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技发展的人文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科技发展的人文思考(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科技发展的人文思考内容提要: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新世 纪可以预期的科学技术更加迅猛地发展,提供了百年前、 几十年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 和无穷力量,极大极深地影响了人类生活和人类命运的各 个方面,使人们对科技发展的人文思考更加关注,使对这 个问题的研究有了新的重大意义。关键词:科技 人文 发展 文化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社会发展进入了技术经济的 快车道,在过去的 20 多年时间,我们看见并享受到工业 文明带来的繁荣,但也越来越感受到现代文明的危机。面 对这些困境,人们难免要对近 300 年取得的科学技术成 就产生惊疑和困惑。一、科技是把“双刃剑”,既带来“福
2、音”,也带来“噪 音”一直以来,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会遇到许多问题,特 别伴随着新世纪科技发展的迅猛发展,人们会遇到越来越 多的尖锐问题。一是战争武器问题。科学技术制造的新式武器,使人 类面临着可能被这些武器毁灭的危险。20 世纪的两次世 界大战已经“小试牛刀”,其带来的后果是不可想象和惨 绝人寰的。而今天,人们更是无法想像一旦核战争爆发, 世界将会变成怎样,虽然核冬天的预言可能言过其实,但 是核秋天也让我们“不寒而栗”。新世纪毁灭性武器的威 力越来越大,人类被自己所制造的武器毁灭的威胁是潜在 的。二是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资源枯竭问题, 食物匮乏问题,人口爆炸等等问题正在不断恶化。从人与
3、 自然关系的历史来看,人对自然的认识越来越发展,工业 越来越发展,人对自然的主动地位越来越发展,这是人类 进步的过程。在原始社会时代,人在自然的压迫下能动性 很小,最初的狩猎和采集对自然影响甚微。农业和土地不 断得到开发,人类逐渐较多地影响和改变着自然。特别工 业发展起来以后,人在自然面前的主人地位和主导能力越 来越强,当人凭借科技和工业力量在急剧地改变着自然的 时候,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食物匮乏、人口 爆炸等问题也日益显现和变得尖锐起来。现在一些人颂扬天人合一,批评人定胜天,想从中国 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中为 21世纪找药方。在我看来,天 人合一和人定胜天都要肯定,人定胜天的思想和实
4、践,是 天人关系的一个进步,是人类的自觉和自信。当然,人定 胜天不是可以任意破坏自然,而是要在适应人类发展的需 要、改造自然的同时,科学地保护自然,求得人和自然的 协调发展。要在更高的科学和工业的水平上取得人和自然 的更加协调的发展。不是回到过去,而是推进到更高阶段 的将来;不是否定科学和工业发展,而是否定工业的盲目 发展;不是回到人和自然关系的蒙昧状态,而是要开辟人 和自然关系的更加自觉的新状态,依托于科学和工业的、 更加健康、更加符合科学态度和精神的新发展状态。三是信息技术的挑战和基因工程的挑战。当今时代被 称为信息时代,21 世纪被预测为生物学世纪。这些挑战, 较之前面所讲的那些挑战,更
5、深入地触及人们日常的生 活,以至人类的自身,显现出高技术条件下社会生活中许 多新的人际关系问题、伦理道德问题、人生价值和人性意 义问题,等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地球变小了,人与人 之间的交往更频繁、更紧密了,是不是也出现了可忧虑的 人与人之间的更疏远、更隔绝?信息传播的密度和速度大 大增加了,人们的知识增长更快了,暴力、色情宣传的影 响面和影响力是不是也大大增加了?羊是克隆出来了,当 用你的细胞克隆出一个人来,怎么处理这种伦理关系?基 因修复已经可以治病了,能不能用基因设计出标准美人、 品牌儿童?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二、科技是卷“双面胶”,外侧粘的是生产力,内侧 粘的是文化科技成为人类当代与未
6、来的文明基础,因此科技在当 今经济社会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将不会改变。记得小平同 志曾经说过:“如果没有两弹一星的成果,我们就得不到 今天的国际地位”。近十年来,我们在学习国家重大会议 精神时,总会注意到有这样一句话反复多次出现,“我们 面对着发达国家科技与经济占优势的压力,显然这种压力 既表现在国际交往关系上,也表现在国家的自身发展中”。 在世界经济逐步趋向一体化的过程中,许多产品技术标准 的制定和核心技术的掌控都不在我们手里。而我国,经过 多年“速度发展”,经济始终没有摆脱粗放式增长的模式, 只是简单的工厂复制再复制,数量和规模在“快速增肥”, 但在质量和效益上“质变”不明显。如不改变上述被
7、动局 面难以摆脱在世界上被欺侮被盘剥的命运,民族尊严和人文价值何以在平等的交往和对话中得以实现。科技如何更 强,是我们在处理科技与人文关系中要坚持的第一要务。三、人文精神是“催化剂”,推动科技快速“化学反 应”科技发展产生的人文思想,其价值和意义不只是体现 在对人的根本利益的关怀,也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在近代科学诞生的过程中,有三件事在科技发展史上写下 重重的一笔:1543 年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行说”;17 世纪初伽利略有了多项物理重大发现;1687 年牛顿出版 自然哲学与数学原理。从科学成果诞生的时代背景看, 欧洲人继承了希腊哲学思想和已有的自然科学知识,经过 14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
8、的思想文化运动,弘扬人文精神, 倡导人权解放思想、启迪理性,破除中世纪神学设置的路 障。实现所谓民主与自由的理想,这是人的创造力的一次 大解放,为西方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基础。对立而言,中国从鸦片战争以后,相继发生了洋务运 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 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为强国复兴,从购入洋枪洋炮到试图 改良政体,推翻旧体制又出现了复辟,再到第一次提出对 中国封建文化进行革新,举起 “科学民主”的旗帜,窥 5视这些跌荡起伏的“历史情节”,其结局和命运是多么值 得深思。其中在科学民主的旗帜上,人们看到渗透着科学 与人文的本质特征。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上
9、的快速 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 30多年中国的大发展、大变化, 都源于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实现了精神文化跟制度文化 的突破和发展,人们称之为“两次思想大解放”,一是确 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是实施改革开放的方 针,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人文精神的弘扬和 人文思想的传播,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文化的革命,才伴随 着制度文化的创新,从而激起我国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 快速发展。可以说,两次思想解放是邓小平理论“彪炳千 秋”的最为光辉之处。四、科技发展的最高要求是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的全面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总是从人和人的社会关系框架来考 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总是从人的角度来考察科学和工业发
10、展;总是从劳动与资本的对立上、从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 上来考察资本主义进程中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马克思 主义中的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改造人类社会的革命理论和革命运动。从一方面讲,正是最充分地估计科学技术发展 在人类社会发展、劳动解放和社会解放、人的解放、所有 人和每个人自由发展中的作用的社会主义。因此,马克思 主义注重对科技发展进行人文思考,就其世界观、历史观、 价值观来说,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代表着建立 在科学基础上的人文精神,代表着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精 神。邓小平理论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又特别强调科 学精神的解放作用。倡导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以实践 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
11、主张实事求是的科学精 神,就是要求用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本身。所以,邓 小平理论讲科学,既把它当作伟大的物质力量,又把它当 作伟大的精神力量,而不是只看到生产力。邓小平理论讲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重视科学技术, 而科学,邓小平讲,当然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现在中央也 强调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到更高的战略地位,要更加重视 人文社会科学在战略上的重要性。精神文明包括两大方 面,一个方面是科学、教育、文化,再一个方面是理想、 道德、纪律。精神文明建设中两手齐抓,科学发展中自然 7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科并重,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科学 精神
12、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我们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讲到了人文精神。 人的意义,人生的追求、目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 等等,这中间高尚的、善良的、健康的精神,就属于我们 要发扬的人文精神。一些人精神空虚,就是由于这方面的 失落、混乱和迷误而来的。生老病死,得失际遇,穷达祸 福,顺利和挫折,机会和风险,在人生途中,在这些问题 面前,如果没有科学的、通达的态度,没有高尚的、坦荡 的情操,就容易被神秘主义和迷信所俘虏。因此,不应该 把人文精神同科学精神对立起来。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追求真善美的人生观, 当然不能只靠科学。文学和艺术,哲学和历史,伦理和道 德,政治和社会,对人生观的影响甚大,但
13、这些又都必须 贯穿科学精神而不能违背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本身,也有深刻的人文意义。近代科学的 诞生,把人从神权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这不是充满着人文 精神吗?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把人从繁重的单调 的劳动下解放出来,不也是充满着人文精神吗?科学界的优良传统中的道德观念,既是一种宝贵的科 学精神,同时也是一种宝贵的人文精神。古往今来,科学 界的优秀分子,为真理、为科学、为人类进步而斗争,充 满着献身精神,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他们在科学研究中孜 孜不倦,锲而不舍,自甘淡泊,不求闻达,把精力倾注在 事业中,而不是花费在享乐上。他们意识到自己从事的科 学工作对于社会、人类的责任,积极地参加反对侵略战争、 维护和平与人道、保护生态和环境的种种斗争。这都是科 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的体现。总之,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具有现代科学意识 的人文精神,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该是充满高度人文关 怀的科学精神,就是要追求科技与人文的高度结合。主要参考文献:【1】吕乃基,樊浩科学文化与中国现代化.M.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3.【2】 仇金彪.科学的命运,人的命运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J思想理论,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