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育人五大理念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3035199 上传时间:2022-08-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育人五大理念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现代育人五大理念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现代育人五大理念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现代育人五大理念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现代育人五大理念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代育人五大理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育人五大理念(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现代育人五大理念1. 家庭教育应该成为所有教育的基础2. 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3. 必须学会向家庭教育要质量和效益4. 不仅输送合格孩子还输送合格家长5. 学习家庭教育是享用不尽智慧财富顾晓鸣(上海市闵行区现代家庭教育协会会长,中国区域家庭教育现代化项目倡导者和实践者, 教育部关工委 家教中心专家组成员、中华家庭教育网首席专家、现代家庭教育系列 丛书总编、上海市终身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 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 理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教育委员会理事, 荣获“中国第二 届青少年社会教育突出奉献奖”;)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这一现代育人核心理念

2、,这一理念已经开始转化成为一个家庭、一个家族核心价值观,影响着 已经不只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学校和家庭的育人环境,有效地提升了家庭和谐与幸福的指数。本世纪初,随着对我国教育发展方式变革的深入研究,我认识到“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弊端之为此,我提出并亲自践行21世纪最进步的教育理念一一资源均衡 战略,就是要在教育系统中解决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并举并重、协 调发展的大教育格局,确立家庭教育才是所有教育的基础之基础。十年间我免费受理过上千例问题家庭教育个案,这些案例虽是孩 子出现问题后才来咨询的,但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一一“问题孩子” 的背后有着比“问题孩子”更严重的“问

3、题父母”。 许多父母的生活 条件、经济收入、职场环境都很好,却和其他“问题孩子”的父母一 样没有把孩子教育好。一些老师也是由于疏忽了家庭教育, 没把自己 的孩子真正教育好。这不能责怪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不好, 根子是家 庭教育出现了偏差,是家庭教育长期滞后于学校教育的发展。 更令人 担忧的是,凡长期忽视家庭教育普及的地方和学校, 一定是应试教育 的重灾区,家校矛盾与冲突居高不下,育人恶性事件不断发生。我们在成功和失败的家庭教育案例对比研究中, 发现一个重要的 规律性问题是:成功家庭教育的家长教育孩子的错误率远低于失败家 庭教育的家长;有了成功的家庭教育,即使孩子遇到不良应试教育甚 至严重错误的学

4、校教育,都不会被毁掉。同时,研究失败的家庭教育 中,也发现这些家长(甚至是老师)在育人这个问题上,使用的眼神、 动作、语气、表情、态度、用词、人才培养价值观念等,错误率高达 5080%。因此,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大面积提高家长和老师 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不断降低家长和老师在育人过程中的错误率。 只有这样,所有的教育才能真正回归到她的本质一一培养健全的人格 而不是应试的机器,培养生存的能力而不是知识的记忆, 保护孩子的 天性而不是人性的扼杀,开发孩子的潜能而不是自尊的毁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全人格,而家庭教育主要功能和主要承担的 责任就是教孩子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这是学校教育无法代替和补充

5、的。我提出了育人核心位置不在学校老师和孩子身上,而应该是在家庭和家长这个位置上。只有我们牢牢地找准育人的核心位置,学校和 家庭才能在育人的高位上形成合力。 而现实中,把培养人格的教育寄 希望于学校教育、由老师来承担,不仅是错误的,更重要的是会误导 社会和家长,为家长推卸教育责任找到借口。如果家长明确这一责任, 那么当孩子出现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时,就不会一味地指责孩子或指责 学校和老师,而会更多地反思和盘点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所存在 的不足。如今,如果出现了极端的育人恶性事件,家长不仅不反思自己不 良的家庭教育,却只会指责老师批评了学生;孩子在学校出了伤害事 件,家长不是反思家庭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6、, 而是一味地指向学校, 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对“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 上”这一现代育人理念的宣传,忽视了大面积普及现代家庭教育科学 知识,学校德育工作只注重抓老师和学生, 无形中误导家长和社会认 为孩子的成长是学校的事,导致许多老师承担了本不该老师承担的家 庭教育责任。没有优良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十年来,来自区域家庭教育现 代化实验区的实践证明,以办好家长学校为重点,整体推进教育系统 家庭教育改革,才能有效地避免育人恶性事件的发生, 才能大面积缓 解家校矛盾与冲突。为此,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具有较高的育人素养 才是当前教育上迫切需要打造的软实力,同时我们还要把提升家长和

7、老师的育人素养作为硬任务常抓不懈,从制度上、政策上、经费上、 机制上确保这项工作落实到位。希望更多的领导和老师能真正遵循这 一教育规律,重视家庭教育指导,重视大面积普及现代家庭教育科学 知识。因为,赢得了家庭教育这块阵地,学校教育就不会再孤军作战。大量实事证明,人最难改变的恰是自己,是自己的家庭教育素养。这就是我们并不需要花多少钱 就能够解决和打造的教育软实力。为此,希望大家充分利用假期自己能够把握的时间,用反思和对照的方 法,用和孩子、学生、同行进行讨论式的方法,提高学习家庭教育专业化课程的效率与效果,让我们育人 的错误率由目前的50 80%,逐步下降到10%左右,真正成长为育人专家,让我们

8、真正学会按孩子和学 生的成长规律和特点帮助他们学会自我成长,而不是按照我们情绪和应试成绩去要求甚至强迫、代替他们“成长”,让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和学生,就是遇到不良的学校教育和不良的社会环境也不会被毁掉。这样的学习是价值连城的,是一个家庭和家族几代人都享用不尽的智慧与财富充电之旅。家庭教育的可利用资源相当丰富。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 这是不 争的事实,目前一些家长之所以忽视孩子的教育只是因为观念有问题。如果能让家长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们是一定会做出牺牲的。如果学校能看到 这种潜力股,并深入挖掘,同时拉起学生和家长两个集体,那么,家长不仅不会 成为学校教育的敌对力量,而且

9、还会对学校教育产生极大地推动作用,不仅不会 产生“ 5+2=0的惨痛局面,而且还会出现“ 5+27的可喜场面。“向家庭教育 要效益” “让家庭教育成为孩子成绩新的增长点”应成为教育工作者是不是具 有智慧眼光的分界点,应成为解决当前教育危机的新亮点。家长要把光辉的一面留给孩子。孩子为什么心态消极?孩子为什么缺乏自信?孩 子为什么总是看社会的阴暗面?这些都与家长的不当做法有关。比如,听到“染色馒头”的新闻,回家便向孩子说:连吃的都出问题了,上海不行了!中国完蛋 了!再如,父母拥抱、恩爱的一面不好意思让孩子看到,而吵架、打骂的场面不 仅拉开屋门公开化,还拉孩子做同盟军。这些负向的东西经常向孩子灌输,

10、 孩子 的消极情绪就会潜滋暗长。因此,家长要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看社会的主流,多 向孩子注入积极、阳光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素养。学校应成为家庭教育的主阵地。顾老师在市三中为全市教育系统的领导讲了家校 结合,在油田党校为幼儿园老师讲了家园共育, 并详细讲解了建设班级家庭教育 委员会的方法。家庭教育由谁来领导,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长期以来,由于 人们认为家庭教育中主体是母亲,对象是孩子,所以,很自然地就由妇联、关工 委等组织牵头搞家庭教育。二OO年二月,中央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全国家庭 教育指导大纲是以妇联为主的。尽管这些组织为家庭教育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 推动作用,但从实际情况看

11、,它们的力量受到制约和限制,很难在全国大面积地 快速推广,事实证明,家庭教育必须由教育行政部门或与教育部门并行的大教育 机构来领导。只有把学校当做家庭教育的主阵地,首先让广大教师接受家庭教育 正确地教育自己的孩子,然后由教师向家长大面积推广家庭教育。 五是学校应将 育人的核心位置还给家庭。现在,学校、社会仍把“教书育人”当做学校的座右 铭,要求老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当孩子优秀了,媒体广泛宣传老师、学校的 正确做法,当孩子有了问题,都把眼光盯向学校和老师,教育部门苦不堪言。现 在很多恶性事件虽然发生在学校,但根源在家庭,而学校却成为“千夫指”的对 象,有的为了息事宁人,用钱摆平。学校为了“安全

12、”,撤掉体育器材,让老师 全天候地看着一群活蹦乱跳的孩子,并提出“宁可不做事也不要出事”的观点。这种误导带来的恶性循环必将极大地刺伤老师的积极性,影响学校地发展,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只有把“老师、学校教书,父母、家庭育人,”进行合理分工, 把育人的核心位置还原给父母、家庭,老师、学校才能得到解放,教育才能走向 良性循环。学校教育只有重视家庭教育才能走出困境, 家庭教育只有面向学校教 育才有生命力,两者只有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才能走出和谐、幸福 的教育之路正如顾晓鸣老师说的,家庭教育不应该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 育的延伸,而家庭教育应该是所有教育的基础,甚至用一个“基础”来表述都是 不够的,不充分的。所以,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基础之基础。同样,家长是孩子 的第一任教师,这样的表述也是不够的,不充分的;家长更重要的还是孩子终身 教师。从“第一任老师”到“终身教师”, 是一个质的跨越,更是时代发展的迫 切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