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小议.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3039269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小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小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小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小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小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小议.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小议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讨论如何在新课标下,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采取行之有效的创新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数学教学,学习效率,创新教育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实施创新教育。数学课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通过数学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创造素质。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数学教师要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充分运用数学教育阵地,使学生受到创新教育,为培养跨世

2、纪人才作出贡献。那么,怎样实现数学教育中的创新理念呢?一、充分认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创新教育之所以重要,除了由于它本身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为人们所接受外,更因为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的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则需要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全面贯彻党的素质教育方针,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广大数学教师应尽的义务。因此,要尽快彻底地改变教育观念,重视创新教育,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数学教育新理念。要做到这一点,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一是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3、济建设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经济的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人才市场急需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一方面,就企业和社会组织来说,创新是其永恒的主题,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一个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都将被推向市场,在毕业生的就业和以后的社会求职中,在人才市场上都要进行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双向选择”,在这种选择过程中,一个人的职业、角色、收入、待遇与地位,乃至工作与生活的空间都会加快流动。毕业生只有在学校深造时,接受创新教育培养和训练,不断增强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在市场化时代赢得主动,最大限度地发现和发展机遇,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二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民

4、族要振兴,科技要发展,教育要先行。二、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没有创造性的观念,就不可能有创造性的机制和创造性的成果。自古以来,教师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教师一直是教学的绝对支配者,教学就是教师传授知识。教师“闻道在先”,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知”和“不知”的矛盾,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被抹杀。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角色将发生重大转变,再也没有绝对的权威,教师应该接受这一事实。学生有可能通过其它的途径了解更新、更快的知识。因此,教师也应该由原来知识的灌输者,逐步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换。教师要

5、意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在于促进学生发展,不但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情绪和情感体验,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教学民主。师生间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间要相互交流、沟通、理解、补充。使教学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三、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和采取行之有效的创新教学模式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6、“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收到的教学效果不同。教学模式、方法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因此,数学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中,广大数学教师要立足构建创新教育平台,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和条件。一是创设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

7、创新能力。比如课堂教学前,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吃透其精神,并根据需要大胆对其中的教学内容、方法进行适当调整,设计、营造创新情境,把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教学圆柱体的认识这一个课,教材是通过立体图和透视图揭示圆柱体的特征的,教学概念过于抽象。实际教学可调整为:先让学生动手观察圆柱体模型,看看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然后让学生动手用厚纸仿做一个圆柱体。在做的过程中,不以固定的模式去限制学生,让他们独立、自主地去进行操作。通过亲自动手他们都认识了圆柱体的构造和特征,这种认识的产生就是创新,因为它突破了原来的抽象,对圆柱体的印象更清晰、更深刻。与当今“教师”

8、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并不断总结交流经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要彻底更新教学观念,创设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只有这样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