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3152466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恩施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恩施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恩施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恩施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恩施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恩施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恩施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2023年建筑工程管理行业文档 齐鲁斌创作恩施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组织编制本规划单位:州委农办 州农业局)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十一五”期间是我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作为以农业为主体的恩施州,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抢抓机遇,应对挑战,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全州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第一章 发展现状第一节 主要成就“十五”期间,全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促进全州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一是农村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五年间,全州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0.88亿元

2、,年均增长2.4%;粮食总产量153.58万吨,保持基本稳定;肉类总产量29.79万吨,年均增长2.4%。其它主要农产品产量都有较大幅度增长。2005年,全州农民人平纯收入1643元,年均增长1.57%。二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种植业内部,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由66:34调整为62:38,产值比由42:58调整为38:62;农业内部,烟叶、茶叶、畜牧、药材、蔬菜、林果六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6.3%;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由34.5%提高到40%;外出务工劳动力占总劳力的比重由25.2%提高到38%。三是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全州已建成特色农产品基地2

3、98万亩,比2000年增50.51%,其中富硒茶46万亩、魔芋32万亩、地道药材130万亩、特色蔬菜40万亩、特色干鲜果50万亩,山羊饲养量达到74万只,较2000年增9.1%。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全州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的企业达到123个,30个重点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2亿元,销售收入9亿元,带动农户达到28万户,1个企业被评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5个企业被评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全州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由0.5:1提高到0.6:1;农产品综合商品率由39.5%提高到50%;农产品出口创汇1418万美元,比2000年增199.2%。五是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为农业和农村经济

4、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六是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第二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农村经济结构仍然不优。据经管口径:2005年全州农村总收入中,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66.58、20.42、13;在农业中林业和渔业占的比重偏小;在畜牧业内部,由于缺乏加工龙头企业的拉动和市场需求的季节性制约,草食畜牧业所占比重只有3%左右。二是特色农业总体规模小,在农业中所占份额不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布局分散,板块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格局尚未形成。三是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较差,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业综合效益低。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0.6:1

5、,若剔除烟草加工业产值,则仅为0.3:1左右;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含量低,缺乏精品名牌;粮食加工转化率低。五是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不宽,农民增收困难。州内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外出务工的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不畅。第二章 发展环境第一节 有利因素和机遇“十一五”时期,全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良好机遇。一是国家扶持“三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二是国家将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开展新一轮扶贫开发;三是国际贸易环境将逐步改善;四是恩施州特色农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五是宜万铁路、沪渝高速公路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实施,将对全州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六是经过多年发展,广大干

6、部群众的市场意识、效益意识、质量意识和科技意识明显增强,各级各部门对“三农”工作更加重视,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路更加明确,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得到有效改进。第二节 不利因素和挑战农业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市场多样化、专用化、精细化的要求。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仍然占有较大比重,经济作物所占份额偏小;在农业内部,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大;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草地畜牧业发展较慢,其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比重过低;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合理,优质率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市场主体不强,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龙头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和对农民的带动能力不强;农

7、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且不规范,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尚未打破,难以适应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要求。主要是农村小城镇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公用设施不健全;小城镇非农产业发展不够,吸纳技术、资金和农民进镇的能力较差;农民进城入镇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仍然存在,企业入镇、农民进镇的成本很高,城乡一体化的格局尚未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脆弱,难以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备,人工降雨、消雹设施不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村人均旱涝保收面积不多,且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全州尚有60%以上的村没有通自来

8、水,且部分地方饮水安全性差;还有一部分村不通汽车,村组公路通车率不高,且公路质量差;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适应市场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新型农村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措施难以到位;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专业市场发展不快,辐射能力不强,农产品集贸市场基础设施较差,管理不规范;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还没有延伸到乡、村、农户,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尚未健全,难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有效监管。农业投入严重不足,难以适应“三农”大发

9、展的要求。地方财政困难,对“三农”难有较大规模的投入;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不健全,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业招商引资政策和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农民收入水平不高,自身投入十分有限。第三章 发展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以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多渠道增加投入为保障,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培植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速农业基

10、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构筑城乡一体,贸工农一体,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农村经济新格局,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节 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既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又要注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既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的福利水平,又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真正使农民分享发展和改革的成果。统筹城乡发展原则。消除城乡通开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着力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增加对农业投入,切实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保护力度

11、,鼓励人才到农村创业,鼓励农民进镇就业;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围绕农业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统筹城乡收入分配,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努力形成城乡通开,城镇带动乡村,工业带动农业,城乡互相促进,共同繁荣的农村经济新格局。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发展主导产业,开发主导产品。既要研究国内市场,又要研究国外市场,既要研究现实的市场,又要研究潜在的市场。大力发展需求量大和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压缩市场需求量小或市场不看好的产业。比较优势原则。认真分析本地农业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硒资源富集,生态环境好,物种资源丰富,山地气候多样的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富硒、绿色、名特新优农产品,培植特色优势农业支柱产业。一

12、体化经营原则。注重把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紧密结合,联紧、加粗、延伸农业产业链。既要抓好农产品生产,又要抓好农产品加工、流通,努力形成以流通促生产,以加工促流通、促增效的市场农业运行机制。可持续发展原则。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又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既要加速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又要注重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三节 发展战略精品名牌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大力开发特色、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加大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努力培植一批具有资源优势、民族特色、品质独特的精品名牌,抢占市场制高点。龙头带动

13、战略。围绕主导产业布局,扶持和发展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开拓农产品市场,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城镇聚集战略。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小城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着力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抓好小城镇商贸小区、工业小区建设,引导企业向城镇聚集,吸引农民进镇兴业;结合小城镇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把小城镇办成农产品加工、流通中心、信息物资服务中心和科学文化、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传播中心。科教兴农战略。改革和完善农业科研、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应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大力开展对农民的

14、科技培训,努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真正把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第四节 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的目标是:初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机制,农业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优势特色农业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农业市场主体、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城乡开通、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农业可持续能力增强;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具体目标是:农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0

15、万吨以上,肉类总产量年均增长3%。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种植业内部经济作物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由62%提高到75 %;农业内部,林牧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由39.41%提高到50%,其中牧业产值所占比重达到40%以上;农产品品质结构优化,主要农产品综合优质率提高20 个百分点以上。农村非农产业获得较快发展。全州城镇化率提高6-8个百分点,农村经济总收入中非农产业所占比重由33.4%提高到4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1,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由40%提高到50%以上。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3%,其中货币收入占75%以上;平均每年

16、减少农村极端贫困人口2万人。生态保护体系和生态后续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森林覆盖率提高12个百分点,治理水土流失1000km2,适宜地区农户基本普及沼气,生态农业建设步伐加快,退耕还林还草和天保工程成果得到巩固,到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生态保护体系,生态农业建设取得较大成效,林业由森林资源恢复向可持续发展阶段跨越,全州建成比较发达的生态后续产业体系。第四章 主要任务第一节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狠抓种植业结构调整。在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0万吨以上的基础上,围绕烟叶、茶叶、畜牧、蔬菜、药材、林果六大主导产业建设,加快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步伐,建成100万亩优质烟茶基地、100万亩优质林果基地、 100万亩优质中药材和100万亩优质特色蔬菜基地,力争将恩施州建成“全国知名的绿色产业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