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弯曲正应力分布规律实验.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3033237 上传时间:2023-11-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纯弯曲正应力分布规律实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纯弯曲正应力分布规律实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纯弯曲正应力分布规律实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纯弯曲正应力分布规律实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纯弯曲正应力分布规律实验.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三 纯弯曲正应力分布规律实验一、实验目的1用电测法测定梁纯弯曲时沿其横截面高度的正应变(正应力)分布规律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2验证纯弯曲梁的正应力计算公式;3掌握运用电阻应变仪测量应变的方法。二、实验仪器和设备1多功能组合实验装置一台或弯曲梁试验装置; 2TS3860型静态数字应变仪一台;3纯弯曲实验梁一根;4温度补偿块一块;5游标卡尺 3-1 多功能组合实验装置 3-2弯曲梁试验装置 1弯曲梁 2铸铁架 3支架 4加载杆 5加载螺杆系统 6载荷传感器 7和8组成电子秤三、实验原理和方法弯曲梁的材料为钢,其弹性模量E200GN/m2,泊松比0.29。用手转动实验装置上面的加力手轮,使四点弯

2、上压头压住实验梁,则梁的中间段承受纯弯曲。根据平面假设和纵向纤维间无挤压的假设,可得到纯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为: (3-2) 式中:M为弯矩;Ix为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y为所求应力点至中性轴的距离。由上式可知,沿横截面高度正应力按线性规律变化。实验时采用螺旋推进和机械加载方法,可以连续加载,载荷大小由带拉压传感器的电子测力仪读出。当增加压力P时,梁的四个受力点处分别增加作用力P2,如图3-3所示。为了测量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应变分布规律,在梁纯弯曲段的侧面各点沿轴线方向布置了7片应变片(见图3-3)(对多功能组合装置:b18.3mm;h38mm;c133.5mm),各应变片的粘贴高度见弯曲梁上

3、各点的标注。此外,在梁的下表面沿横向粘贴了应变片8#。如果测得纯弯曲梁在纯弯曲时沿横截面高度各点的轴向应变,则由单向应力状态的胡克定律公式sEe,可求出各点处的应力实验值。将应力实验值与应力理论值进行比较,以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若由实验测得应变片7#和8#的应变7,和8满足则证明梁弯曲时近似为单向应力状态,即梁的纵向纤维间无挤压的假设成立。图3-3弯曲梁布片图四、实验步骤1检查或测量(弯曲梁试验装置)矩形截面梁的宽度b和高度h、载荷作用点到梁支点距离c,及各应变片到中性层的距离yi。2检查压力传感器的引出线和电子秤的连接是否良好,接通电子秤的电源线。检查应变仪的工作状态是否良好。然后把梁上的应

4、变片按序号接在应变仪上的各不同通道的接线柱A、B上,公共温度补偿片接在接线柱B、C上。相应电桥的接线柱B需用短接片连接起来,而各接线柱C之间不必用短接片连接,因其内部本来就是相通的。因为采用半桥接线法,故应变仪应处于半桥测量状态,应变仪的操作步骤见应变仪的使用说明书。3根据梁的材料、尺寸和受力形式,估计实验时的初始载荷P0(一般按P00.1sS确定)、最大载荷Pmax(一般按Pmax0.7sS确定)和分级载荷P(一般按加载46级考虑)。对多功能组合实验装置(图3-1):取P020Kg,P40Kg, Pmax180Kg,分四次加载。对弯曲梁实验装置(图3-2),本实验中取P050 Kg,P100

5、Kg,Pmax45Kg,分四次加载。实验时逐级加载,并记录各应变片在各级载荷作用下的读数应变。4卸去载荷,应变仪和电子秤复位五、实验结果的处理1算出每增加P时,各测点处平均应变增量实。2算出,3利用公式=算出各测点处的理论应力增量理。4利用公式计算相对误差。5将各点的实和理按相同比例绘在方格纸上,并分别连出横截面正应力实验分布曲线和理论分布曲线,将二图加以比较验证理论公式。6计算87值,若87,则说明纯弯曲梁为单向应力状态。实验记录和计算数据表格可参考表3-1、表3-2和表3-3。六、思考题1比较应变片6#和7#的应变值,可得到什么结论?2本实验中对应变片的栅长尺寸有无要求?为什么?3如试验测得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不符合,分析误差原因。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