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通分配算法的城市客运方式划分研究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302926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交通分配算法的城市客运方式划分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于交通分配算法的城市客运方式划分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于交通分配算法的城市客运方式划分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基于交通分配算法的城市客运方式划分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基于交通分配算法的城市客运方式划分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交通分配算法的城市客运方式划分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交通分配算法的城市客运方式划分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交通分配算法的城市客运方式划分研究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覆盖率低的特点,提出采用网络标识确定轨道交通的空间布局。综合考虑各种交通方式的特点及其运输网络的连通程度,提出基于交通分配算法中道路选择模型,且考虑轻轨线网布局的城市客运交通方式划分方法。关键词:方式划分;网络标识;道路选择模型;轨道交通0前言城市交通规划中的方式划分是交通需求预测的重要组成局部,其模型的预测精度直接影响到交通需求分析的结果1。合理、客观的交通方式划分预测可以为优化城市将来交通运输构造提供科学的决策根据2。国外学者早期主要从集计的角度研究交通方式划分问题,20世纪50年代开展起来的pugetsund分类预测

2、模型是美国最早的交通方式分担率预测模型之一3。20世纪60年代,很多学者提出了“转移曲线法(shifturveethd),该方法在60,70年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都有成套的城市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的转移曲线45。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fadden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将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引用过来,并以概率论为根底,从非集计的角度对方式划分问题展开了研究6。无论是集计还是非集计方式划分模型,都是从宏观上研究各交通方式的比例构造,无法考虑各交通方式的空间布局及可接触程度问题。轨道交通是将来城市客运交通构造的主题,但是我国大城市的轨道交通目前(近期)只是成线成环,还没有形成便利的运输

3、网络。现有的方式划分模型无法考虑轨道网络覆盖程度的影响,不能对轻轨方式准确地作出预测。因此,笔者提出了考虑轨道交通布局的客运交通方式划分方法。1根本思路与兴旺国家相比,我国地铁、轻轨交通方式起步较晚,很多城市没有地铁、轻轨等交通方式,即使北京、上海等经济兴旺、地位重要的特大城市,其地铁和轻轨交通方式也没有形成兴旺的连通网络。与此类似,其他目前没有地铁或轻轨的城市,其规划的地铁、轻轨线路初期也以线段或环状的单线形式出现。对于地铁和轻轨方式,其出行比重只能由其线网连通交通区间的d出行量决定,因此,轨道交通布局对其承当的出行比重具有决定性作用。为考虑城市交通网络中的轨道交通有效布局,解决城市中的地铁

4、、轻轨等方式划分问题,本文采用交通分配法进展交通方式划分计算。其根本思路是将全方式的出行d量采用分配法进展交通分配,通过分配,进展d点对间的出行道路选择,计算出各途径上的交通阻抗值及各条途径的分配权重。通过效用函数调用各出行道路上的阻抗值,计算各交通方式的广义效用,并以计算的广义效用为控制指标,确定各条途径各交通方式的出行分担率。综合考虑区间各出行途径上的方式分担比例及途径分配权重,并对其累计求和,可得到交通区间各交通方式的出行比重。通过各个区间的各交通方式出行量计算,得到交通区间的各交通方式的出行量。2模型假定与网络标识2.1根本假定(1)每个d点对间的出行只进展一次方式选择,不包括步行公交

5、车、公交车地铁等组合交通方式选择;(2)公交线网连通各个交通小区,且各交通小区的公交惩罚时间一样;(3)根据现状调查数据确定对应城市步行和自行车的最大出行间隔 ,当区间出行间隔 大于调查的步行和自行车的最大出行间隔 时,那么认为步行和自行车的相应出行比重为0。2.2网络标识为了表示各交通区出行时的地铁或轻轨交通方式的可接触程度,需要在整个交通网络上进展地铁、轻轨线路的特殊标识,以说明可以决定地铁和轻轨有权参与方式划分的d点对范围。用有向图g(n,l)表示城市交通网络,其中n为网络节点集合(即穿插口或交通小区质心),l为有向弧集合(即路段)。为了标识地铁或轻轨线路的连通程度,引入0-1变量,当,

6、=1时,说明有向弧具有供轻轨交通方式选择的权利,但是只有当d点对间出行道路的所有有向弧都具备,=1时,d点对间才能进展轻轨交通方式选择。3模型根本形式及程序设计方法3.1出行道路选择模型城市道路网是一个复杂的互相连通的运输网,因此一对起始/终迄节点之间的出行途径有多条。一对起迄点之间的最短道路只有一条,尽管出行者在交通区内分散就近出行,但是一对起迄点的有效出行途径是确定的,一般数目不超过8-10条。在大型网络中,网络错综复杂,人直接参与途径确实定是比拟困难的。本文采用通过反复迭代寻找d点对之间的有效途径的启发式方法,将d点对之间的有效途径列出来,然后以各途径的交通阻抗为指标计算各出行途径的选择

7、概率。有效途径概率选择模型的根本形式如下:式中:p(r,s,k)为交通区:与交通区、间的d量在第k条途径上的分配率;r(k)为第k条途径上的出行路权(行驶间隔 );r-为各出行途径上的平均出行路权(行驶间隔 );为有效出行道路条数;为分配参数。为无量纲参数,它反映了出行者在选择途径时造成路权大小判断误差的程度。由于在分配模型中采用了相对路权(r(k)/r),故参数的变化范围相当稳定,仅与可供选择的出行道路数目有关。对于通常的城市交通网络,在3.00一3.50之间7。3.2道路出行方式计算决定出行者各道路上选择交通方式的主要因素有:出行者的社会经济特征、出行特征和各种交通方式的特征等。按照宏观交

8、通方式划分预测的lgit概率模型,假定对各种交通方式的选择是以各种方式的广义效用为根底,以一定的概率关系构造的,其函数形式如下:式中:p(k,i)为第k条道路上第i种方式的分担率;(j,k)为第k条道路上第j种方式的广义效用;n为交通方式的数目;为轨道交通布局连通度系数,当=1时,表示出行道路上可有轨道交通方式可供选择。3.3区间出行方式计算根据有效概率选择模型获得交通区间各途径的分配权重及采用lgit模型获得每条出行道路上的方式分担比重后,综合考虑二者关系,对其积求和。即可得到对应交通区的方式划分比重。因此,交通区间的交通方式计算模型如下:式中p(r,s,i)为交通区r与交通区s间的第i种方

9、式的分担率;p(r,s,k)为交通区r与交通区s间的d量在第k条途径上的分配率;p(k,i)为第k条道路上第i种方式的分担率;为交通区r与交通区s间有效出行道路总数。3.4模型程序设计方法为了方便上述方法的程序设计,木文提出了相应的程序设计方法,详细如下:(1)初始化路网,输人网络几何信息表、路权表及全方式d表;(2)计算各节点间的最短路权,并令i等于出行起点号r;(3)判断节点i的有效路段及有效出行道路k;(4)计算有效路段i,j的边权li,j;(5)判断是否已到出行终点、:假设到达终点那么以某一有效路段终点j代替i,否那么返回(2)。(6)计算有效出行道路的边权lk;(7)计算有效出行道路

10、的d量分配率;(8)对有效出行道路的进展判断,计算有效出行道路的各交通方式分担率;(9)计算d对间的方式分担率;(10)判断是否是最后一d点对:假设是最后一d点对那么停顿计算,否那么,返回步骤(2)。4模型应用某区域分为三个交通区,交通网络中有8条路段连接5个节点。各路段都允许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私车、出租车交通方式出行,且节点1与节点2的路段(图中1,2节点间的双线路段)允许轻轨交通方式出行。各路段的路权如图1所示。4.1区间道路分配率计算由前所述,对于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的取值范围在3.0一3.5,故在此取3.25,代入模型进展计算。根据多途径交通分配模型计算出交通区间各出行道路的分配率,

11、详细见表1。4.2区间交通方式分担率计算根据式(2)及各交通方式与路权的效用关系,计算各条出行道路的各交通方式分担率如表2所示。应用式(3)进展计算,得到交通区各方式的出行分担率,如表3所示。5结语交通方式划分预测是进展城市交通构造优化的重要根据。本文针对轨道线网不能覆盖所有运输网络问题,提出了考虑轨道布局的交通方式研究方法。该方法通过有向弧网络标识来确定城市轨道网络的空间布局,并综合考虑居民出行道路选择的影响,确定区间各交通方式的出行比例。此法简单明了,可以较好地解决我国轨道交通的方式划分问题。参考文献1裴玉龙,马骥,盖春英.交通规划与路网规划.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22,1.2金安,毛

12、保华.交通方式选择模型与应用研究日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1997,7.3王正.广义lgit交通方式划分预浏方法j1.同济大学学报.1999,64denisbldu.apratialtehniquetestiateultinialprbitdelsintransprtatin.transprtatinresearhpartb33,63一79.1999.5daganz,.f.ultinialprbit:thetheryanditsap-pliatinstdeandfreasting.aadeipress,neyrk.1979.6jffresait.hiesetgeneratinithinthegeneralizedex-treevaluefailyfdisretehiedels.transprtatinresearhpartb35,643一666.2001.7王炜,徐吉谦,李旭宏等.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