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农作制度与区域农业发展介绍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3077417 上传时间:2023-09-1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8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农作制度与区域农业发展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八章农作制度与区域农业发展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八章农作制度与区域农业发展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八章农作制度与区域农业发展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八章农作制度与区域农业发展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农作制度与区域农业发展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农作制度与区域农业发展介绍(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农作制度与区域农业发展第一节农作制的概念、特性与功能一、农作制的概念农作制度(Farming System是指在个区域或生产经营单位内,自然和人工环境与各 类 农业生物组成的多种亚系统及其直接关联的产后升级元的稳定统一体。分析研究农作制的目 的在 于,通过决策制定、技术组装、经营管理等手段,合理调整农作制内各亚系统、子系统之间 及其与 产后升级元的关系、各层系统内组分之间的关系,改善农作制总体与各层系统的结构与 功能,以提 髙系统的生产力、增进经济效益、保护并可持续利用资源环境。在这个定义中有几点值得注意:农作制的落脚点是区域或农户;不仅只强调自然环境,而 且将人 工环境放在同等重要的地

2、位;农作制的主体是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系统,不仅视作物或 动物为主体的 组成,而且将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也都作为系统的组成成分;农作制的产出不仅 包括农产品,而且 环境既是对农作制的投入同时也是种产出,人类在得到农产品的同时也要 不断地改善环境;“产 后升级元”的边界主要限于加工、流通与交易等;农作制研究,既有宏观上 的战略、布局、总体决策 性的调整,也涉及微观上的为提高各亚系统和组成成分的功能的有关 技术与经营管理措施;农作制 的目的是提高生产力、经济效益与资源环境保护。农作制的组成与结构如图 8-1 所示。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农作制是种自然与人工的 复合系 统,它是生态、经济、技术系统的综合。它

3、的组成在自然的基础上具有强烈的人工特征。 因此,对 农作制的分析研究需要有自然与人工的系统观,避免单纯用自然生态观或人工生态观 来处理农作系 统的种种问题。环境农业生物产后升级元大田作物白自然资源人工植物园艺作物然植饲料作物环物人工林草境非资源性环境自然植物天然牧草原生林木 藏 流 交人生活因素饲养动物畜禽 加 通 易人动鱼类生产条件物野生动物捕获动物环捕获鱼类境社会经技微生物术因素(资料来源:引自刘巽浩农作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二、农作制的特性系统性 它是由无机与有机、一性生产与二性生产、技术与经济、总系统与亚系统、子系统以及辅系 统 等组成的相互关联的整体 个合理的农作制必须从

4、系统角度进行整体部署,不能头痛医 头,也 不能一头沉。宏观性农作制也即农作系统,是从宏观到微观、从高层次到低层次的一种伞状结构,有髙屋建瓴 之势 个合理的农作制必须从总体、全局、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促进农业的稳定、持续发 展。不能就 事论事,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也不能把农作制等同于经常变动的年度生产 计划。3人控性农作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环境、人工选择并培养的生物的结合,通过人为的决策制 定、 技术组装与经营管理,达到提高生产力、经济效益与保护资源环境的三重目的。因此,研究 农作制 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不能持单纯自然生态观点,甚至认为回归自然就是最髙标准。综合性农作制是多目标的,它的组成

5、是多层多元的,它的手段是多方面的(生产、经营、管理),它 的 研究内容与方法是多学科、跨学科的。因此必须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分清主次、相互配合, 将多 目标、多成分、多手段、多学科加以综合分析或融会贯通。持续性农作制研究,不仅从当前着手,而且从长远着眼。强调农业生产、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 展。 不能因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一个良好的农作制,在它的整体上或主 体上总是保 持稳定的状态。在人工调控下,能迅速修复被打破了的不平衡状态,使系统长期处 在动态的平衡中。 当然稳定性是相对的,随着市场、技术、政策等的变动,农作制要作相应的 调整。区域性任何农作制必须落脚于一个地区,以该地区的自

6、然与人工环境为前提。因此,研究农作制 必须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切忌一刀切。引进外地、外国的经验与技术须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 防止照 搬照抄。三、农作制的功能农作制固有的含义、组成、内容、特性、目的,决定了农作制的重要功能。通过环境改善、生 物 改良、决策制定、技术组装与经营管理体现农作制的下列作用。1.协调功能协调环境与生物及其产后升级元的相互关系以及环境与农业生物内部的关系以提高系统 效率。 一方面,要使农业生物尽量与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相适应,也使环境建设尽量满足农业 生物的要求。 不仅农业生物要与各种环境相适应,而且要与加工、流通、市场等环节相适应,从 而调整结构增进 系统的功能。随着进

7、人 WTO 与全球化的进程,农作制的开放度将更加扩大。 为此,必须充分发挥 农作制的统筹协调功能。另一方面,要协调好环境、生物内部的关系。首 先是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的关系,自然环境是农业生物生存的基础,但是,一个地方的自然环 境总不会是十全十美的,为了 满足农业生物不断增长的需要,就要不断地改善自然环境并建设 良好的人工环境。其次是要协调好 农业生物间的关系。包括农牧、农林、林牧的关系以及农、 林、牧内部不同生物间的关系。总之, 要协调好环境与农业生物间上下左右内外前后的种种关 系,以增进系统的效率,这是农作制最根本 的功能。整体部署功能宏观上,农作制要为一个地区或单位农业(农林牧)总体、长

8、远、持续而稳定发展奠定决策 基 础。由于农作制的系统性、宏观性的特征,决定了它在迎接WT与经济全球化、制定农业发展战略、 全局性部署、农业区划与规划、农牧结合、农工贸结合、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等 方面的指导作 用。当我们了解该地农作制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时,就可以对农业发展全局做到 指挥若定,临阵不乱。 当我们知道哪里是干旱荒漠地区或者半干旱干草原地区时,就不会劳民 伤财地到那里去植树造林。微观上,为一个农户制订年度生产计划或调整结构提供宏观角度的考虑。与中长期宏观 战略不 同,农户的年度生产计划受市场影响大,变动性也大。但在农户调整结构时充分考虑到 该地农作制 的制约,这对正确决策并避免犯随波

9、逐流的错误是有很大好处的。组装功能 对一个农作制的分析、研究、设计,就是将各种生物组装成与其环境相适应的生物结构,将 环 境、生物、技术、政策、市场、投人等多种因素组装成一个功能良好的系统。选优促优功能在自然界里,通过长期的遗传变异、优胜劣汰,选择出优势物种及其自然生态系统。但由 于缺 乏人工的投入、建设、技术、政策等,这种自然选择十分缓慢。而人们在分析农作制的基础 上,通 过对系统的主动干预(投入、技术、政策等) ,不仅可以选出最优或较优的战略部署、技术、 政策或 对策等,而且可以使系统向更高层次发展,以提高其生产力、经济力和生态力。四、中国农作制特征与欧美不同,中国农作制具有髙度的复杂性与

10、特色。总体上, 21世纪初中国农业仍处在 传统农 作制阶段,部分较发达地区正在由传统农作制向现代农作制过渡。其主要特点是:传统的小家庭自给分散经营是运行农作制的主体。中国人多地少,户均耕地少,地块 小而分散, 人畜力仍占相当比重,自给性强,商品率低。当前体制上实行的是“联产承包责任 制”,农民对土 地无所有权,有经营权。每户平均经营耕地4 000 4 667 m2如此小规模的家庭经营,在世界上也 是极少见的,它限制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研究中国的农作制也要从 这一现实出发。农作制的集约性。由于人多地少、小农经营,致使土地生产率高而劳动生产率低是中 国农作制 的最大特点。表现为精耕细作的传统与

11、高投人高产出的农业系统特征:单位面积产 量髙,土地利用 率高,复种指数高,间套复种多,农牧结合多,多种经营多,劳动密集型产品多; 与此同时,投人 多,施肥多,灌溉多,耕作管理多。因之,髙投入高产出是中国的农业系统特征。 农作制的基本内 容是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营。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也是畜牧业、农产 品加工业的基础。另 一方面,农与牧(渔)关系密切,两者相辅相成,牢不可分。相对地说,林业 比重小,林与农、牧多 呈分离状态,只有农田防护林对农田有某种保护作用。除农牧林外,以农 副产品为原料的小型家庭 农副产品加工业、农村二三产业等多种经营也是中国农作制的一个 特色。种植业亚系统是农作系统的主

12、体。自古以来,中国是以农为主以粮为主。汉民族以及 长城以南 的其他少数民族都是农耕文化的耕耘者。许多北方的草原民族融人中华大家庭后也 纷纷下马务农。 近年来,尽管牧渔业与二三产业有较大发展,但种植业仍是基础与主体。2008 年全国农民平均收入 有41%来自第一产业(农业) , 49%来自二三产业。据中国统计年鉴 2009,在2008年的农业总产值中,农(种植业)、林、牧和渔各占50%、4%、37 %和9%,而农民的收入中,分别占73%、3.5%、 20.5%与3%。可见,种植业仍是农业的大头。k在种植业中,粮食仍是不可动摇的主体,它占有最多的 耕地面积和劳力。在全国平均人均不到400 kg 粮

13、食占 有量的情况下,粮食将始终是中国农业的中 心问题。同时,积极发展经济作物、蔬菜、果品、饲料等高价值作物也是必然的选择。农牧结合是中国农作制的重要内容。中国有牧区面积3. 6亿km2,约占全国土地总面 积的37%, 其中草原面积2. 8亿km2,主要分布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质量差,退化严重,生产力甚低。 中国的畜牧业主体在农区。历来中国农区的农民在农耕的同时普遍有养畜 (禽)的传统。作为一种家 庭副业,利用农副产品(糠麸、豆粕、秸秆、青菜、野草以及部分谷物) 作为畜禽的伺料,或者在 种植制度中插入饲料谷物与绿色青伺料,又利用役畜作为动力,利用 畜禽的排出物作为肥料,实行 农牧结合。近年

14、来,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传统的家家户户的模 式已逐渐向现代专业养畜方式转变, 但这种农牧(渔)结合的方式仍在村乡范围内进行。在中国当前这种小农经济的体制下,农牧的紧密结合可充分利用资源与农村剩余劳动力, 也是 农产品增值普遍适用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今后农作制改革过程中,它将是最活跃的领域 之一。生态保护制度是农作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农作制的定义可见,它是客观环境与农业 生物的有 机统一。农作制的研究不仅涉及生物,而且涉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国的农业生物 所处的环境有两 大特点。一是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人均水土资源相对紧缺,旱涝、水土流失、沙 化等生态问题较为 严重。二是人工创造的环境条件(如良田、

15、良种、良法、灌溉、肥料、机械、资 金、技术、政策、 市场等)对弥补自然的不足与提高农作制的生产力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 此,为了提髙农作制的 系统生产力,必须积极保护和改善自然与人工环境条件,并将此作为农作制研究的有机组成 方 面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另一方面在自然资源环境基础 之上,增加资金、技术、政策的 投人,努力改善或改造资源环境,使之与农业生物高产优质髙效 相适应。二者缺一不可,既不能只 顾产量与收入而破坏自然资源环境,影响长远的可持续发 展,也不要持单纯自然生态观点而排斥必 需的人工投入。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是中国农作制的主要目标。农作制的目标是提高系统的 生产力、 经

16、济力和生态力。其中,经济力是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中国条件下,通过农作系统 结构与功能的 改善来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是农作制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农业、农民、农村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 的 薄弱环节。农作制的研究要围绕这一中心任务而展开,例如:调整地区或农户的农作制及其 农牧亚系统的结构并改善其功能,以提高货币的流通量与效率;扩大规模、大量转移农村剩余 劳动力、努力发展二三产业,以增度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从农作制的概念、组成、特点以及功能来看,农作制是包含农业生产系统、环境保护系统和 资 源利用系统的一门系统科学。合理的农作制度必须以种植制度(作物布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