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3035200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1年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1年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1年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1年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 大学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和宝贵的人力资源。近年来我国整体就业环境并不宽松,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数百万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高等教育的 _发展,关系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社会 _稳定,应当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从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入手,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应当 _大学生失业群体。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大学生就业需要市场主导机制,但人们的思想认识和就业市场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在高校入学率增长的同时,中国就业市场的培育和结

2、构调整并不同步,公平的市场就业机制尚未形成,使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不仅没有改观,反而进一步放大,引发了毕业高峰年的就业难题。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认为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人才市场不发达、教育 _滞后、 _的就业观之间的矛盾以及以重增长速度轻就业的经济增长模式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 就业 人才市场 经历了连续几年的高等教育扩招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毕业生数量迅猛增长的 _,这势必给业已严峻的就业市场增加巨大压力,带来诸多问题。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增加,人才市场供求关系转换速度之快出乎人们的意料,供求矛盾的白热化程度丝毫不亚于人们对高等教育大众化

3、所爆发出来的热情。巨大的就业压力,让年轻的大学生们尚未走出校门,就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看看招聘市场上人潮汹涌的毕业生和那些为找工作而手持简历四处奔波的求职学子,人才这个字眼更像是读书人的一种自我安慰。多数毕业生在刚走出校门时,除了 _、知识和头脑属于自己,并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需要在不断地与社会环境的磨合中寻找自己的位置。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高知识群体是社会的未来。如果我们的社会要求今天的大学生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焕发活力去创造未来,那么政 府公共管理责任与 _就业战略选择,就自然应给他们以“劳动权”的基本保障,或者给他们以“待业”状态下的基本生活保障,决不能坐视他们为生存奔波而产生创新能力

4、的下降,而应当竭力减少大学生就业难对社会 _发展的威胁。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数百万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高等教育的 _发展,关系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社会 _稳定,应当受到各级 _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概况 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毕业生增幅逐年加大,就业问题非常突出,已经成为全社会 _的重点。1999年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扩大,进入2l世纪我国高校毕业生每年呈现大规模攀升的发展趋势。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07万人,xx年115万。xx年高校扩招的第一批三年制专科生离校,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145万人,增幅23.1

5、,其中专科生增幅最大达39.8。xx年迎来了高校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212万人,比xx年增加67万,增幅46.2。由于社会需求相对不足,又遭遇 _疫情的不利影响,毕业生就业面临较大的困难和压力。xx全国共有280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xx年338万,xx年达到413万,xx年将近690万。根据 _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数据,xx年初次就业率为76.1,xx年73,xx年72.4,xx年71.8。回大学生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待业人数不断上升。xx年待业人数34万,xx年37万,xx年64万,xx年75万,xx年增加到93万。在社会需求与往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毕业生供给大

6、幅度增加,专科生增幅较大,供需矛盾和结构矛盾都比较突出。就扩招数量而言,同期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扩招的速度、规模不能与整个社会的 _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步,导致大学生数量增加的背后失业人数的快速增长,是高等教育孤军突进而社会整体发展相对滞后的结果。 (二)“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及就业趋势分析 1.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人才过剩” 毕业生人数连创新高,提到大学生就业难,扩招往往成为首当其冲的靶子。正是基于一些数字,很多人把大学生就业难归结到1999年以来的高校扩招,认为扩招造成了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多,从而引发了就业难题。如何正确认识大学生就 业难,并评估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果,对于认识和解决问题无疑是

7、极端重要的。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创新型和高技能人才不足。在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发达国家3年以上。而降低青年劳动力参与率最有效、最有利的途径在于增加教育年限、延长教育时间。目前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23.3%,美国为82, _、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印度、菲律宾也在30左右。从各国对教育的投资来看,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世界平均水平为5.1,发达国家为5.3,印度为3.5,中国为2.3。据估计,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贡献率高达75,我国只有35。无论从数据统计还是从实际状况来看,对

8、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对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说,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2.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第一,地区性人才供需矛盾十分严重 由于我国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条件优越的东部沿海地区,很少愿意选择到人才奇缺的中西部和基层就业。大学毕业生流向集中到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选择到县(区)、乡镇、农村就业的比例小,人才的地区供需矛盾十分严重。赖德胜认为,在国内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特定制度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互相搜寻的结果。大学生就业难具有结构性特点,在某些发达地区高校毕业生的供给量相对过剩,而在广大经济 _地区则绝对不足。

9、第二,学历层次造成的结构性失业 从学历层次来看,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就业率存在差距。研究生、本科生的就业形势相对较好,高职、专科等低学历毕业生一次性就业难度较大,就业形势 _。虽然,在部分地区、院校出现了高职专科就业率高过本科的“学历倒挂”现象,但从全国范围来看,高职专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总体处于弱势,“学历越高,就业率越高”现象,低学历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不争的事实。同时,专业趋同和学校的知名度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专业冷热不均、供需失衡 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与学科专业紧密相连。不同学科分类就业率差距较大,工 科、理科类初次就业率较高,人文社科类学科初次就业率较低,以往的热门专业如经济

10、学、法学、管理学由于招生人数激增,导致热门专业学生成为就业困难群体。由于高等教育对市场经济的反应相对滞后,在新的就业形势下,高校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导致不同专业间冷热不均,供需比例差别大,供不应求与供大于求现象并存。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有脱节的现象,正是在扩招的.学生进入了劳动力市场以后,特别是当他们遇到了就业困难以后,才会真正把教育缺什 3.隐性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多 受就业形势、市场需求、专业冷热程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择业观念淡薄了,先就业,再择业修的观念已经得到部分学生的认同。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成为自由职业者,他们抱着“骑驴找马

11、”的心态,时而待业、时而打工、待价而沽、不断跳槽。隐形就业,是指凡是未向 _申报职业,或 _有关部门未作明确统计、记录与有效管理的劳动就业形式。绝大多数隐性就业者的初衷是找一家常规、稳定的单位,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才选择了隐性就业。作此选择的原因不尽相同,有人甘之如饴,有人被逼无奈,更多人把隐性就业当做寻找正式工作的过渡。隐性就业被作为一种就业前的热身,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和技能,增加未来就业的砝码。 (一)各类大学要切实改变“重招生轻就业、重培养轻使用”的观念 大学毕业生是高等学校产出的主要“教育产品”,从学校招生时就要考虑这些“产品”必须有出路,必须适应市场需要,切实改变“重招生轻就业、重

12、培养轻使用”的问题。高校必须有向市场看齐的意识,在了解市场的基础上,设置更多跟市场需求相关的专业,然后从课程设置、培养计划、社会服务计划等各个方面与市场对接,学生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越小,学生的 _就越好。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提高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能力和创业精神,是所有政策中最 _化,也最具有可持续性的战略。无论是国际经验还是我国的实际,都要求我们把提高就业能力确定为教育的目标。教育方式应当逐步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给高校较大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自 _,使高校能够根据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就业率达

13、不到50的学校和专业要减少招生 计划,甚至停止招生。高校应在低年级重点进行基础和综合教育,在毕业前一二年确定具体的专业方向。在理论教学中,以应用为主旨,删除陈旧、重复的内容;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建立起从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到技术应用能力相互衔接、循序渐进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二)大学生要努力在知识、能力诸方面努力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 1.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 2.精湛牢固的专业知识 3.丰富适用的专业实践经验 4.全面广博的综合知识 1 孙立峰.论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J.社科纵横J 2 王尹芬.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率相关性探讨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3 本刊记者.从深层次新视角思考大学生就业问题与亚洲 _银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汤敏 _对话之二.中国高等教育J 4 郭继严,王永锡.xx2020年中国就业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5 本刊记者.从深层次新视角思考大学生就业问题与亚洲 _银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汤敏 _对话之二J.中国高等教育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