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技术总结编制规定.docx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3077630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2.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绘技术总结编制规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测绘技术总结编制规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测绘技术总结编制规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测绘技术总结编制规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测绘技术总结编制规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测绘技术总结编制规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绘技术总结编制规定.docx(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测绘技术总结编制规定 测绘技术总结编制规定 测绘技术总结编制规定 一、目的 使全院测绘技术总结(以下简称技术总结)编制标准化,保证技术总结的质量,促进全院测绘成果质量的持续改良。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院全部测绘工程技术总结的编制。三、测绘技术总结编制依据 1、测绘工程任务书或合同的有关要求,包括顾客书面要求或口头要求的记录。 2、测绘技术设计书、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程和技术标准。3、现有生产过程、产品的质量记录和有关数据。四、测绘技术总结的编制要求 1、内容真实、全面、重点突出。重点说明作业过程中消失的主要技术问题和处理方法、特别状况的处理及到达的效果、阅历、教训等。 2、文字应简明

2、扼要,公式、数据和图表应精确。 3、名词、术语、符号和计量单位等均应与有关法规和标准全都。五、测绘技术总结的内容1、概述 (1)顾客单位名称、工程内容、工作量,工程的组织和实施状况。(2)工程执行状况:说明生产任务安排与完成状况。(3)作业区概况和已有资料利用状况2、技术设计执行状况 (1)说明生产所依据的技术性文件,包括测绘技术设计书及设计更改内容、有关的技术标准、规程和标准。 (2)说明和评价测绘技术活动过程中,工程测绘技术文件和有关技术性标准、规程的执行状况,重点说明测绘生产过程中技术设计书的更改内容、变更缘由等。 (3)重点描述工程实施过程中消失的主要技术问题和处理方法、特别状况的处理

3、及其到达的效果等。 (4)说明工程实施中质量保证措施的执行状况,包括组织治理措施、资源保证措施和质量掌握措施以及数据安全措施。 (5)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应用状况。 (6)总结工程实施中的阅历、教训和遗留问题,并对今后生产提出改良意见和建议。 3、测绘成果质量说明与评价 说明和评价工程最终测绘成果的质量状况,成果到达的技术指标。4、上交和归档测绘成果及其资料清单 (1)测绘成果的名称、数量、类型等,当上交成果的数量或范围有变化时需附上交成果分布图。 (2)文档资料:包括测绘技术设计书及有关设计变更文件、测绘技术总结,质量检查报告等。 (3)其他须上交和归档的资料。六、附则编写测绘技术总结时,

4、可针对工程的特别性,对其内容进展合理的增删。 扩展阅读: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 CH10011991 Generalrulesfordraftingtechnicalsummariesofsurveyingandmapping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洲绘技术总结编写的要求、层次和主要内容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治理规定范围内的侧绘成果技术总结的编写工作,其他测绘成果的技术总结编写工作亦可参照执行。2根本规定 2.1侧绘技术总结是在测绘任务完成后,对技术设计书和技术标准执行状况,技术方案、作业方法、新技术的应用,成果质量和主要

5、问题的处理等进展分析讨论、仔细总结,并作出客观的评价与说明,以便于用户(或下工序)的合理使用,有利于生产技术和理论水平的提高,为制、修订技术标准和有关规定积存资料。测绘技术总结是与侧绘成果有直接关系的技术性文件,是永久保存的重要技术档案。 2.2技术总结分工程技术总结与专业技术总结。工程技术总结系指一个测绘工程在其成果验收合格后,对整个工程所作的技术总结,由担当任务的生产治理部门负责编写。专业技术总结是指工程中各主要侧绘专业所完成的侧绘成果,在最终检查合格后,分别撰写的技术总结,由生产单位负责编写。工作量小的工程可将工程技术总结和专业技术总结合并,由担当任务的生产治理部门负责编写。 技术总结经

6、单位主要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后,随侧绘成果、技术设计书和验收(检查)报告一并上缴和归档。2.3编写的依据 a.上级下达任务的文件或合同书。 b.技术设计书、有关法规和技术标准。c.有关专业的技术总结。 d.侧绘产品的检查、验收报告。e.其他有关文件和材料。2.4编写的要求 a.内容要真实、完整、齐全。对技术方案、作业方法和成果质量应作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对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和生产的新品种要仔细细致地加以总结。 b.文字要简明扼要,公式、数据和图表应精确,名词、术语、符号、和计量单位等均应与有关法规和标准全都。 c.工程名称应与相应的技术设计书及验收(检查)报告全都。幅面大小和封面格式参

7、照附录A执行。 3工程技术总结的主要内容3.1概述局部 a.任务的名称、来源、目的,作业区概况,任务内容和工作量。B生产单位名称,生产起止时间,任务安排,组织概况和完成状况。c.采纳的基准、系统、投影方法和起算数据的来源与质量状况。d.利用已有资料的状况。3.2技术局部 a.作业技术依据:包括使用标准、法规和有关技术文件等(下同)。b.仪器、主要设备与工具的使用及其检验状况。 C作业方法,执行技术设计书和技术标准的状况,特别问题的处理,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阅历教训。 d.对新产品工程要按工序总结生产中执行技术设计书和技术标准的状况,特殊对发生的主要技术问题,实行的措施及其效果等,要

8、具体地总结,并对今后生产提出改良意见。 e.保证和提高质量的主要措施,成果质量和精度的统计、分析和评价,存在重大问题及处理意见。 f.对设计方案、作业方法和技术指标等的改良意见和建议。g.作业定额、实际作业工天和作业率的统计。3.3附图、附表 a.作业区任务概况图。b.利用已有资料清单。c.成果质量统计表。d.上交侧绘成果清单。e.其他。 4专业技术总结的主耍内容4.1大地测量 4.1.1水平掌握测量4.1.1.1概述 a.任务来源、目的,生产单位,生产起止时间,生产安排概况。 B测区名称、范围、行政隶属,自然地理特征,交通状况和困难类别。 c.锁、网、导钱段(节)、基线(网)或起始边和天文点

9、的名称与等级,分布密度,通视状况,边长(最大、最小、平均)和角度(最大、最小)等。d.作业技术依据。 e.规划与实际完成工作量的比拟,作业率的统计。4.1.1.2利用已有资料状况a.采纳的基准和系统。b.起算数据及其等级。c.已知点的利用和联测。 d.资料中存在的主要间题和处理方法。4.1.1.3作业方法、质全和有关技术数据 a.使用的仪器、仪表、设备和工具的名称、型号、检校状况及其主要技术数据,天文人仪差测定状况。 b.觇标与标石的状况,施测方法,照准目标类型,观测权数与测回数,光段数,日夜比,重测数与重测率,记录方法,记录程序来源和审查意见,归心元素的测定方法,次数和质量,概算状况与结果等

10、。 c.新技术、新方法的采纳及其效果。 d.执行技术标准的状况,消失的主要间题和处理方法。保证和提高质量的主要措施,各项限差与实际测量结果的比拟,外业检测状况及精度分析等。e.重合点及联侧状况,新、旧成果的分析比拟。f.为测定国家级水平掌握点高程而进展的水准联测与三角高程的施测状况,概算方法和结果。 4.1.1.4技术结论 a.对本测区成果质量、设计方案和作业方法等的评价。b.重大遗留间题的处理意见。4.1.1.5阅历、教训和建议4.1.1.6附图、附表 a.利用已有资料清单。 b.测区点、线、锁、网的分布图。c.精度统计表。 d.仪器、基线尺检验结果汇总表。e.上交测绘成果清单等。4.1.2

11、高程掌握测量4.1.2.1概述 a.任务来源、目的,生产单位,生产起止时间,生产安排概况。 b.测区名称、范围、行政隶属,自然地理特征,沿线路面和土质植被状况,路坡度(最大、最小、平均),交通状况和困难类别。 c.路线和网的名称、等级、长度,点位分布密度,标石类型等。d.作业技术依据。 e.规划与实际完成工作量的比拟,作业率的统计。4.1.2.2利用已有资料状况a.采纳基准和系统。b.起算数据及其等级。c.已知点的利用和联测。 d.资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处理方法。4.1.2.3作业方法、质盆和有关技术数据 a.使用的仪器、标尺、记录计算工具和尺承等的型号、规格、数盘、检校状况其主要技术数据。

12、b.埋石状况,施侧方法,视线长度(最大、最小和平均)及其距地面和障碍物的距离,各分段中上、下午侧站不对称数与总站数的比,重侧测段和数量,记录和计算法,程序来源、审查或验算结果。 c.新技术、新方法的采纳及其效果。 d.跨河水准测量的位置,施测方案,施测结果与精度等。e.联测和支线的施测状况。 f.执行技术标准的状况,保证和提高质量的主要措施,各项限差与实际测量结果的比拟,外业检测状况及精度分析等。4.1.2.4技术结论 a.对本测区成果质量、设计方案和作业方法等的评价。b.重大遗留问题的处理意见。4.1.2.5阅历、教训和建议4.1.2.6附图、附表 a.利用已有资料清单。 b.测区点、线、网

13、的水准路线图。 c.仪器、标尺检验结果汇总表。d.精度统计表。 e.上交测绘成果清单等。4.1.3重力测量4.1.3.1概述 a.任务来源、目的,生产单位,生产起止时间,生产安排概况。 b.测区名称、范围、行政隶属,自然地理特征,交通状况和困难类别。c.路线的名称、等级,布点方案,分布密度,点距(最大、最小、平均)等。d.作业技术依据。 e.规划与实际完成工作量的比拟,作业率的统计。4.1.3.2利用已有资料状况a.采纳基准和系统。b.起算数据及其等级。c.已知点的利用和联测。 d.资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处理方法。4.1.3.3作业方法、质量和有关技术数据 a.使用仪器与仪表的名称、型号、检校

14、状况及其主要技术数据。 b.埋石状况,施测方法,施侧路线与所用时间(最长、平均),测回数,重测数与重测率,概算公式与结果。 c.联侧点的联侧状况,平面坐标与高程的施测和计算状况。d.新技术、新方法的采纳及其效果。 e.执行技术标准的状况,消失的主要问题和处理方法,保证和提高质量的主要措施,各项限差与实际测量结果的比拟,实地检测状况及精度分析等。4.1.3.4技术结论 a.对本测区成果质量、设计方案和作业方法等的评价。b.重大遗留问题的处理意见。4.1.3.5阅历、教训和建议4.1.3.6附图、附表 a.利用已有资料清单。 b.重力点位和联测路线略图。c.平面坐标与高程施测图。d.仪器检验结果汇总表。e.精度统计表。 f.上交测绘成果清单等。4.1.4大地测量计算4.1.4.1概述 a.任务来源、目的,生产单位,生产起止时间,生产安排概况。b.计算区域名称、等级、范围、行政隶属。c.作业技术依据。 d.规划与实际完成工作量的比拟,作业率的统计。4.1.4.2利用已有资料状况a.采纳的基准和系统。 b.起算数据及其等级、来源和精度状况。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