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其一)1.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3034776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路难(其一)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行路难(其一)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行路难(其一)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行路难(其一)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路难(其一)1.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行路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人教2011课标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这是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理想,仍盼着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出诗人坚持理想,积极追求和乐观自信的品格,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浪漫主义诗作。这首诗突出的一个特点是诗人的情感波澜起伏,跌宕变化,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人广为称颂的千古名篇。二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名篇佳作,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鉴赏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较好地体会意境,理解作者感情。但是

2、行路难这首诗相对来说篇幅较长,又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因此学生不易接受。但是学生朗读和参与课堂的热情都很高。所以,本节课以“读”贯穿始终,通过反复朗读,理解作者情感。三 课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学段目标第四学段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因此,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读出韵律,读出感情。 2 通过自主研讨,理解修辞、用典、警句在诗歌

3、中的作用。3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多种方式的朗读中,读懂诗意并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五 教法与学法 教法:诵读法、资料助读法 学法:吟诵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六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资料、音频)七 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幻灯片出示诗句(1)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2)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3)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 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谈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

4、,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板书李白行路难(二) 出示学习目标 1 学生代表大声朗读目标 2 教师解读目标(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 自由朗读,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2 学生板前解决有疑问的字词。 3 读准字音基础上,学生代表示范朗读这首诗。 4 听录音朗读,找出区别。(四) 再读课文,读懂文意 1 自主学习 结合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2 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五) 品读诗歌,体会感情1探究问题(1)开篇作者描绘一种怎样的情景?用什么修辞?(2)面对美酒佳肴,豪爽纵酒的李白是怎么做的?心情如何?(3)作者是真的要渡黄河,登太行吗?(4)作者是一直消沉下去了吗?(5)作者的愿望

5、实现了吗?(6)作者如何面对人生之路?2 指名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诗人形象。3 在这首诗中读出一个怎样的李白?(六) 拓展延伸学了此诗,对你的现实生活有哪些启发呢?让我们学习诗仙李白,写几句话来挥洒心中的感受。(七) 课堂升华 今天的学习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李白这位“谪仙人”,因为我们走进了他的内心,让我们获得了有价值的人生感悟。在这学期,同学们也面临了人生的一次重大挑战,我希望同学们都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同学们,请起立,让我们用朗朗读书声,或读,或背,为自己加油!(八) 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2 积累课文中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九) 板书设计 行路难 李白 欢乐 希望

6、奋起 苦闷 失望 八 课后反思本节课重在“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领悟诗歌内涵,体会诗人复杂的心理历程,起伏变化的情感。课文重点研读“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加深对李白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借鉴:其一,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诗歌,走进作者。其二,课前预设非常重要,应督促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预先对相关知识有个整体的把握。其三,指导学生朗读到位,通过“读”体会作者情感。在本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其一,在“备学生”环节上,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估计太高,导致一部分学生参与课堂不积极。其二,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为了解决这些不足,在今后要多想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虚心请教。继续将学生作为备课的重点和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