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文人爱投缳.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3140020 上传时间:2023-09-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千古文人爱投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千古文人爱投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千古文人爱投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千古文人爱投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千古文人爱投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千古文人爱投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古文人爱投缳.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千古士子爱投缳耿玺超 所谓投缳,上吊自缢之谓也。后汉书吴祐传“因投繯而死。” 李贤(明代)注:谓以绳为繯,投之而縊也。如果是关于文人自杀那就是个经久不衰且万古长新的话题了。只看中国上世纪的文人自杀的,举其大者就有王国维、朱湘、老舍、海子、戈麦、三毛、顾城等。海子自杀更是上世纪末颇最具震撼性的事件。 如果再翻开外国作家的名册:川端康成、海明威、法捷耶夫、杰克伦敦,自杀者,亦可谓大观也。如果想对这些事件深入的探究,相关论文不胜枚举。皆成一家之言,可以参考。 我在这里想说的,却是士子。士,是古代对知识分子的统称,这些知识分子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文人,文化知识只是其基本储备,是他们的进身之阶。他们的终极目

2、标是要佐君至尧舜,在政坛上实现自己的抱负。或者说,衡量士的标准,不是其知识储备的多寡,知识水平的高低,而是看他能否有机会参与政治活动。可以说,大者管鲍孔明,小者鸡鸣狗盗,都可归结为此类。 但想想这类士人,算来也只有侯赢北乡自刭以报信陵,管鲍孔明风光无限,就连鸡鸣狗盗,也应该衣食无忧,逍遥的很,被人主杀死的倒是不少,但投缳、自尽实在没有太多。 其实不然,就以诸葛亮为例吧,中国的士人自古对孔明推崇备至,将其形象完美化到了“天人”的地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古谁堪伯仲间”、“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仅仅是怀念和祭悼他的诗文对联,就可以合编修订,整理成一本文集。 然而诸葛

3、亮到底有多大功绩呢?孔明有隆中对,鲁肃有榻上策;经营四川,吴使归国,却向孙权禀告其民有菜色;六出祁山,消耗资源,最终在司马懿的阻击下无功而返。三国志里更是记载,刘备出征东吴时,孔明太息:若法孝直在,必能止主上东行。孔明自己都在感慨,刘备听他谋划其实不如听法正的为多,也就不难想见,刘备对诸葛亮未必总是如鱼得水。刘备白帝托孤的一句:“君可自取”,更成了史学界千年以来打不完的笔墨官司。综合而言,孔明的表现只能算是尽忠职守,差强人意。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的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的战术大师韩信,三杰帮助刘邦一统中原,建立大汉王朝,其功劳能力,让

4、皇帝也自愧不如,为什么士人对他们的推许反而不如孔明呢? 我看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刘备给了孔明足够的尊重。孔明出山时,年纪只有27岁(还是虚岁),刘备已经47岁了。年将半百,久历四方的一位英雄,猥自枉屈,以师礼向一位比自己晚一辈的年轻人请教方略,而且甫一出山,其地位便高于以前曾与主公出生入死,恩若兄弟的一班武士,实在是给天下士子挣足了面子,也足以让天下士子艳羡了。不管以后刘备和空明的关系如何微妙,再加上白帝托孤一节,所谓托生寄死,就更是达到了中国人推崇的最高的道德境界了。何况诸葛亮和他的后代们毕竟争气,没有谋朝篡位姑不论是真的没有这番打算,还是不具备客观条件,诸葛亮说过,一旦伐魏成功,自己是不会

5、拒绝身受九锡的;刘备和他的儿子也着实不错,至少表面上没有对诸葛亮和他的后人过于凉薄。这样风光的表象,足以羡煞所有的士子,所以与其说是士人推崇诸葛亮,倒不如说是士人暗暗盼望着,有朝一日自己能成为诸葛亮。 侯赢本是大梁(今河南开封)城外监门小吏,老迈年高,贫困潦倒。信陵君慕名往访,亲自执辔御车,迎为上客。然而衣衫褴褛的侯赢却要求信陵君驱车去市场,陪他访问自己的好友朱亥。侯赢旁若无人的朱亥谈天说地,愣是把堂堂信陵君晾在了一边,好容易结束了这场历时性的会晤,又让信陵君亲自驾车,载到府上,才算罢了。后来到了秦军围困邯郸的紧要关头,侯赢出谋划策,策划了窃符救赵的好戏,最终在另一位老朋友朱亥的协助下,信陵君

6、完成伟业,名垂千古。侯赢以老病的缘故不能随军出征,于是自杀以报信陵。李太白侠客行中有“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的句子,赞扬侯赢和朱亥。 然而侯赢之所以死,孔明之所以不敢篡位,原因何在?因为一个契约,有本有利,双方都认同的灵魂上的契约。信陵君和刘备作为雇主,付出了足够的价钱,乃至部分名誉作为代价,聘请侯赢和诸葛亮到自己的集团里任职。这个聘请,表面上,侯赢和诸葛亮一夜暴富,从一无所有,一下子变得叱咤风云,名利兼收。然而天下哪有这样只赚不赔的买卖?在诸葛亮接二连三的躲闪和待价而沽中,在侯赢旁若无人的拜访故旧之时,他们已经欠下了一笔自己一辈子都还不完的人情债。最终只有用自己的智

7、慧、精力、忠臣乃至全部生命去偿还。否则,一切责难和骂名,在他们生前和身后,一定会纷至沓来、层出不穷。如果仅仅是舆论的约束,力量毕竟还是有限,但是信陵君和刘备这样的人,都是一代人杰,倘若侯赢和孔明来了以后只吃干饭不玩活,或者三心二意心有旁骛,想必没有什么好果子吃。何况信陵和刘备终归还算不错,比起曹操杀崔琰,袁绍杀田丰,项羽驱逐范曾,朱元璋、刘邦大杀功臣,甚至就连称霸一时的勾践都向自己的谋主文种挥起了屠刀,士人羡慕诸葛亮,称赞侯赢,夸他们有眼光,慧眼识主,也不是毫无道理。 即使后世实行科举制,这个套路也并未因之破除。君不见,所有的新科进士都洋洋得意,自居天子门生。的确,殿试传胪,让寒门素儒,堂而皇

8、之的走进庙堂,获得了参与国家大事的机会,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深层次的看,这种阶层之间的流动,给所有的人带来了和平改变命运的希望,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之内维护了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当然随着一批批的科举考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统治阶级,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的家族势必改换阶级,成为统治集团的一员,而当统治集团大到田连桑陌,而社会、百姓无立锥之地的时候,剥削已经变得无可附加,一代王朝也终归会走到尽头。但是皇帝的长期饭票难道是平白发的,难道真的只因为你读过几年四书五经,参加了一次“公务员考试”就可以长期享有?当然不是,食君之禄便要分君之忧,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便是拿到这张饭票的代价。随便你平日怎么袖手谈心性,

9、临难必须一死报君王。不管是党争还是私愤,也不论什么忠良和奸佞,必须对皇帝本人绝对忠诚,这便是士子给自己套上的绞索,在他们出山的一刹那,就将自己的头,伸进了一个绳套当中,他们脚下踩着一把椅子,但这把椅子是否被踢开,已经不能由他们自己所决定。皇帝要杀和珅,固然是和中堂死有余辜、罪有应得;但皇帝要杀于谦、袁崇焕,即使你再怎么无辜,也必须束手就擒、瞑目待死,否则便是反贼,可以人人得而诛之。也正因为这样一份无字契约的存在,李世民才仰天大笑:天下英雄入吾彀中。赵倚楼才写出“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的诗句。 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成为统治阶级的诱惑是无法阻挡的。不论你一生沉迷,执着于名缰利锁不能自已,

10、还是看穿了这份契约背后的全部实质。当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青云梯真正来到面前的时候,又有几个人真能拒绝呢?于是千古士子前赴后继,义无反顾的争相签署这份契约,欣然的在自己的脖子上套这条五彩斑斓的绞索,然后或者洋洋得意,或者忐忑不安的向所有的人炫示自己的新项链是多么华丽。 所以文人士子实在不必过多的羡慕诸葛亮,想想他起草出师表时候的辛酸和无奈;凡责打二十军棍以上都要亲自处理的劳碌和无助;想想五丈原的秋风里,那萧瑟的背影和从口中咯出的鲜血,诸葛亮又有多少无奈和凄凉呢?也未必是诸葛亮多么喜爱试探,多么喜欢待价而沽,渴望给自己套上道义的枷锁,而是以当时的环境和制度,只要想建功立业,就一定要出仕。如果草率做

11、出决定,可能轻则郁郁不得志,重则韩信、周亚夫殷鉴不远。 在选择多元化的现代,人们更不应该为了表面的风光而给自己套上难以解脱的绞索。有合适的位置,当然应该接受,但是无需推三脱四,忸怩作态,更应该调整心态,从基础干起而不奢求意料之外的职务和报酬即使人家给,也应该想想自己能否有能力和意愿接受,因为世界上绝不会有免费的午餐,给你的价码越高,心理预期的回报也毕竟越大。而报答知遇之恩的方式,应该是自己高效的工作,出色的业绩和兢兢业业的态度。如此,双方融洽,便可以长期合作,如果有矛盾龃龉,另投明主,或者自己挑旗单干,也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我们所应该忠诚的应该是一种正义的信仰,而不是任何一个个人或集团。千古士人爱投缳,产生于特殊的年代背景和制度文化之下,于今应当终结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