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文经典诵读现状与策略初探 (2).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3027042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古诗文经典诵读现状与策略初探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古诗文经典诵读现状与策略初探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古诗文经典诵读现状与策略初探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古诗文经典诵读现状与策略初探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古诗文经典诵读现状与策略初探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古诗文经典诵读现状与策略初探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古诗文经典诵读现状与策略初探 (2).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古诗文经典诵读现状与策略初探于士超摘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中有画,诗中有音乐,诗中有哲理,诗中有人生。古典诗文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开展好经典诵读工作,能较好地开发孩子的记忆力,培养其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这也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需要探索的新课题。关键词:经典诗文;语文素养;做人做事;方法途径一、经典诗文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用的探索。“最能致远是书香”,美丽的校园中,不能没有书香的陪伴,“腹有诗书气自华”,孩子的心灵中,最不能少的是诗书的渲染。当前的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人文素养欠缺、基本礼仪较差等问题,我们需要找到一种能够浸

2、润学生心灵的教育方法,来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实践证明,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品味、积累,不仅能强记博闻,厚积薄发,还能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修正思想,丰富文化底蕴,提高人生品位,这对开启他们的智慧、塑造他们完美的人格、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无疑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古人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文章体裁,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有大量历经考验而依然璀璨的精品,它们遣词造句的准确精妙、命题立意的丰富深邃令人赞叹不已。另外,和现代文比较,文言佳作往往篇幅比较短小,便于记诵。而记诵的结果是这些文言佳作的章法、修辞、审美、思想等深入学习者的精髓。这样,当他们提笔写作时,便会自觉不自觉

3、地向这些佳作借词、借意、借境、借法,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从而大大提高自己作品的表达效果。因而,多读多背一些古诗文佳作,对提升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二、经典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及教学方法的探索.1、古诗文的教学现状现在的孩子普遍不喜欢学习语文,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语文有太多枯燥的背诵积累,加重了孩子的负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确定的古诗文教学目标多集中于古汉语知识。为了应付考试,许多老师把古诗课上成了“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讲解课,教师是“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学生是“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就不学”。很多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古诗文的韵味和语言文字的美丽,感受到的只是支离破碎的

4、毫无情趣的字、词、句的翻译,要想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就得从改变古诗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入手,从欣赏的角度把古诗文教得生活化、现代化、人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古诗文教学趣味化,充满魅力。才能达到利用古诗文这一祖国经典文化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2、古诗文教学方法对策(1)从教师入手,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注重人文情感教育我们教材选用的诗文篇章都是名篇佳作,这些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文言文教学不能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自己首先要先进入角色,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才能很好地在课堂教

5、学中将人文情感呈现出来。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索、研究的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明显带有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2)加强学科联系,整合学科资源古诗文的学习不是单调和孤立的,它不仅仅局限于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实践,还应该注重古诗文与其他学科、活动的有机整合,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比方说,我们可以在音乐课和美术课上,积极引导,在音乐课上让孩子们给经典古诗配上节奏,或朗诵或吟唱。在美术课上画出古诗的意境,或涂鸦或描摹。即使显得稚嫩,却从兴趣入手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或者以班级为载体,开展各种形式的中队活动。启发孩子利用网络,广泛猎取资料。在

6、自主研究中,学生的视野自然会逐渐开阔,古诗文学习内容也就丰厚了。(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鉴于目前古诗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我们应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由其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尝试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对于写景的古诗文,我们可以采用“情境感悟”法,充分利用音乐、图片等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体验,潜心感悟,动情朗读;也可采用“即兴创作”法,图文感染,创设意境,指导学生创作,从而深刻感受古诗文的精练之美、意境之美;对于叙事性古诗文的教学,我们可以采用“自读自悟”法或“推敲赏析”法,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喜欢

7、的方式(如诵、唱、画、编、演等方式)重现古诗;对于同一主题的古诗,我们可以采用“以点带面”、“主题延伸”法,增加学生古诗的内在积累,提高学生古诗鉴赏水平。三、经典古诗文诵读内容及实施途径的探索。在古诗背诵的拓展教学方面,我们可以尝试确定规范化、序列化、层次化、多元化、趣味化的管理思路。按照不同年级规定不同的诵读内容,比如在蒙学的拓展上,可以分阶段实施,低年级吟诵三字经,中年级熟背弟子规,高年级在熟背的基础上理解运用增广贤文等,每个年级除了会背诵部分经典诗篇,还可以古诗接龙的方式把这些诗文串联在一起,相信在多种形式的背诵中,字里行间蕴涵的做人智慧,将会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内心,为孩子的道德修

8、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生充满情趣的朗朗诵读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立志教育”在学生心中将会播下种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的“为人准则”、“诚实守信、顾全大局”的“处事原则”将会在学生心中扎下根;“做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用的人”将会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和行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1、营造书香校园。利用校园里的宣传窗建立诵读板块,举办诗文长廊、诗文图展以及班级黑板报等形式使学生随处可欣赏到诗文佳作佳句;各班建立图书角、每年为班内更换图书或学生将家中看过的图书拿到班级供大家阅读,举办“跳蚤市场”,举行好书拍卖和换书活动,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2、经典诵读进课堂,进

9、家庭。根据学生特点编写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诵读教材,把诵读作为校本课程列入课表,组织学生课前两分钟的读,经典诵读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灵活安排,充分利用有效空间。通过少先队开展“经典诵读”为主题内容的队会课;激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开展家庭诵读比比看活动,孩子和家长共同受益,共同成长,活学活用古诗文,搭建平台,寻找机会让学生多接触古诗文,使古诗文诵读活动能够起到丰富学生的课内外学习生活。 3、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 (1)班级古诗接龙友谊赛 ; 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小型而多样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诵读积极性。每周固定时间确定为活动时间,联谊班级之间、年级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以促进年级、班级

10、、学生之间的诵读交流,提高学生诵读积极性,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诵读活动得以深入实施之目的。 (2)经典诵读我能行 ; 学校可以在红领巾广播站增设“露一手”栏目,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诵读的平台,组织“中华经典诵读会”, “诵读小小擂台赛”、“诵读大考场” “班班诵”,开展小品、故事、歌咏、表演、展示等活动。 3)师生同诵读,校园满书香。在实施“营造书香校园行动计划”中,可根据教师年龄特点,规定古诗背诵的数量和读书的本数,鼓励倡导老师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成长,共享文化精神之食粮。通过教师的理论学习组织专题读书沙龙。4、分阶段考核,多形式验收。根据学生们的认知规律,可以把经典诵读分三个阶段,一、

11、二年级为第一阶段,即背诵记忆阶段,三、四年级为第二阶段,即背诵欣赏阶段,五、六年级为第三阶段,即背诵创作阶段。各阶段的任务目标要求都不一样。学生们每完成一个阶段,学校与教师都及时地予以表彰和奖励,使学生们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充分考虑到孩子的个性特点,他们好奇,喜欢新鲜事物,好多古诗词因为文字上的差别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很容易坚持一个阶段就产生厌倦感。要想孩子们长期保持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方式一定要灵活多样。可以把古诗词编成歌曲演唱,编成短剧演出,改编成故事讲述,用擂台赛的方式背诵等等,还可以把古诗词诵读同雏鹰争章制度结合起来,对背诵数目做出规定,达到一定的数目

12、就获得一枚阅读章或者表达章,有效的激励制度将会激发孩子们无限的积极性。四、诵读带给我们的思考。 对诵读活动的探索与尝试,使我深切体会到诵读经典诗文不仅为孩子积累了文化底蕴,最大的意义在于,孩子在朗读与感悟中,懂得了礼仪规范,学会了做人做事。反思以往的古诗文教学,我们很多时候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忽视了孩子的主动性学习,淡化了古诗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积累而缺乏人文的关怀。我想,在以后的诗文教学中,我们是否应该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引导学生在做的同时思考“该做什么”,“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并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让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希望这成为我们所有教育者的追求和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