教师体验到

5、其自尊心受到充分的尊重,往往会更好地激发其积极性。成就需要的强烈性。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往往使得他们兢兢业业于教学、科研工作之中。他们在教学的同时力求在自己专攻的领域有所建树,对科学有着长期、稳定、执着的追求。这种成就需要激发的积极性,往往比较强烈、持久。根据这一理论满足教师正当、合理要求;采取多种途径开展教师的培训;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鼓励教师多做奉献;在动态的平衡中求得教师队伍构造优化等措施被大多数高校采用。1.2应用“公平理论营造良好心理环境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创立的。他认为人们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报酬的绝对值影响,而且也要受到报酬的相对值的影响。即人有通常要将自己的

6、投入和所得报酬的比值与一个和自己条件大体相当的人的投入和所得报酬的比值进展比较,假设两者相等,那么有公平感;假设不相等,那么有不公平感。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比较过程的影响,即,人们不仅关心自己得到了什么,更关心“别人得到了什么。公平通常使人心情舒畅,工作积极、热情,而不公平往往使人产生消极情绪,形成人际矛盾,影响工作积极性。高校的人才流失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的工资所得相对较低,部分教师心理内感不公平所导致的。在把公平理论应用于高教管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消除教师的不公平感,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将公平理论应用于高教管理,还要求我们在校内外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7、,要求社会要形成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气氛,充分肯定广阔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改善社会分配不公现象。如今很多高校也根据这一原理采取了相应措施如:正确评价和对待教师;绩效挂钩,公平奖励教师等,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2高校学生教育中心理学理论的应用2.1运用社会心理动力机制促进班级管理学生管理规定、班集体目的、班集体言论和班集体标准构成了班集体的动力系统。在班集体动力系统的标准和压力下,学生常常表现出从众、服从等社会心理现象,如遵守作息制度,早上要按时起床,整理内务、出操等。从众和服从是在标准、群体的压力下发生的,它只是个人不愿被集体排斥或制裁所做出的妥协,并非自觉自愿的行动和态度的真正转变。因

8、此,班级管理运用动力机制不应仅满足于此,要注重运用典范的力量,促进学生出现模拟从同典范的社会心理现象,这样才能使班级管理获得质的进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必然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因此,注重自身的言行,以班级中进步的同学为典范,是促使学生模拟并产生认同行为的重要方法。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模拟是在社会认知的根底上出现的,他的发生完全是自觉自愿的;认同那么比模拟更进一步,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致,因此更具积极意义,能推动学生自觉、主动地向典范学习。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行为应该给予及时的强化,鼓励其积极行为的经常出现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品质特征。2.2群体理论在学生

9、管理中的应用高校学生组织目前还根本上是以班级(团支部)为主,班里有通过各种方法选出或教师指定的班干部,班级是高校最根本的正式群体。此外,各种经过正式注册的社团、学生选举或竞选产生的学生组织也属于正式群体。而在高校还有一些由于共同的利益或一样的兴趣、情感、爱好或关系比较亲密的人形成的小群体,就称之为非正式群体。高校是青年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和确立人生观的场所,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相比,具有自发形成、以感情为联络纽带、有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群体意识强和信息传递的渠道非常畅通等特性,此外还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自卫性等。加强对现实存在却游离于正式群体之外的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无论对社会或

10、高校而言都是必要的和有利的,对于后者那么能保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管理的目的能稳定有序地实现。基于心理学群体的理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长江大学等高校采用合理地利用非正式群体为学生管理效劳、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重视非正式群体中“领袖人物的作用、改进和创新学生管理、进步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的向心力等方法并获得了可喜的成绩。2.3应用鼓励理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校教育管理的目的之一是促使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表如今良好的学习行为,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教育的培养目的。因此,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应用心理学理论显得非常重要。人的需求是有层次之分的,需求层次越

11、高,由此而引发的行为动机就越强烈。需求按其来源有主观需要和客观需要。主观需要是形成动机的决定性因素。客观需要是形成动机的外部条件。主观需要停留在较低层次的学生,其学习目的往往定位在“拿文凭,学习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对详细的学习内容不重视,不感兴趣,而且组织律松散。目的是一种刺激,心理学称为诱因。适宜的目的可以诱发人的动机,规定行为方向,具有鼓励作用。按照国家教育方针而制定科学的教育培养目的,明确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要求,使之详细表达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让学生能在不断的成功中逐步树立自信心,强化学习动机,进步学习能为。对学员的学习过程进展严格的行为标准和适时的行为修正是实现成人教育

12、培养目的的重要保证。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关心他们,保护他们,用丰富的情感感染他们。实在做到把自己置于学员的心理地位,才可以理解和洞悉学员思想、品行形成和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进展引导、启发、帮助、鼓励。所以,从鼓励理论出发,高校管理工作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核心,从进步学生的需要层次、设置科学合理的学习目的、严格标准学生的学习行为三方面入手。2.4对大学生进展心理素质教育在新的形势下针对大学生可能和已经面对的各种问题,仅仅着重于他们的智力与才能的培养显然是不够的。笔者认为,高校还应真正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他们较高境界的道德修养、强烈的

13、高成就动机、调整与控制个人情绪的才能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才能,从而到达心理学家公认的心理安康素质标准。即:一是要热爱生活,接纳自我;二是情绪稳定,心情愉快;三是有平安感,能承受挫折和不幸;四是自我意识正确,自我评价客观;五是有强烈的高成就动机,学习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六是有坚强的意志力,自信心强;七是适应才能强,能正视现实;八是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与人交往;九是心理和行为与年龄相符。面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如今高校已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实现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两个转变。即由一次性的新生入学心理安康调查(静态)到经常性的心理关注(动态)的转变;由被动地等待大学生来咨询和治疗的单一性到主动对大学生进展

14、心理素质培养的多样性转变。2由只关心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到既关心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又关心他们的生活质量,强调对他们进展生活教育。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寻求并理解生活的意义,学会生活并理解生活的质量。因此,对于大学而言,提倡对大学生进展生活教育,使他们学会生活,进步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应当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融于整个大学学生学习过程的是大学生活,两者在大学教育中其实是一个有机整体。3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学素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进步他们的学习效率,挖掘创新潜质。现代社会要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才能,而影响大学生创新才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创新心理素质和方法,“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能否有效、消化、吸收并重组信息,是评

15、判一个大学生是否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指标。减轻大学生由于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进步学习效率,重要的一点就是指导他们掌握一些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利用学习心理学的理论来进步自己的学习效率。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作为知识经济中改革的前沿阵地高校已经开始广泛运用心理学的成果。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心理学根底和应用研究,传播心理学知识,应用心理学成果,是时代赋予我国心理学家的艰巨任务。不仅心理学的知识创新可以提升我国的整体知识创新才能,而且创新才能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研究成果也将推动其他学科的创新和整个民族创新才能的开展。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施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都将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冲击,必将出现许多与心理学有关的新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有待心理学家的研究和解决。参考文献1方益寿.组织管理心理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2范咀华.现代管理根本理论和方法.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3张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改革J.河南社会科学,202254徐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观J.科技创业月刊,202275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赵慧军.现代管理心理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