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味的形式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3037325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意味的形式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有意味的形式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意味的形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意味的形式(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艺术论是英国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的重要著作。其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美学观点即 “有意味的形式”。我认为,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与中国的一些美学观点(如气韵生动)相似,并且我认为 中国古代的论述比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更加详实、贴切。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何为“有意味的形式”。贝尔认为在各种不同的艺术作品中必定存在 着一种既是普通的,又是特殊的性质,而这种性质必定激发出一种特殊类的情 一审美的 情感。审美情感为有意味的形式所激发,而有意味的形式”则是各种艺术作品中线条、色 彩等“形式因素”之特殊的结合。然而,贝尔的艺术论存在着论证上很大的弱点与认识上的不足,他始终没能对为 什么诸般形式的某种安排与组合

2、会如此奇妙的感动我们”做出正面的回答。最终他写道:“我 不愿转向一个正面的回答。我并没有承担这个义务,因为不是一个美学问题。”这究竟是为 了什么呢?这要从贝尔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西方艺术有两大特点,其一重视写实逼真,其二为以 数学原理(几何学、比例等)追求均衡悦目的形式美。而贝尔接受了康德等人的美学观点,其 着眼点在于各种艺术作品中涵蕴着的“意味”与暗示力。贝尔始终认为在写实的绘画中“再现 因素”与“有意味的形式”存在着很难两全的看法。例如他说:“在许多伟大的作品中存在着一 种多余的再现成分或描述成分,那是毫不足怪的。再现未必十分有害,而高度写实的 形式也可能是极其有意味的。然而再现的手法往往

3、标志着一个艺术家的弱点。一个画家的创 造力过于薄弱以至于无法创造出多少能激发审美情感的形式,他就将借助于生活情感的暗 示,以便稍作弥补;而既然要激发起生活中的情感,他就必须采用再现的手法。”贝尔始终试图把“有意味的形式”阐述为艺术品中纯粹的形式,他始终认为“再现性成分” 是可以废除的。然而,无论是“再现性艺术”中还是“非再现性艺术”中都可能是极具意味的。 比如拉斐尔的名作基督变相图。这幅画中有许多人物形象;纵长的画面分为上下两截, 占画面三分之一的上半截是天空,基督和几个圣徒凌空飘扬;下半截是地面,其中基督的弟 子和一大群“凡人”在折腾起哄。这幅画的构图十分高明,上下两截联成一体,达到了变化与

4、 统一的境界。还有乔托的名作哀悼基督,这幅画中的形式构成也很成功。这两幅画都可 以说是“有意味的形式”与“再现写实性”的高度融合。以上对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进行了简单的论述,我认为,中国古代的美学观点与贝尔 的“有意味的形式”有很多相似之处,而叙述与论证却更加详细,严密的多。在中国古代,绘画又称六法。六法第一即“气韵,生动是也”。古代山水画家荆浩指出“气 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其意思就是说画家如有度物取真 的认识力或审美水平,它便随着笔墨的运用而指导着创作全程,一一这个贯彻始终的“心” 力或精神力量,称之为“气”。画家有此力量,也就知道如何捉其本质,而不为现象所

5、惑了。 通过如此途径而取得的艺术效果,就叫做“韵”,即有“风韵”,有“韵致”的意思,而韵致的表 现,时常是隐约的,暗示的,并非和盘托出,故曰“隐迹立形”。但“韵”并不脱离本质的“气”, 倘若单单为了形而遗气,那也就无韵可言;“气”是不可缺少的,故曰“备遗”。荆浩虽分论二 要,却未割裂彼此的关系,唯其如此,才能综论山水画艺术的生命之源和动人韵致。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意思是,内心 的感受和蕴蓄,需通过洗练的形式表达出来。接着又说:“瘠义肥词,繁杂失统,则无骨之 征也。”如果内容已很贫乏,形式又浮夸凌乱,便是无“骨”,也就是抓不到本质,只好讲求 外饰。中国自

6、古就有文章尚风骨,书法尚骨力之说。这些都贯穿着以本质为先,以内容为主的 精神。就人物画说,写出人物的生命,气韵,是创作的目的。气韵所体现的骨相,骨法,是 创作的对象。可以说,“六法”的第一法和第二法概括了绘画艺术中内容与形式及其关系。这不是正与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有不谋而合之处吗?回过头来再看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所谓“意味”,也就可以说成“韵味”,而“形式”, 也就是我们的“骨法”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也就达到了中国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 意境。方士庶在天慵阁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 以手运心,洗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I故古人笔墨具此山大苍树秀,水浩

7、石 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寄。或率意挥洒,亦皆练金成液,弃浑成精,曲尽蹈虚揖影之 妙。”这几句话正是中国绘画的精粹。我认为,东西方艺术尽管存在着很多差异,但他们所要表达的境界是共同的。因为艺术 的境界,正是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 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体化。所 以一切美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瑞士思想家说:“一片自然风 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中国大画家石涛也说:“天可以授人以作画,大知而大授,小知而小 授也”。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拜石、咏梅、观荷、听雨,代山川而立言,它所表现的是主观 的生命情感与客观自然景象交融互渗,这正是古今中外艺术大师们所孜孜以求的艺术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