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3161774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中医基础理论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中医基础理论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中医基础理论讲稿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中医基础理论讲稿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讲稿(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讲义以中医的故事引出今日的课题课题大纲:一、中医的发展历程二、整体观的建立三、阴阳虚实理论四、五行与脏腑学说、八纲辨证五、气血津液六、经络七、六淫邪气八、四诊皇帝内经讲:上医治末病,下医治已病。因此中医提倡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就要做好平时的养生调理及预防工作。预防胜于治疗,调理优于保健。二整体观1、人与自然(天人合一)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长寿与自然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人体必须要顺应季节气候变化而调适饮食、起居、情绪、劳作等。如:春季多肝病 秋季多肺病2、人体本身中医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皮 脉肉等结构是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并相互

2、影响。 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例:一脏、一腑、一体、一窍构成一个系统。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例:自然(季节、昼夜、地区)与人的关系 社会与人的关系。辨证论治 病: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证: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的原因、病的部位、病 的性质、邪正关系。?八纲辨证:运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对疾病的病位外内、病 势浅深、虚实属性,以及致病因素与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对比状态等进行分析 辨别的辨证方法。辨证: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 (案例)是将临床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

3、的原因、性质、部位等,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论治:又称施治,是治疗疾病的过程根椐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辨证与论治互为因果-“证”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病因、病机、病位、病性以及疾病发展趋势)包含该阶段的各种临床表现。又称病证、证型或辨证,简称为“证” 。?“症”症状表现?“病” 疾病病名如:“症状”“证候”“疾病”治疗发热、恶风、咽痛咳嗽、舌苔薄黄风热 感冒ik 、一辛凉脉浮数。犯表证解表银翘散八纲辨证?表里:表里寒热、表里虚实、半表半里、表里夹杂?寒热:寒证、热证、寒热虚实、寒热真假?虚实:阴阳虚、气血虚、实证 ?阴阳:阴证、阳证、亡阴亡阳 表里、寒热、虚

4、实、阴阳八纲的区分并不是单纯的、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 而是错综复杂、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 中医辨证的方法及临床意义:1 、八纲辨证辨证纲领2 、脏腑辨证辨证基础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 对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探求病因病机,判断疾病的部位、 性质、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是概括性的辨证纲领,它是根据病人整体证候表 现的总和概括出来的规律。任何一种疾病从:类别阴证、阳证部位里证、表证性质寒证、热证邪正盛衰虚证、实证第一节 表里 表里辨别病变部位深浅、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 表证:皮毛、肌腠、

5、经络在外 外邪犯表,初起,病轻。 里证:五脏六腑在内脏腑受病,深入,较重。1、表证 表证是体表受邪甩引起病证的概括。原因: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所致病位浅在肌肤。 治则:发汗解表。证候 恶寒(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为主证。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口不渴,无汗或有汗。舌苔薄白, 脉浮。表热证:恶寒(风)轻,发热重,头痛,咽喉痛,咳嗽,口渴。舌尖红, 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则 发汗解表表寒证:辛温发汗(解表)麻黄汤表热证:辛凉发汗(解表)银翘散2 、里证 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受病所反映的证候原因:病邪由表入里;外邪直犯脏腑;情志内伤、劳倦过度、饮食不

6、节等因 素,直接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证候 里证主要是脏腑的证候,分别在脏腑辨证等。如:心血虚证心血虚是由心血不足,心失濡养所表现的病证证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面白无华,眩晕,唇舌色淡,脉细。治疗:补血养心 (四物汤合归脾汤 养心)肝胆湿热证:是指湿热蕴结肝胆所表现的证候。证候: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身目发黄,发热或见阴囊湿疹,或睾丸肿大,外阴搔痒,多见于肝炎、胆 囊炎、皮肤病、妇科炎症龙胆泻肝汤。治疗:清利肝胆湿热(茵陈蒿汤、大柴胡汤)肺热咳喘证:是指热邪夹痰内壅于肺所出现的实热证候。证候:咳喘、呼吸气促、甚则鼻翼煽动、咳痰、黄稠甚痰中带血或脓

7、血腥臭、 高热、烦渴、胸痛、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疗:清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 、千金苇茎汤)脾胃气虚证:是脂脾气虚弱, 运化失健,精微物质吸收不足所表现的证候证候:食少纳呆、口淡,无味,腹胀,便溏消瘦,四肢倦怠、面色萎黄、神疲 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弱。治疗: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 四君子汤)肾阴虚证:是肾阴不足阴虚阳亢的临床证候。 ?证候: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无力,低热,五心烦热,潮热,颧红,盗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滋阴补肾(六味地黄汤)二、寒热?寒与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阳偏盛实热证 - 寒凉药阴不足虚热证 - 清

8、补药?阴偏盛实寒证 - 温热药阳不足虚寒证 - 温补药(一)寒证原因 多因机体受到寒邪的侵袭,或由于人体阳气不足所引起。证候 不发热,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口不渴,喜热饮,小便清长,或大便稀薄。舌质淡,苔白而润,脉迟等。(二)热证原因 多因人体受到热邪的侵袭,或由于人体阴不足而虚火内生所致。 证候 发热,面红,口渴而喜冷饮,烦躁,小便短赤,或大便秘结。舌质红, 苔黄,脉数等。寒证与热证,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例如:初感寒邪,恶寒重,发热轻,若寒郁化热,即出现身热,不畏寒,口渴 思冷饮等,已转化为热证了。?又如热证患者,由于大汗,或吐泻,引起津、气损耗,可出现四肢发凉,面色

9、 苍白,脉微细等,已转化为寒证。三、虚实 虚与实,是指人体正气与病邪进行交争的过程中,双方力量消长变化关系的反 映。邪气盛则实,病邪强盛而正气不虚的病证多为实证 实则泻之精气夺则虚,正气衰弱的情况下生病多为虚证 虚则补之(一) 虚证 虚证则不论病邪强盛与否,关键是机体正气处于衰弱的情况下,临床表现出一 些不足的症状。证候 临床表现:精神萎靡,肢体倦怠无力,语声低微,心悸气短,自汗或盗 汗,胸腹胀满时减,疼痛喜按。舌质胖嫩,少苔,脉细弱无力等。1 、 血虚证证候 面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多梦,手 足麻木,舌淡,脉细无力。治疗 养血补心(四物汤)2 、脾胃气虚证证候:

10、食少纳呆,口淡无味 ,腹胀,便溏,消瘦, 四肢倦怠,面色萎黄, 神 疲乏力 ,少气懒言,舌淡、苔白、 脉弱。治疗: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 ,四君子汤)3 、 阴虚证证候 形体消瘦,午后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小便黄短, 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 滋阴补肾(六味地黄汤)肝肾阴虚 证候: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耳鸣,腰膝酸软,肢体麻木,五心烦热,潮热, 颧红,盗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滋补肝肾(杞菊地黄汤)4 、 阳虚证原因 失血、耗血;血液的生化来源不足;慢性病影响等等 证候 畏寒肢冷, 身倦乏力,气短,口淡不渴,或喜热饮,面白,精神萎糜,小便清长,大便溏 烂,舌淡,脉沉迟无

11、力。治疗 温阳补气(肾气汤)(二) 实证实证不仅病邪强盛,而且正气未衰 (尤其初病阶段 ),能积极抵抗病邪,表现出一 些亢奋的症状。例如高热,胸腹胀满疼痛拒按,脉有力等,是正邪相互交争比较激烈的反映。 临床表现:精神烦躁,肢体躁动,声高气粗,胸腹胀满疼痛拒按,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舌质苍老,舌苔厚,脉有力等。实则泻之如肺热咳喘证 证候:咳喘、呼吸气促、甚则鼻翼煽咳痰黄稠、甚痰中带血或脓血腥臭高热、 烦渴、胸痛、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疗:清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 千金苇茎汤) 在临床上虚实夹杂证。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形体消瘦,呼吸气短,自汗,脉弱无力,是虚证的表现。 偶感外邪,则出现发

12、热、咳喘气急、咯痰粘稠而色黄,苔腻等,出现了虚实夹 杂的病证。要求分清虚实的主次与缓急,采用先攻邪后补虚,或攻邪与补虚兼施的治法。四、阳阴阴与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因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都是疾病发生的过程中,临床上表现的既对立又统 一的矛盾现象。这些矛盾现象,中医就用阴阳属性加以概括。表证、热证和实证都可划为阳证的范畴; 里证、寒证和虚证都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切病证可归纳为阴证和阳证两大类(一) 阴证与阳证1 、阴证 指虚寒证而言。 病机:是阳气虚衰所致。 证候:面色皝白或暗淡,畏寒肢冷,倦怠无力,腹痛喜按,小便频数,大便溏 薄。舌质胖嫩,苔薄白,脉迟无力等。治宜:温补

13、阳气为主。2 、阳证 指实热证而言。病机:是热邪炽盛所致。证候:面色红赤,壮热,口渴喜冷饮,腹胀满痛拒按,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舌质红绛,苔黄,脉洪数有力等。治宜:清热泻火、解毒为主。(二)亡阴与亡阳?阴液不足为阴虚,阴液暴脱为亡阴; ?阳气不足为阳虚,阳气暴脱为亡阳。1. 亡阴证 症见汗多而粘,口干喜冷饮,烦躁,身热。舌质红而干,脉细数无 力。是阴液将亡的表现,法当益气增液敛阴。2. 亡阳证 症见汗出身冷,四肢厥逆,神情淡漠,甚至昏迷。口不渴或渴而喜热饮。舌质淡,脉微欲绝。是阳气将亡的表现,法当回阳救逆。精气学说气: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一一

14、素问精气: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原。“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一一管子气机:气的运动(升降出入)气化:气的变化(永不休止)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例,磁石,潮汐)“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精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先天之精气,天之清气,水谷之精气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而通畅升降出入(气逆、气陷、气脱、气闭、气滞)精气神的关系精:肾中所藏之精气:三气合一神: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精可化气,气可化精。精气生神,精气养神,神统驭精与气。阴阳学说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晦暗、沉静、抑制、向下、寒凉、内向、凝聚、闭合(凝聚、滋润、抑制) 阳:明亮、活动、兴奋、向上、温热、向外、扩散、开放(推动、温煦、兴奋) 人体:上为阳,下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 人体生理功能:阳主升,阴主降;阳主出,阴主入; 人体病理变化: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学说基本内容阴阳交感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和) 阴阳对立制约“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阴阳互根互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消长平衡“此长彼消,此消彼长,此长彼亦长,此消彼亦消” 阴阳相互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阳胜的形成: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