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南渡北归》读书笔记3篇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3167023 上传时间:2023-12-03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南渡北归》读书笔记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2023年《南渡北归》读书笔记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2023年《南渡北归》读书笔记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2023年《南渡北归》读书笔记3篇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2023年《南渡北归》读书笔记3篇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南渡北归》读书笔记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南渡北归》读书笔记3篇(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南渡北归读书笔记3篇南渡北归读书笔记1其实南渡北归有三本书,第一部南渡、第二部北归、第三部别离。战火纷飞的年代,傅斯年、胡适、陈寅恪、李济、梅贻琦、梁启超、梁思成、童第周、董作宾、郭沫若、王国维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南渡北归读书笔记3篇,供大家参考。南渡北归读书笔记1其实南渡北归有三本书,第一部南渡、第二部北归、第三部别离。战火纷飞的年代,傅斯年、胡适、陈寅恪、李济、梅贻琦、梁启超、梁思成、童第周、董作宾、郭沫若、王国维等国之大师,为祖国而奔走,为民族崛起而奋发。想当年,他们也曾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精力充沛的想要在各自的领域开创一番事业可在人生最该得意的时刻,却遭受日军侵华带

2、来的国破家亡的痛苦,万里迁徙,在西南一隅忍受贫困疾病,为中华民族保存文化血脉。抗战胜利后,本该欢天喜地继续自己的事业,怎奈又逢国共内战。民国时期的大师们,在他们一生中,遭受了很多的艰难困苦,在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折磨下,依然能够勤于治学,并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做出如此辉煌的成绩,不得不给人以很大的震撼。有时为大师的趣事儿逗乐,王国维担任清华四大导师前特意跑到溥仪那里请示。有时为大师的决绝震撼,“思想如不自由,毋宁死耳”的王国维毅然地投湖自尽。童第周的形象也鲜活了起来,他不再只是著名的生物学家,还是在田垄边卷起裤管和妻子一起捉青蛙的李庄人。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那些在李庄生活的知识分子开心的走向街头的描述

3、也令人为之深深感动。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甲骨文的发掘与识别对*历史的意义。那些大师们不仅仅只是名字印在脑海里了,他们事无巨细的生活呈现了活灵活现的人物。还有一些可能被我们误解的历史在这里也被澄清。读这本书的时候思绪万千,却发现写读后感时却无从下手,内容太多,自己功力有限,不知如何讲起,如何总结,说一些感悟吧。我看南渡时是最激情的,虽然战火纷飞,但每个人都是激情四射,眼中充满光芒的.,他们为国家保留文明的火种。北归是有些伤感,离别是极度伤感。南渡、北归、离别,人生也就几十载,折腾着、折腾着,人老,发白,曲终人散。也可以说这是一本带有情绪的*近现代史,三本书看完除了对大师们有了比较形象地理解外,也对

4、真实的历史有了一定的思考。人是活的,思想是自由的,而所有记载下来的东西都变成了死的,固化的,一味地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所有记载下来的书都对我们有所指导,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与审美。阿甘正传里说:我不觉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来越宽容涵盖,什么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觉得那应该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是什么,而后,做一个简单的人。南渡北归读书笔记2其实南渡北归有三本书,第一部南渡、第二部北归、第三部别离。战火纷飞的年代,傅斯年、胡适、陈寅恪、李济、梅贻琦、梁启超、梁思成、童第周、董作宾、郭沫若、王国维等国之大师,为祖国而奔走,为民族崛起而奋发。想当年,他们也曾风华正茂

5、,意气风发,精力充沛的想要在各自的领域开创一番事业可在人生最该得意的时刻,却遭受日军侵华带来的国破家亡的痛苦,万里迁徙,在西南一隅忍受贫困疾病,为中华民族保存文化血脉。抗战胜利后,本该欢天喜地继续自己的事业,怎奈又逢国共内战。民国时期的大师们,在他们一生中,遭受了很多的艰难困苦,在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折磨下,依然能够勤于治学,并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做出如此辉煌的成绩,不得不给人以很大的震撼。有时为大师的趣事儿逗乐,王国维担任清华四大导师前特意跑到溥仪那里请示。有时为大师的决绝震撼,“思想如不自由,毋宁死耳”的王国维毅然地投湖自尽。童第周的形象也鲜活了起来,他不再只是著名的生物学家,还是在田垄边卷起裤

6、管和妻子一起捉青蛙的李庄人。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那些在李庄生活的知识分子开心的走向街头的描述也令人为之深深感动。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甲骨文的发掘与识别对*历史的意义。那些大师们不仅仅只是名字印在脑海里了,他们事无巨细的生活呈现了活灵活现的人物。还有一些可能被我们误解的历史在这里也被澄清。读这本书的时候思绪万千,却发现写读后感时却无从下手,内容太多,自己功力有限,不知如何讲起,如何总结,说一些感悟吧。我看南渡时是最激情的,虽然战火纷飞,但每个人都是激情四射,眼中充满光芒的,他们为国家保留文明的火种。北归是有些伤感,离别是极度伤感。南渡、北归、离别,人生也就几十载,折腾着、折腾着,人老,发白,曲终人散

7、。也可以说这是一本带有情绪的*近现代史,三本书看完除了对大师们有了比较形象地理解外,也对真实的.历史有了一定的思考。人是活的,思想是自由的,而所有记载下来的东西都变成了死的,固化的,一味地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所有记载下来的书都对我们有所指导,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与审美。阿甘正传里说:我不觉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来越宽容涵盖,什么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觉得那应该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是什么,而后,做一个简单的人。南渡北归读书笔记3序:这是不得不写的读书笔记,这是不得不放慢的读书脚步。因为,如果不做记录,不做摘抄,不写什么,我会觉得对不起自己,对不起自己读这套书以

8、来内心充溢的感动、感慨、悲愤、难过,还有泣不成声的泪水。这套书给予自己的冲击几乎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近大师;第一次近距离地了解抗战;第一次近距离地感知*;第一次被史实的书籍吸引得如痴如醉不可妄自菲薄。且清华大学是用庚子赔款退还部分成立的,其中含有很沉痛的历史背景,因此清华学生应对国家更多一份“饮水思源”、“自强不息”的责任。第234页:(梅贻琦):“在这风雨之秋,清华正好像一只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驾驶它的责任,此人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虽然此时使人有长夜漫漫之感,但我们相信,不就就要天明风定。到那时,我们把这条船好好开回清华园。到那时,他才

9、能向清华的同仁校友敢告无罪。”感言:南渡北归一套书读下来,留给我印象最深也是最为钦佩的大师有陈寅恪,傅斯年,还有就是梅贻琦。大师的人格品行,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崇敬而又亲近的感觉,他们代表的就是自己心中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品格、信念,坚韧而独立,不依附,不谄媚,不趋势,始终保持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清华的历史也是读这套书才了解的。原来美国还有“庚子赔款”一事,原来清华最初就是一个留美预备部。对自己的孤陋寡闻只能在这里悄悄地汗颜了。第245页:(梅贻琦)1931年12月3日就职演说。其施政纲要:(1)、办大学的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2)、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

10、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的知识,固赖于教授的教导指点,就是我们的精神修养,亦全赖有教授的inspiration。”(3)、既要造就人才,更要(合理)利用人才,避免人才浪费。(4)、保持良好校风。“清华向来有一种简朴好学的校风”(5)、合理使用经费。“我们对于经济问题,有两个方针,就是基金的增加和保存。应当用的,我们还得要用。”(6)、时刻不忘救国的责任。“*现在的确是到了紧急关头,凡是国民一分子,不能不关心的。不过我们要知道救国的方法极多,救国又不是一天的事,我们只要看日本对于图谋*的情形,就可以知道了。我们现在,只要谨记住国家这种危急的情势,刻刻不忘了救国的责任,各人在自己的地位上,尽自己

11、的力,则若干时期之后,自能达到救国的目的了。我们做教师做学生的,最好最切实地救国方法,就是致力学术,造成有用人才,将来为国家服务。”梅贻琦对于这些基本思想终生奉行不渝,而且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加以充实、完善。梅本人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但在他的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的大师,并在短短的五六年间,使清华创造了一个举世瞩目的“黄金时代”。而他的教育思想也在风雨的磨砺中渐趋大成,在遍布世界的清华校友心目中,提到梅贻琦就意味着清华,提到清华也就意味着梅贻琦。梅氏本人作为*最有声望和成功的教育家被誉为“清华之父”和清华“永远的校长”,而后来的校长无一人可与之匹敌。感言:“梅

12、先生不但是个真君子,而且是一个中西合璧的真君子,他一切的举措态度,是具备中西人的优美部分。”“梅氏颀长的身材常配一身青布长衫,脸型如棱角分明的雕塑,风度翩翩,算是那个时代的美男子,被誉为*学者的完美典型和*学者的理想化身”。梅贻琦,便是我心中“*学者的完美典型”。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3篇扩展阅读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3篇(扩展1)南渡北归 读后感3篇 南渡北归 读后感1*人素来注重家风,注重家族的传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的好,整个社会风气才有好的基础,也只有每一个家庭的家风好,千万个家庭才能成为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

13、谐的重要基点。在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文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生远。自古以来*人对于子女的教育一直是重视。尽管对于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现在有很多批判的说法,但是对于子女的*、成才的重视程度自古至今始终如一。南渡北归浩浩荡荡地书写了一大批*旧时代的文人大家的经历轶事,可歌可叹,这些风流人物自然是一位位大师,随着那个时代远去,他们已经在史界、文学界留名,对于他们的是非功过自不是我辈所能评说的,在这里不再赘述。作为普通的读者,不妨就从一个教育者(家长)的角度去读去体会这本书,这样话,偌大的一本书,我找到了一个思考点来梳理自己的感受。既从家庭教育,家风传承方面入手。在作者洋洋洒洒

14、的文字中,有不少篇幅都提到了这样一个辉煌的家族-梁启超的家族。梁启超的子女后代可谓是人才辈出。大女梁思顺是文史学家,次女梁思庄,是著名的图书馆学家,三女梁思懿,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长子梁思成是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是考古学家,三子梁思忠,西点军校毕业后担任炮兵校官,早逝,四子梁思达经济学研究者,五子梁思永著名的火箭控制学家。这一长串的名字可见梁氏家族所不同凡响的家族影响力。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尽管梁氏子女在发展上有梁思超作为文坛大咖显赫地位有关,但除此之外,梁启超在对于孩子教育的用心也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岳南的广泛罗列资料的南渡北归中可以读出一些事例。在梁启超为孩子梁思成和梁思永选择将来所学专

15、业的时候,作为父亲的他进行了精心策划与安排,面对外国强而*弱的现状,抱着以学术薪火传家立业的目的,为梁思成和梁思永选择了建筑和考古专业。“皆是为了让当时不受*学术界重视的冷僻专业,能够在*大地上生根发芽,成长壮大。为中华民族在这一专业学问领域争一世界性名誉。”梁启超从国家的高度,为国家的前途命运、为国家的学术发展考虑。可见梁启超眼界不同,站的高度也就不一般。另外他让思成和思永走同一条路(建筑和考古),提出了将来可以互得观摹之意,真是最好没有了。可见梁启超作为家长也并未只是为孩子指了一条路就算完了,而是考虑到自家孩子之间将来的相互照应,相互帮助,毕竟古话“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此方面考虑也不谓不周全。在两个孩子在国外学习期间,梁启超也不断的为他们去留心观察找寻锻炼的机会。他打算让梁思永“丰富古文化的知识,多参观几个新成立的博物馆,然后再去欧洲深造几年,那时再回国于田野考古这门学科一世身手。”作为一名家长,尽管我们反对说包办孩子的未来路途,但是我们又不能放弃做家长的责任,因为一个家族的发展,一代人是站在另一代人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作为我们承载着的后辈的家长来说,应该尽自己能力为孩子们去找寻发展的机会,提供锻炼的机会,这一点梁启超可谓是表率。而一旦选定了目标,我们就要为孩子的发展不断加油鼓劲,为他们指点迷津,做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