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组织名词解释打印.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3122328 上传时间:2023-12-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组织名词解释打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体组织名词解释打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体组织名词解释打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体组织名词解释打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体组织名词解释打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组织名词解释打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组织名词解释打印.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神经肌肉一般生理1脂质体 脂质分子在水溶液中受到激烈扰动时形成的含水且含脂质双分子层结构的人工膜囊。由于其结构和天然膜类似,像一个细胞空壳,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用价值。2易化扩散 非脂溶性和脂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在细胞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在细胞膜的物质跨膜转运和生物电的产生下具有重要作用。3化学门控通道 - 通道蛋白的一种,其开放和关闭受膜外和膜内某种特定化学信号的控制。在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4继发性主动转运 某些物质利用泵活动造成的势能储备,即膜外高 +而膜内低 +的浓度差,在 +内流的同时并同向转入胞内。这种方式称为联合运转,多见于小肠的

2、吸收和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中。5同向转运 在继发主动转运过程中,被转运的物质与联合转运的 +方向相同,称为同向转运,如近端小管处葡萄糖与 +的同向转运6逆向转运 在继发主动转运过程中,被转运的物质与联合转运的 +方向相反,称为逆向转运,如 +和 2+逆向转运,即 2+- +交换.7 蛋白偶联受体 - - 跨膜信号转导过程中需要 -蛋白介导的一类膜受体。此类受体具有类似的结构,肽链中都具有7个由疏水性氨基酸组成的跨膜 -螺旋,也称7跨膜受体。8兴奋性 初指活的细胞或组织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的能力,后发现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兴奋的共同表现,因而定义为可兴奋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能

3、力。兴奋性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9静息电位 , 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在一般细胞内表现为内负外正的直流电位,它是可兴奋细胞爆发动作电位的基础。10极化 静息电位时正负电荷积聚在细胞膜两侧所形成的内负外正状态。11去极化 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电位的减小或向0 方向变化的过程。12超极化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膜电位进一步增加或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方向变化的过程。13动作电位 , 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及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是可兴奋细胞的共同内在表现。14全或无 动作电位的一个重要特征,当刺激达不到阈值时,可兴奋组织或细胞

4、不产生动作电位,即“无”;刺激一旦达到阈值,动作电位便产生,并达到其最大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也不随传导距离加大而衰减,此即“全”15绝对不应期 , 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的一段时间内,在这段时间内无论多大的刺激都不能使之再兴奋。这使连续出现的动作电位不会发生融合重叠。16阈电位 , 细胞去极化达到刚能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水平,是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内在的原因和必要条件。17阈强度 刚能引起组织活细胞分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也称阈值,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18局部兴奋 组织活细胞接受易阈下刺激时,少量通道开放。少量内流造成去极化和电刺激本身形成的去极化型电紧张电位叠加

5、起来,在受刺激的局部细胞膜上出现轻度的达不到阈电位水平的去极化。19阈下总和 在细胞膜上的同一部位,先后产生多个局部兴奋由于无不应期而发生融合叠加的现象。其意义在于可能使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而发生动作电位。20电紧张扩布 局部兴奋向周围扩布的方式,其特征是除极幅度随扩布距离增加而迅速减小以至消失,故也呈衰减性扩布。21跳跃传导 有髓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方式,表现为局部电流跨过每一段髓鞘在相邻的郎飞结之间相继发生。其传导速度较无髓神经纤维较快。22终板电位 , 在神经肌接头处,当神经冲动传来使神经末梢内大量囊泡释防乙酰胆碱,后者与终板膜上 型 门控通道结合,出现以 +内流为主的跨膜电流,从而在终瓣膜

6、上形成局部电流性质的去极化电位,此即终板电位。23兴奋收缩偶联 - 从肌细胞发生电兴奋到出现机械收缩的一个中间过程,包括兴奋向肌细胞深处的传入,三联管处信息的传递和肌质网对 2+的释放和回收过程。24等长收缩 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增加而无长度缩短的一种收缩形式,这种形式一般发生在肌肉刚开始收缩而遇到后负荷至收缩张力增大到足以克服后负荷,但肌肉尚未缩短的这段时间。25等张收缩 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缩短而肌张力保持不变的一种收缩形式,这种形式一般发生在肌肉张力已足以克服后负荷,且肌肉开始缩短的这段时间。26前负荷 肌肉收缩之前已开始承受的负荷,这种负荷主要通过影响肌肉的初长度而影响肌肉收缩的张力变化。

7、27收缩性 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的内在的收缩特性,如肌细胞内能源的多少,兴奋收缩耦联情况,横桥功能特性等。这与影响肌肉收缩效果的外部条件,如前后负荷等无关。1轴浆运输 2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 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 5突触后抑制 6突触前抑制 7突触前易化 8传入侧支性抑制 9返回性抑制 10突触适应性 11长时程增强 - , 15神经递质共存 16突触前受体 17非条件反射 18条件反射 19后放 20特异投射系统 21非特异投射系统 - 23牵涉痛 24诱发皮层电位 25异相睡眠 , 26运动单位 27牵张反射 28腱反射 29肌紧张 30脊休克 31去大脑僵直 32生物

8、节律 33本能行为 34防御反应 35操作性条件反射 36一侧大脑优势 1轴浆运输 神经轴突内的胞质颗粒表现为经常地从胞体到末梢(顺向)或从末梢到胞体(逆向)流动的现象。它们具有运输物质的作用,并且对维持神经元的解剖和功能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2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神经元依靠其末梢经常性释放某些营养型因子,持续调整它对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并影响其持久性的结构、生化和生理变化的作用。被支配组织一旦失去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将不能维持其正常的形态和功能。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 突触传递时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它使局部膜电位靠近阈电位水平而容易爆发动作电位,因而对该突触

9、后神经元的兴奋具有易化作用。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 4突触传递时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它使局部膜电位远离阈电位水平而不易爆发动作电位,因而对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具有抑制作用。5突触后抑制 突触传递时,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制,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引起的抑制。它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当与兴奋性突触传递相配合时,可对不同神经元的活动起协调和调整的作用。6突触前抑制 突触传递时,由于突触前末梢受轴突-轴突式突触传递的影响而递质释放量减少,导致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去极化程度减小而产生的抑制。广泛存在于中枢,多见于传入通路中,对感觉传入

10、活动具有重要调节作用。7突触前易化 突触传递时,由于突触前末梢受轴突-轴突式突触传递的影响而使 2+内流量增加,导致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去极化程度加大而产生的易化。广泛存在于中枢,对中枢神经活动具有重要调节作用。8传入侧支性抑制 传入神经在兴奋一个中枢神经元的同时,通过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递质,使另一个中枢神经元发生抑制的现象。这种交互性抑制能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9返回性抑制 中枢神经元发生兴奋并有冲动外传时,通过侧支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递质,再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其他神经元的现象。这有助于该神经元活动的及时终止以

11、及同组神经元的同步活动。10突触适应性 突触传递功能所发生的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这些改变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的活动中,尤其在脑的学习和记忆等高级功能中具有重要意义。11长时程增强 - , 突触前神经元在短时间内受到快速重复性刺激后,快速形成于突触后神经元的突触后电位的持续性增强现象。它是突出可塑性的一种形式,可能是学习和记忆的重要神经基础。15神经递质共存 一个神经元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神经递质或调质的现象。该神经元兴奋时,其末梢可同时释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或调质,它们都调节某一胜利过程,但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其意义在于协调某些生理过程。16突触前受体 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受体,也称自身受体。

12、它们与配体结合后,多数是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进一步释放,因而对递质释放起负反馈的控制作用。17非条件反射 先天遗传的一种初级神经活动。其数量有限,反射弧与反射活动较为固定。它是人和动物在长期种系发展中形成的,能使人和动物初步适应环境,对于个体生存和种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18条件反射 后天获得的一种高级神经活动。其数量无限,可以建立,也能消退。它是人和动物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按照所处的生活条件,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不断建立起来的,使人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得到高度完善,并具有预见性。19后放 神经冲动通过环状联系时,由于反复的兴奋反馈,虽然原先刺激已经停止,但传出通路仍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持续发放冲动的

13、现象。后放现象还见于各种神经反馈活动中。20特异投射系统 主要指丘脑感觉接替核发出的并点对点的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的感觉传导通路。丘脑联络核在结构上也与大脑皮层有特定的投射关系,也可归入该系统。该系统的功能是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21非特异投射系统 - 由丘脑第三类细胞群(主要是髓板内核群)发出的、弥散性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感觉传导通路。由于这一通路在结构上失去了特异感觉传导的专一性,因而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22胸膜或腹膜受到炎症等刺激时,由于体腔壁浆膜受到刺激而产生的疼痛。这种疼痛与躯体痛相似,也由躯体神经传入。23牵涉痛 由某些内脏疾病引

14、起的某远隔体表部位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例如,心肌缺血时,可发生心前区、左肩和左上臂疼痛。临床上常利用牵涉痛现象来辅助诊断内脏疾患。此外,躯体深部同样也有牵涉痛的表现。24诱发皮层电位 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皮层上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形势较为固定的电位变化。它一般分为主反应和后发放两个部分。记录皮层诱发电位有助于了解各种感觉投射的定位,对中枢损伤部位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25异相睡眠 , 脑电波呈去同步化快波的睡眠时相,又称快波睡眠或快速眼球运动睡眠。在此时相中,感觉和运动反射功能较慢波睡眠时进一步降低,可出现间断的阵发性表现,如眼球快速运动,部分躯体抽动,血压、心率和呼吸等改变。26运动单位

15、由一个脊髓 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运动单位大小不一,大运动单位(如四肢肌)有利于产生强大的张力;而小运动单位(如眼外肌)有利于进行精细的运动。27牵张反射 骨骼肌在收到外力牵拉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如叩击膝关节下的股四头肌腱而发生的膝反射等。临床上常通过检查腱反射来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腱反射减弱或消退,常提示反射弧受损或中断;腱反射亢进,则提示高位中枢病变。29肌紧张 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它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此外,在增加机体产热,抵御寒冷环境,维持体热平衡中也有重要作用。30脊休克 在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的一段时间内,横断水平以下的脊髓暂

16、时丧失其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脊休克并非由损伤刺激所引起,而是由于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调节而产生。31去大脑僵直 动物在去除大脑(如在上、下丘间横断中脑)后所表现出的抗重力肌肌紧张亢进的现象。人和动物多以伸肌紧张亢进为主,常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硬挺。常提示病变已严重侵犯脑干,为预后不良的现象。32生物节律 机体内部各种活动按一定时间顺序发生变化的现象。人和动物的生物节律可分为高、中、低频三种,以中频节律,即日周期最为重要。人体许多生理功能都有日周期节律。下丘脑是交叉上核可能是日周期节律的控制中心。33本能行为 33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而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行为,如摄食、摄水和性行为等。本能行为的发生和调节主要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的活动有关。34防御反应 动物在其身体和生命可能或已经受到伤害和威胁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如发怒或恐惧)及相应行为(如攻击或逃避)的改变,具有保护自身的意义。常伴有自主神经活动的改变,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全身血量重新分配等。35操作性条件反射 先训练动物使之学会某种操作而得到某种奖赏(如得食),然后以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