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现象学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3172798 上传时间:2023-11-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什么是现象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什么是现象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什么是现象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什么是现象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什么是现象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什么是现象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什么是现象学(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什么是现象学 什么是现象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问,这里关键是对“现象”的理解。现象学的口号是“回到事物本身”。“现象”的本意就是显现出来的东西,“事物本身”在传统哲学中一般理解为隐藏在现象背后或深处的本体或本质。而现象学所理解的现象就是事物本身。“显现”不仅是对感官,而且也是对一时的显现,感官只能认识事物的外表或某一侧面,一是缺能认识事物本身或本质。此外,意识的活动与事物的显现不再处于主客观的两极。“显现”本身已经是通过意识活动在意识之中的显现了,因此是意识的自我显现。因此现象学就是对意识的研究,并且通过意识的自我显现解释事物本身。不能用简单的主观或客观论来宰制现象学。他有“万物

2、皆备于我”的极端主观唯心,也有“无物即无我”的镜像主观唯心。庞蒂说的好:现象学的收获莫过于把极端的主观主义和极端的客观注意在关于世界和合理性的概念中结合起来。 在中国,有人这样看现象学: 1. 在中国哲学家,现象学几乎被视试金石。凡自以为有哲学修养的人,必须就现象学知识做一个表态。凡是能够对现象学说三道四的人,即使不说明他是有哲学修养的人,至少也说明他是开放的、新一代的哲学研究者。 2.究竟什么是现象学? 你去问哲学界的人,人们会告诉你多种答案,比如: 现象学由胡塞尔创立。 现象学的精神就是“面向事实本身”(也译为“面向事情本身”、“面向实事本身”、“面对事实本身”、“面对事本身”、“面对实事

3、本身”)。 现象学的方法就是本质还原、本质直观 由此,究竟什么是现象学,还是没有答案。 3.现象学究竟是否由胡塞尔创立,看起来确定无疑,但在胡塞尔之前,早已经出现现象学的理论与实践。这样看来,现象学是否由胡塞尔创立,也难说。 4.其实,所谓现象学,就是哲学。现象学是哲学的别名。 既然现象学就是哲学,为何在哲学之外,另立新概念? 原因在于:哲学这个词语虽然遗传下来,但哲学精神早已经被人丢失、遗忘、遗弃。 “现象学”新概念抬头,不过是以新概念的名义对哲学精神的召唤和提示。所谓“现象学哲学”,其实是“新哲学”或“元哲学”。 5.现象学,就是诚实的哲学。所谓现象学精神,就是哲学精神;所谓现象学方法,就

4、是哲学方法。 6.如果说有所谓的“现象学精神”或“现象学方法”,那么,现象学精神或现象学方法可以归拢为三点: 第一,批判主义。对任何独断论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在未经确证以前,一律悬疑。 第二,反思主义。思考人的意义,把“人”视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把“人的问题”视为思考的中心议题,比如:人如何幸福?人如何正义?自我与他人构成什么关系? 第三,本质主义。不迷恋不相信事物的表象,追寻表象背后的本质。为了寻找本质,需要经常返回事物、词语的原始状态、原始用法。 7.实际上,所谓批判主义、反思主义、本质主义,也并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方法,这三大主义,不过就是哲学精神、哲学方法。 历来的哲学,都显示出三个

5、追求:批判、反思、寻找本质。 8.于是,什么是教育现象学?就有了思路。 所谓“教育现象学”,不过就是“教育哲学”。 也因此,那些在教育现象学领域有所作为的教育学研究者,他必须已经是一个有所作为的教育哲学的研究者。 如果不是这样,某个教育学研究者在教育哲学领域无所作为、碌碌无为,他就不配称教育现象学家或教育现象学研究者。 9.在教育界,哪些人可以配称教育现象学家? 当然是那些著名的教育哲学家。 比如杜威。 杜威写了那么多教育学著作,其中凡是标示“教育哲学”(如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品,都是名副其实的“教育现象学”作品。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提出了那么多有关教育的本质的解释,著名的解释是:“教育即

6、生长”、“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而这些著名的教育口号,都来自杜威本人遵守的“教育现象学方法”。 他的“教育现象学方法”就是:如果你想知道教育的本质,你就必须返回原始社会那里去考察原始的教育状态。原始社会的原始教育隐含了教育的本质。 于是,在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和确定性的寻求等书中,杜威在书的开头,总是大量地想像“初民社会”的教育和初民社会的思维习惯。 10.这样说只有一个目的:希望那些标榜自己是教育现象学的研究者的人,老实增加一些教育哲学的修养。 不要离开了教育哲学,离开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儿、休谟、康德、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杜威、弗洛伊德、弗洛姆等等

7、哲人去忽悠“教育现象学”。 现象学phenomenology, 20世纪在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 狭义的现象学指20世纪西方哲学中德国哲学家E.胡塞尔创立的哲学流派或重要学派。其学说主要由胡塞尔本人及其早期追随者的哲学理论所构成。广义的现象学首先指这种哲学思潮其内容除胡塞尔哲学外还包括直接和间接受其影响而产生的种种哲学理论以及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中所运用的现象学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 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它所说的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 词

8、源 编辑本段 “现象学”的词源可上溯至18世纪法国哲学家兰伯尔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G.W.F.的著作但其含义均与胡塞尔的用法不同。胡塞尔赋予“现象”的特殊含义是指意识界种种经验类的“本质”而且这种本质现象是前逻辑的和前因果性的它是现象学还原法的结果。 发展时期 编辑本段 现象学思潮从20世纪初以来按时序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胡塞尔现象学时期(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存在论现象学时期(20年代末至50年代末)和综合研究时期(40年代以后)。三个时期互有交叉各时期均包括一些主要代表人物。 胡塞尔现象学时期 胡塞尔现象学是在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F.布伦塔诺(18381917)意向性心理哲学的影响下创立的

9、但布伦塔诺认为心理行为的意识与该行为对象的意识是同一现象。胡塞尔则认为二者有分别意识经验的内容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而是与二者相关的意向性结构从而离开了主张主体内在性的传统唯心主义返回到原始的“现象”即各类经验的“本质”。在他的倡导下所形成的早期现象学运动旨在使哲学关注的重点从当时新康德主义的“批判唯心主义”的主体概念转向意识经验中的实在对象。这一运动的主要成员除胡塞尔和对意识中的情绪及价值结构进行现象学描述的舍勒M.以外还有所谓哥丁根与慕尼黑小组的A.赖那赫A.普凡德尔(18701941)M.盖格(18801937/1938)H.康拉德-马修斯以及因加尔登R.等。他们分别在本体论伦理学美学法学

10、心理学自然哲学文学理论等研究中运用现象学描述法探寻研究对象的“本质”在对象中寻找不变的“先天”因素。胡塞尔的追随者们当时认为现象学是一种实在论哲学。早期现象学运动兴起不久便由于胡塞尔转向先验现象学而趋分化。胡塞尔通过对意向结构进行先验还原分析分别研究不同层次的自我先验自我的构成作用和诸主体间的关系以及自我的“生活世界”等等。他认为现象学的根本方法是反思分析在先验反思过程中存在着意向对象和与其相应的“诸自我”之间盘结交错的反思层次。胡塞尔指责其追随者们误解了他的“事物本身”的概念并由于囿于客观主义和实在论而无法达到先验意识水平。其追随者们指责胡塞尔重返侧重主体概念的唯心论老路。现象学研究的胡塞尔

11、时期最终由于海德格尔M.学说被提出以及舍勒去世(1928)和纳粹上台而宣告结束。 存在论现象学时期 胡塞尔的弟子海德格尔在20年代末改变了现象学研究的方向开创了侧重探讨存在问题的新思潮。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50年代末研究基地也从德国移向法国并逐渐扩展到其它地区。海德格尔认为反思的意识尽管重要但必须首先研究意识经验背后更基本的结构即所谓前反思前理解与前逻辑的本体论结构此在 (da-sein)结构。只有通过对这一基本结构的研究才能了解意识和先验自我的可能性及其条件从而揭示隐蔽的“存在”。由于海德格尔探讨存在的意义问题因而其学说又被称作是解释学的现象学。然而海德格尔的后期哲学无论是从对象还是方法上看都

12、与现象学越来越疏远了。 梅洛-庞蒂是法国现象学最主要的代表之一。他也认为意识结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也既不同意胡塞尔把人最终还原为先验意识也不同意海德格尔把人的生存还原为神秘的“存在”同时也反对萨特把自我的生存还原为自我对生存的意识。他认为“我思”必然把我显示于历史情境中现象学还原的结果是先验性的“知觉世界”。他强调知觉世界是人与世界的原初关系因而主体必然“嵌于”世界之中与世界和他者混同以此否认唯心主义与实在论的界限。梅洛 -庞蒂是现象学意义论的重要研究者认为知觉世界是一切意义的源泉但意义始终是含混性的其结果是意义与无意义混杂难分现象学还原也就永无完成之日。 综合研究时期的现象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

13、以后比利时联邦德国美国法国分别建立了胡塞尔研究中心对胡塞尔的思想重新深入研究出现了不少精通胡塞尔哲学的现象学者如比利时的梵布雷达联邦德国的兰德格里伯芬克和比麦尔。5070年代在美国更出现了很多介绍研究现象学的学者除早先的法伯肯恩斯外还有考夫曼古尔维奇舒茨艾迪伊迪斯皮格伯格泰美涅茨卡和纳汤森等。在欧洲战后较具独创性的现象学者还有瑞士的精神病理学家宾斯方格心理学家闵考夫斯基等。这一时期的现象学者尽管在研究的原则对象和方法论上具有更大的综合性但其学术地位一般而言尚不及前两个时期的主要现象学者。然而它作为一个整体的现象学思潮在当代西方人文科学领域的影响却比以前大得多。它的突出特点是 研究活动扩展到东西

14、欧南北美以及亚非各洲研究人数与学术活动均较前增加。 与其它哲学流派如分析哲学实用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解释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等的比较研究进一步增强。 作为方法论的现象学较为广泛地应用于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宗教学精神病理学文学理论等人文学科的研究中。 有关方法: 一)描述法描述法是指,如果想分辩一样东西,先不要认定它是什么,而要先作一个客观的描写.然而描写是相当规模困难的,并且每个人对同样的一种东西的描写可能不太一样,因此,必须把所要描写的对象直接凸显出来,周边的东西先存而不论,一样一样地排除,此时就要配合自由想像法.(二)自由想像法例如:如果想要知道“人”到底是什么,那么可以问“如果一个人车祸受伤

15、,断了一只手,这样还算是人吗?而然,这样叫做独臂人.接着继续问:“那么如果断了两只手,还算是人吗?”当然还算,因为这样叫做无臂人.相同的,断了一只脚的也是人,那么到底要到什么程度才不算是人呢?思考到最后可能会认为,如果没有头就不算是人,因为我们从来不曾见过一个没有头的人,这就是自由想像法.使用自由想像法去认识一个人时,也是如此,我们必须要问:“如果少了这项特色,他还是他吗?”现象学的目的就在于让人知道一样东西的本质,假设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的本质是什么,首先就要把我们能够掌握的,关于这个人的所有现象写下来,譬如:身高、体重、家世背景,学历,嗜好等.写下来之后,开始使用自由想像法,亦即问自己:“如果

16、他少了这一样条件,他还是他吗?”按照这种方式把每个细节一一问清楚,最后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些条件是绝对不能少的,一旦缺少了这些东西,他就不再是他了(如:他非常勇敢、非常诚实等).通常这些东西会跟一个人内心的价值观有关,而不是与外在条件有关.由此可知,认识一个人的时候,不应该被外表所迷惑,因为外表很多条件都是可以去掉的.把这些外在条件去掉之后,内在特质才会显现出来.如果没有经过这种现象学的思考过程,就很难发现一个人的本质真相,以至于容易被外表迷惑.(三)地平线法那么,地平线又是什么呢?英文是horizon,有时候也翻译成”视野”或是“视域”.人看任何东西都有视域,而这个视域就是我们能看到的世界,例如,当你走在原野上,看到远处有一根尖尖的东西,很像犀牛角,也像教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