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内涵.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305012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内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内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内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内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内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内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内涵.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内涵民族乐器的音色内涵:(一)吹管乐器:旋律的开发。(1)汉晋风度:世俗情调(2)埙:巫术里的悲鸣(3)萧:书斋里的吟诵(4)笛:旷野里的歌唱(5)管:场院里的哀欢(6)笙:乐队里的溶剂(二)打击乐器:节奏的奠定(1)商周精神:贵族气派(2)鼓:大将军的号令(3)编钟:王公贵族的声气(4)编磬:大家闺秀的风韵(三)弹拨乐器:多彩的铺饰(1)盛唐气象:都市风采(2)琴:老者的苍凉(3)瑟:壮士的深挚(4)筝:青年的爽利(5)三弦:骑手的放达(6)阮:文人的温厚(7)琵琶:小家碧玉的絮语(四)拉弦乐器:韵律的深化(1)明清意趣:地方风味(2)二胡:南国的温婉缠绵(3)京胡:北方的

2、高亢激越(4)板胡:西部的嘹亮阔远(5)坠胡:中原的粗犷热烈 注解: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内涵音乐最终是音响的艺术,而音响中最重要的又是音色特征,音色对于领略中国音乐的神韵起着直接的作用。由于中国音乐的魅力是通过每一样乐器的魅力表现出来的,而音色又有着强烈的个性特征,这就需要我们对每一样乐器的独特音色进行阐释,追溯出中国乐器音色的诸种历时性特征,有助于我们对中国音乐的历史内涵和审美韵味的感受和理解。(一)(打)敲击乐器:节奏的奠定在中国器乐史上,敲击乐器首先得到发展,并在先秦音乐中处于乐器大家族中的主体地位,奠定了中国音乐的节奏基础,因其在商周时代获得高度发展,故必然地带有那个时代的精神特征和审美

3、风格。(1)商周精神:贵族气派中国敲击乐器萌芽于夏商之际,成型于西周,到东周至于极盛,成为那个时代乐器的主力军。诗经中提到的乐器名目近30种。在这类乐器最重要的、最具音乐性的只有三种:鼓、编钟和编磬。到目前为止已经出土的先秦乐器中,也数这三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所以说是那个时代乐器大家族的主体,是表现商周精神的先秦音乐灵魂。在那时因为音乐被用于祭祀,所以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便突出起来,这就是自然导致乐器的一些变化,决定了一些特征。首先是乐器形制上的完备,无论是鼓、编钟和编磬,都是在东周时即已定型。就体积方面敲击乐器是最庞大的。因为庞大的体积才能够造成一种威势和压力,以强化听者对神灵的崇敬和膜拜。

4、再就音律方面:这时的敲击乐器发展得也很完善。编钟不仅定音准确,而且能在一钟上敲击出二个关系为小三度或大三度的乐音。宗教的活动离不开编钟等敲击乐器,才使得当时的统治者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去研究其规律,使其达到如此高超的步。这类音乐的欣赏主体全都是王公贵族,他们的高高在上、养尊处优,造成他们所特有的矜持傲慢的作风。影响并形成了钟鼓之乐的特殊风格;从容不迫悠闲矜持的贵族气派。所以以鼓、编钟和编磬为代表的敲击乐器是商周时代精神情趣的最集中的体现为先秦乐器中的主体。(2)鼓:大将军的号令在中国音乐的演奏中,鼓就好象一位大将军在不断地发号施令,来调节整个乐队进行的步伐。鼓最早可能源自陶制的缶、瓮之类食器。

5、木制的鼓腔代替了陶制鼓腔,材料与手工的精致代替了以前的粗陋,鼓便成为了纯粹的乐器,并得到了定型。目前能够见到的鼓的最早的实物遗迹:是出土于距今4400年的山西襄汾县陶寺龙山文化遗址的鼍鼓,高100.4厘米,鼓腔用树干挖成,呈长圆台形,表面饰有彩绘。原蒙鳄鱼皮,已朽坏,此鼓为夏代作品。在先秦,鼓主要用于军事和旧祭祀音乐。用于军事时,鼓主要起发号施令、鼓舞士气的作用;用于音乐的鼓,虽然性质不同,但功能却是一致的,都具备指挥的作用,在乐曲的演奏中鼓起着标示节拍,统一节奏,使全曲的进行张弛有度、秩序井然的作用。宛然一个指挥若度、一令千钧的大将军。 (3) 编钟:王公贵族的声气 钟可能起源于木竹或陶制的

6、器皿。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钟是一只新石器晚期的陶钟,长方形,中空,有手柄,形制颇类似商代的钟。 然而在“纯铜时代”和“青铜时代 ”先后出现过铜钟,才使钟真正具备了音乐功能。一套编钟的枚数差异较大,有6枚、7枚,有十几枚,还有36枚的和65枚的,均按照音序有规则地挂置在钟架上,演奏时用棒锤敲击钟声来得到一定音高的乐音。 编钟具有完整的音序,能够演奏出歌唱般的旋律,有“歌钟”之称。它的音色沉着而又清脆,厚实而又短促有力,穿透力强,是一种极富音响魅力的乐器。 它的出音从容不迫,张弛有度,具有天然的高贵气质和绅士风度。作为王公贵族所专享的乐器,正好直观地体现了他们那悠闲雍容、矜持华贵的贵族气派,加上庞大的

7、钟架钟群,铮亮的钟身,再配以舞台上的灯光色彩,就又增加了一种辉煌和典丽,给人以神秘的幻想和陶醉。(4) 编磬:大家闺秀的风韵 先秦时另一种演奏旋律的敲击乐器是编磬。编磬大致始形成于商代,一般3-5枚为一套,音列非常简单。它的低音洪亮厚实饱满,类似于钟声;高音清澈细润,有如叮咚之玉声,音色优美动听。 编磬多为石制;形状是板状,是实体,无空腹共鸣腔。玉石的质料使磬的声音清澈、脆亮、细润。它在体积上比编钟要小,在工艺装饰上也比编钟精致多彩;有彩绘,刻纹样多花卉和凤鸟型。可见编磬体现了大家闺秀的风韵,属于女性的阴柔之美。 在器乐合奏月儿高平湖秋月等乐曲中,就用了编磬这一乐器。注解:(二) 吹管乐器:旋

8、律的开发 在中国音乐史上,敲击乐器的主要功绩在于奠定了节奏的基础,旋律的开发是由另一类乐器吹管乐器完成的。(1) 汉晋风度:世俗情调 从形成的角度看,吹管乐器几乎是和敲击乐器同时产生的。但这类吹管乐器在先秦没能成为,也不能成为乐器大家族中的主体力量。一方面是因为它不是先秦时代的精神氛围和人的审美的最适当的物质载体和表现形式,即从体积和音量来讲,它无法与鼓、钟、磬相比拟;另一方面因为当时的吹管乐器还比较简陋,几乎所有的一管多音类的吹管乐器都只有6孔,只能吹奏5个音阶。 吹管乐器地位的变化在于鼓、钟、磬等敲击乐器在旋律方面的显得迟缓和笨拙。吹管乐器那小巧的形制、缠绵的乐声和灵活的演奏方式,决定了它

9、最适合于演奏旋律较强的乐曲。(2) 埙:巫术里的悲鸣 埙在吹管乐器中是最古老的,保留商周精神中宗教气息和神秘色彩最多最浓的一种。埙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原始部落社会。据对近代陕西半坡村出土实物的鉴定表明,埙源于古代先民的狩猎工具石流星,后来改用陶土烧制而成。呈筒形,仅顶端有一吹孔埙;呈椭圆形,顶端有一吹孔外,旁边还有一音孔,为二孔埙、到商代发展为六孔埙。直到汉代才出现七孔埙。现在用的是天津音乐学院和美术学院研制的九孔陶埙,可以演奏出21个音;体积上说有大埙和小埙;大埙发音深沉、低厚。小埙发音较高、较亮,适宜于悲壮、哀怨之类人的情绪。 埙主要发展阶段在商、周,故其音色浓重地带有商周时所

10、特有的精神气质:恐怖神秘、悲壮哀怨。在埙的古朴、低沉、浑厚、悲壮的音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的乐曲有颂乐雅乐巫风等等。 (3) 萧:书斋里的吟诵 萧是最古典风味,最富文人气质的一种乐器。几千年前,萧就在民间流传了。那时的萧为单管的言萧、交(应为竹字头下面一个交,字典里有)萧。后来人们发现,不同长度的管子能够发出不同高度的乐音,于是就发明了排萧。最早的排萧是湖北随县战国曾候乙墓出土的一对”雌雄萧“。形似凤翼,均由13根长短不等的细竹管依次排列而成。 萧的音色柔和、典雅,低音区发音深沉、哀郁,有很强的穿透力和震撼力,特别是弱奏时的余音,袅袅不绝,给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之感。中音区音色圆润、优美

11、、柔中有刚,温婉中含有内在的力度,适合表现明朗空阔的意境,抒发人的温柔哀婉、抑郁缠绵的内心情感,具有浓厚的文人情调和书香气息。萧多使用中、低音区。(4)笛:旷野里的歌唱 在吹管乐器中,笛始终占居主导的地位,是吹管乐器之王。笛的起源很早,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骨笛,是7000年前的作品。其中较粗长的一根,横开六孔,与今天的笛仅只一孔之差。 笛的种类有两大类:梆笛和曲笛。梆笛流行于北方,音色高亢激越、清脆明亮,出音迅捷灵敏适合演奏欢快、热烈的乐曲和表现高亢激昂的情绪。曲笛则主要在南方流行,是昆曲的主要伴奏乐器,音色深厚而柔和,清新而圆润,音量强时亮而不刚,弱时柔而不涩,适合于演奏疏阔、细腻、优美的

12、抒情乐曲。 在演奏风格上,笛的旋律功能极强,是民族器乐中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 (5) 管:场院里的哀欢 管是西域乐器,起源于古代波斯(今伊朗)。西汉时已西域的龟兹流传;到清代,管已成为北方民间深收喜爱的常用乐器,唐时传到日本,一直沿用至今,仍为雅乐的主要旋律乐器。 管属于簧片管乐器,由含置唇间的两片振动来激发管内空气柱振动发音。管主要由芦苇制的双簧哨子和硬木(或锡、铅、竹)制的杆子两部分组成,杆上共八个按音孔,第七孔后出。 从音域上分,管有高音管、次高音管、中音管和低音管四种。高音管使用最普遍;其低音区较宽,发音深沉浑厚而略带沙哑和鼻音。中音区发音高亢明亮;管从形制上分有大、中小之别,管越小,

13、灵敏度越高,音色也越清亮;管越大,则出音转调就越迟缓,音色也越深厚质朴。 管适合用于悲怆、哀怨和温柔、缠绵的抒情乐曲,特别是大管在弱奏时那种质朴、略带沙哑的音色,有一种真挚动人的韵味。(6) 笙:乐队里的溶剂 笙是个最具调和性的吹管乐器。笙是通过铜质簧片的振动而发音的,因此它的音响兼有管乐器及簧乐器的二重性质。它有一套固定的和声组合而成,能同时发两个、三个一直到九个音。 笙是一个很好的伴奏乐器和合奏乐器。它的音响具有很强的协调性,音色甜美、柔润、安详,高音区清脆、透明、纤细,中音区丰满、浓厚、结实,低音区松软、甜美。注解: (三) 弹拨乐器:多彩的铺饰 弹拨乐器作出的主要贡献是对音乐的铺饰,使

14、音乐的音色更繁富密丽。(1) 盛唐气象:都市风采 弹拨乐器的出现比敲击乐器和吹管乐器要晚得多,但在周代已经使用了。根据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代弹拨乐器已经出现,但不占主体位置,尽管有伯牙的高山流水以及师旷等人在演奏上的卓越技巧,但仍然改变不了它的陪衬地位。到了汉代,弹拨乐器得到了发展;再后唐朝,经过贞观、开元之治的太平盛世,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刺激了享乐风气的蔓延;而艺术是时代精神、生活风貌和审美情趣的最直接表现。器乐发展的趋向则表现为追求音乐色彩的繁富和铺饰;而弹拨乐器中琵琶的那种“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演奏效果,正好能够满足此时音乐对细腻的色彩

15、的需求,从而成为这一新的时代的乐器家族的主体。(2)琴:老者的苍凉 琴是弹拨乐器中比较古老的一种,也是最具古典风味和文人情调的。最初称“琴”或“瑶琴”。 从文献上看,周代的古琴为五弦,到汉代增为七弦。但在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战国初期古琴则为十弦,而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古琴又为七弦。但这两个时期的琴有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均为一弦多音,一均无琴徽。但到三国时,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沿用到现在。只是体积呈由大趋下的去势。大体上说,唐以前为大琴,宋时为中琴,明清为小琴。古琴琴身为一扁长形音箱,头部比尾部稍宽、稍厚。正面为面板,背面为底板。表面呈拱形,琴首端有弦孔;琴尾为椭圆形边,在腰、项处两旁有月牙形凹入处,形状与面板同,但不作拱形,开有两个出音孔。弦侧面板上嵌有13个螺钿或玉石制作的徽,用以标记音位。 古琴的音域宽广,共有四个八度和一个大二度。大致说可分为散音、泛音、按音三种。虽然音量较小,但表现力特别丰富,运用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