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与矫治幼儿攻击性行为27836.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3168916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剖析与矫治幼儿攻击性行为2783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剖析与矫治幼儿攻击性行为2783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剖析与矫治幼儿攻击性行为2783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剖析与矫治幼儿攻击性行为2783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剖析与矫治幼儿攻击性行为27836.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剖析与矫治幼儿攻击性行为剖析与矫治幼儿攻击性行为摘 要: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侵犯性指身体上的进攻(打、踢、咬)、言语上的攻击,也可以是侵犯别人的权利。如果从攻击别人的意图出发,则主要指那些企图损害别人或物的行为,其重要性是考虑侵犯的动机。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两类:敌意的攻击和工具性的攻击。在幼儿园里,一个男孩子故意打一个女孩子,惹她哭,这是敌意攻击;但如果男孩子只是为了争夺女孩子手中的玩具而打她,则属于工具性攻击。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人格、社会环境、文化教育一、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一) 社会环境的因素。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庭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儿童的生活环境优化,有利于他们学

2、习和休息。但由于同邻居伙伴交往明显减少,幼儿与外界的交流减少,这就不利于儿童社会化发展,儿童扩大生活氛围增长知识也受到限制。例如,由于当今家庭向核心化、小型化发展,儿童的交往环境大大受到限制,电视成为儿童在家庭生活内容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儿童电视片中的孙悟空、奥特曼等成了孩子崇拜的偶像,儿童对电视节目不加选择,缺乏指导,往往会形成“电视儿童”,电视节目的一些暴力行为成了他们模仿的对象。这大大地影响着幼儿身心地健康发展。 (二)家庭教育的因素。 家庭教育是教育实践中的一种,是指在家庭互动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所产生的教育影响,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是父母一种永恒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

3、过程中,从家庭产生的那一天起,就相应的出现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在人的身心发展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贯穿人们一生,因而又是一种终身教育,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家庭教育中处于重要位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孩子身上倾注的天然的爱是谁也无法替代的,因而对孩子一生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凡人生所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是顺着他继续增高地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地优良分子。倘使培养

4、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移、态度成了不易变。家庭是幼儿出生后的第一个教育场所,抚养者的教育态度与方法,极大地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比如,“难带型”的婴儿,其攻击性行为并不直接由其气质类型所导致,而是由于该类型婴儿的某些特点,使抚养者在教养过程往往更多地采用规则,要求等控制手段,使得该类型婴儿形成急躁、易怒、易反抗等特征,表现出更强地攻击性倾向。案例1:伦伦(男),六岁。人很聪明,可就是坐不下来,连上课都很难安静的坐下来,而且手还很痒,总喜欢去碰别人,或敲一下,或捏一下。老师说一声,他就坐好,可一分钟没到,他又开始了,小朋友都不要和他坐,老师批评了,他也当做没听见,有时无奈之下只好请他坐老师

5、旁边,这样才能安分一点。因为在家里也就这样,喜欢逗别人,家长也不会太在意,过多的批评孩子。在幼儿园,伦伦就形成了这样的习惯,对老师的话也不予理睬。 案例2:冷漠的家长常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并且允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他们更容易培养出具有攻击性的儿童。这些冷漠的父母总是挫伤孩子的情感需要。当孩子表现出攻击性时,他们往往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孩子失去了控制自己攻击性冲动的机会。值得重视的是,当他们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无法忍受时,就会惩罚孩子:打屁股,打耳光。这又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的目的,反而变相地暗示孩子:当别人使你不满意时,应该怎样对待他。 (三)幼儿园

6、教师教养方式方法是否恰当,也是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 在培养幼儿的合作性上,教师不时强化幼儿争强好胜的心里和挑战行为,教师采用的语言有“看谁做得好”、“看谁跳得最好”等。“六一”儿童节登台表演的是教师认为班上几个跳得最好的幼儿,这种充满挑战和紧张的氛围以及随时可能失败的压力,在不少教师看来是一种“竞争性”,实际上,攻击性与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性完全是两码事。竞争性是一种富有超前性、自我挑战性及创造性、独立性的精神,它是未来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富有竞争精神的人确有一种常于超越、不甘落后的“攻击意识”,但这种“攻击”度是十分有限的,一旦超出、就成为了一种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消极的问

7、题行为。有的教师在引导幼儿的行为上,他们对幼儿过失性行为往往采用比较简单的方法,很少作细致的分析,常把它一概归为思想品德问题,极少进行心理学上的分析研究。矫正技术、技能也十分贫乏,往往采用否定性的口语来矫正幼儿的言行,采用批评、惩罚的方式来对待幼儿,从反面对幼儿进行限制和干涉的较多,正面教育和引导的不够。可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其环境教育的某些因素是有密切关系的。因此,我们更多地从环境中去认识它,去寻找原因并积极加以矫治 二、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治对策。 (一)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有必要的。 西方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天性需要在环境条件下能发展成现实的人格或心

8、里品质。如果环境不对的,小朋友、老师和家长不喜欢,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角色的扮演等途径,让孩子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的情绪。比如,通过讲故事、情景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与其讨论这一儿童的表现及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人欢迎的,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进一步与其共同设想受欢迎的儿童形象,增强孩子的榜样学习的愿望,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 (二)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孩子正确的非攻击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更多地运用攻击性行为方式,不仅是因

9、为其所想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的数量少于一般儿童,而且是因为他们所能想到的方法普遍带有攻击性倾向。所以,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可以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方法。这就是要求,一方面成人要加强自身修养。幼儿期最富于模仿性,成人的一切言行都是幼儿的具体榜样。所以父母教育子女应从自身做起,使幼儿能从中潜移默化得到教育,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打架或恶意攻击。另外一方面,应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矫正,即使孩子攻击行为发生的动机可能是善意的。如“打抱不平”等,也要及时教给正确的解决方法,但应该注意的是,矫正的重点不在于训话、批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而在于及时使孩子明确非攻击性行为的方式方法,因

10、为成人的呵斥或一怒之下的简单体罚本身就是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倾向,有可能强化孩子的不良模仿,而且最终也不可能使孩子明白正确的方法是什么? (三)满足幼儿的心里需要,使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 由于独生化的社会影响,开始家庭的地位明显提高,家长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对儿童普遍采用“过渡保护”的教育态度,父母总是把目光注视在他们宝贝的孩子身上,于孩子形影不离,总是担惊受怕,唯恐孩子发生意外,这也不许,那也不行,忽视了孩子们探索周围世界的种种正当需求,不能满足和支持孩子们通过活动、游戏及劳动等进行适当的尝试,去干能干的事,去克服能克服的困难,去作切合实际的探索。而游戏能使幼儿获得经验和满足心里需求,使幼儿被

11、压抑的情绪得到充分的发泄。游戏对幼儿情感的满足和稳定性有重要价值,游戏是没有压力的活动,所以游戏中幼儿体验的是一种成功感和胜任感。这对于他们的心里健康是必要的。幼儿的各种感情积极的,特别是消极的都需要得到表现,游戏为他们提供了学习安全妥当地表现自己感情的途径,从而学习驾驭控制不友好的、攻击性行为。 总上所述,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它往往受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难免使孩子出现不适应,造成一些心理和行为上的。幼儿时期是实行心理卫生的黄金时期,如果这一阶段对孩子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早幼儿期攻击性行为严重的孩子,将来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作为教育者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应该采取正面引导和教育,切忌用粗暴的方式惩罚儿童,平时,教育者要善于培养他们的爱心和以人为善的品格,这才能铲除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土壤,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