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阐真_刘一明.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3021470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89 大小:1.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易阐真_刘一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周易阐真_刘一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周易阐真_刘一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周易阐真_刘一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周易阐真_刘一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周易阐真_刘一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易阐真_刘一明.doc(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网络资料,仅供参阅周易阐真 周易阐真序 自秦焚典策,惟易以卜筮之书,仅得不毁。汉除挟书之律,易经始置博士,而焦京田孟之属,大多以灼揲占验为能,遂使圣神授受三古奥奇,或与风角乌情视为小说家言,而易流为卜筮之书。逮后伯阳魏氏,始合三易,作参同契一书,抉羲、农、姬,孔之义蕴,衍河、洛图象之精深,人勰以天察之道而愈明,物性其情,验之身而益著。然其称物罕譬,寄寓窅深,后贤不察。又或以私意相揣,遂致异说蜂起,争以黄白吐纳为事,而易又流为炼度之书。 悟元道人者,金城棲云山之肥遁士也。其生平著述三易注略若干卷,余既序而传之矣。兹复出其周易阐真一编,索余为识其著书之由。盖道人以蚤年始学隐迹黄冠,神解超超,道心夙

2、契。后遇龛谷老人,弥分邪正之源。又值仙留丈,尽抉元真之秘,以为丹道即易道也,圣道即仙道也。 易非卜筮炼度之书,实皆穷理、尽性、至命之学也。于是述伯阳之遗义,参神圣之蕴奇,取其龙蛇铅汞之法,验以爻系图象之说,别其劣歧,归于宗主,其辞约、其义繁、其文浅、其指深,取类极迩,而见道甚远,其身心性命之功,殆不谬乎。吾儒之为之者,呜呼!若道人者,庶可与言易哉! 易曰,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今以道人之书观之,元微香邈,与道大适,不必标奇领异而已。得易之简能之妙,所谓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彼执金堤水

3、防之言,务熊经鸟伸之术,其于伯阳氏之书,犹未升其堂而哜其胔也,何足以尽易之蕴乎! 昔唐道士王远知,著有易总,忽一日,雷电晦冥,似有神物取去。今道人此书,当敏慎护持,勿尽泄造化之秘藏,致烦丁甲也。 嘉庆庚申夏梁溪杨芳灿序 易理阐真序 丹经之由,始于后汉魏伯阳真人。真人成道后,怜世之学人惑于旁门邪说,不知圣贤大道,每多空空一世,到老无成,遂准易道而作参同契,以明性命源流、阴阳真假、修持法则、功夫次序。托物取象,譬语多端,以性命、阴阳、刚柔谓之药物;以修持功夫次序谓之火候;以修持功夫不缺谓之锻炼;以勇猛精进谓之武火;以从容渐入谓之文火;以阴阳、刚柔、中正谓之结丹;以阴阳混成、刚柔悉化谓之丹熟;以无声

4、无臭、神化不测谓之脱丹。其寓意亦如周易,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始有金丹之名、丹法之说、修特性命之理。 参同一出,详明其备,大露天机矣。后之了道群真,皆祖参同譬象,各作丹经,发参同所末发,详而又详,明而又明,性命之理无余蕴矣。其如书愈多,而人愈感,后学之人不得真传,直以譬象为真实,或以坎离为心肾,或以震兑为肺肝,或以屯蒙为子午抽添,或以复姤为心肾气生,或以既济为心肾交合,甚至以阴阳为男女,以彼我为采战,以煆炼为炉火,以金丹为服食,以有为为搬运,以无为为空寂,皆认后天有形、有象之物,不知先天无形、无象之真,以一盲而引众盲,埋没古人度世之婆心矣。 予自童子时,即知有此一大事因缘,留心参学,所遇缁黄,

5、皆不出上行议论,彼时亦以为然,不敢非之,后遇龛谷老人,即分邪正,复遇仙留丈人,群疑尽失,始知丹道即易道,圣道即仙道。易非卜筮之书,乃穷理、尽性、至命之学也。 予不敢自私,爰于三易注略之后,体二师之旨,述伯阳之意,尽将丹法寓于周易图卦系辞之中,略譬象而就实义,去奥语而取常言,直指何者为药物,何者为火候,何者为进阳,何者为退阴,何者为下手,何者为止足,何者为煅炼,何者为温养,何者为结丹,何者为脱丹,何者为先天,何者为后天,何者为有为,何者为无为,何者为逆运,何者为顺行。其图象、卦象、爻象,细为分析,通部分作二股,一进阳,一运阴,承上起下,一气贯串,使学者易于阅看。 至于十翼,乃宣圣直言其理,学者自

6、能推求,故余不及注,惟取大象传、杂卦传,略释数语,以备参考。其中重复语,亦如周易重复象,虽有重复语,并无重复意,书成之后,名曰易理阐真,乃阐其修持性命之真耳。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其远,则不御,以言其迩,则静而正;以言其天地之间,则备矣。所以,开物成务,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无所不包,无所不该,讵可就一事而论哉!然其归根处,总以穷理,尽性、至命为学。 阐真者,即阐其穷理之真,尽性之真、至命之真。先穷性命之理,后了性命之功,性命俱了,浑热天理,复见本来面目。在儒,则谓之明善复初;在道,则谓之还原返本。再加向上功夫,阴阳混化,无声无臭。在儒,则谓义精仁熟。至诚如神;在道,则为九还七

7、返,形神俱妙。金丹之道尽,性命之功毕。 予之意如是,古来群真之意亦如是,即伯阳参同之意亦无不如是也。 时 大清嘉庆三年岁次戊午春王正月元宵节,素朴散人梧元子刘一明自序于自在窝中。周易阐真卷首栖云山素朴散人悟元子刘一明体述门人冲和张阳全校阅后学刘卜云重刊古河图先天阳五行后天阴五行生初阴阳五行混合河图 河图者,五行顺行,自然无为之道也。伏羲时,有龙马出孟河,其背有点,二七在前,一六在后,三八在左,四九在右,五十在中。其位五象五行,一六在后,象北方壬癸水;二七在前,象南方丙丁火;三八在左,象东方甲乙木;四九在右,象西方庚辛金;五十在中,象中央戊己土。中五点,又象太极含四象;中一点,又象太极含一气。虽

8、五十五点,其实二五,二五其实一五,一五总是中一。因其有五行,故分五点,因其五行有阴阳,故又积为十点,因其五行各有阴阳,故又积为五十五点。 孔传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盖天地造化之道,不过一个阳五行,一个阴五行,一生一成而已。虽分五行,而实一阴一阳运用之,虽阴阳运用,而实一气来往运用之。故其象: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又生金。从中而始,从中而终。始之终之,无非一气,无非一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即土宫中和合四象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即四象在外一气流行也。中者,和也、一气也,总是太极也。惟人也,秉天地阴阳五行之气而生身,身中即具此阴阳五行之气。

9、但此五行有先天有后天,先天五行属阳,后天五行属阴,一三五七九,阳五行,先天也;二四六八十,阴五行,后天也。以先天而论,一为元精,属水,为壬水;三为元性,属木,为甲木;五为元气,属士,为戊土;七为元神,属火,为丙火;九为元情,属金,为庚金,此五元也。五元既具,五德即于此而寓之。 五德者,仁、义、礼、智、信也。 元精者,不精之精,其体纯粹,发而为智。 无神者,不神之神,其体圆通,发而为礼。 元性者,无性之性,其体柔慈,发而为仁。 元情者,无情之情,其体刚烈,发而为义。 元气者,无气之气,其体纯一,发而为信。 五元者,五行之气。 五德者,五行之性。 五元、五德生于先天,藏于后天,当人在胞胎之中,混混

10、饨饨,一气混沦,形迹未见,其理已具,所谓未生出者,如图中五五点攒于一处。 太极之象,古人教人穷取父母未生以前面目者,即此也。以其事在未生身以前,故谓先天。以后天而论,二为识神,属火,为丁火;四为鬼魄,属金,为辛金;六为浊精,属水,为癸水;八为游魂,属木,为乙木;十为妄意,属土,为己土,此五物也。五物既具,五贼即于此而寓之。 五贼者,喜、怒、哀、乐、欲也;游魂主生,其性善,感则生喜;鬼魂主死,其性恶,感则生怒;识神至灵,其性贪,感则生乐;浊精至浮,其性痴,感则生哀;妄意至动,其性乱,感则生欲。但后天五物、五贼,虽是五行所化,其中犹有分别,五物之中,精、神、意皆后起,虽魂、魄最先,魂更先于魄也。

11、魂者,历劫轮回之种子,为人为鬼是他,为圣为贤是他,为善为恶也是他,被毛戴角也是他,身未生时他先来,气未绝时他先去。当人破胞出头之时,哇的一声,即魂入窍之时,魂一入窍,受后天木气与先天元性相合,假依真存,故婴儿落地时无声者,不成。以其游魂未入,虽有元性,不能独存,假借真存,真亦借假而留也。至于魄者,借血气之灵,受金气而凝结,生后七七四十九日而始全,死后七七四十九日而始灭,世俗亡人,七七四十九日之期,正为此耳。 魂之为物,迁移不定,离此去彼,离彼来此,轮回不息,历劫不坏,魄则随身而有无之。识神虽受火气而生,亦魂之所出;浊精虽受水气而生,亦魄之所摄。 意者,思虑动作,所以役使精神魂魄四物者也。五物、

12、五贼,皆是生身以后所有,所谓已生出者也。以其事在生身以后,故谓后天。 至于心、肝、脾、肺、肾,浊而有形,又不在此例矣。有生之初,后天五行与先天五行,两而合一,五物为五元所统摄,五贼为五德所制伏,一举一动,皆先天主宰,后天不过为役从耳。故婴儿无识无知之时,至善无恶,仁之至矣。仁即元性之见端也,人我两忘,义之至也;义即元情之见端也,声色不迷,智之至矣;智即元精之见端也,心气和平,礼之至矣;礼即元神之见端也,诚一不二,信之至矣;信即元气之见端也。静之则为五元,动之则为五德,动静皆是先天用事,间有喜、怒、哀、乐之迹,俱出无心,喜而不留,怒而不迁,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

13、中节,谓之和。中也、和也,是谓无欲。无欲则精、神、魂、魄、意,各安其位,听其先天主宰。 先天、后天,阴阳相交,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或先天动而后天成,或后天动而先天成,真不离假,假不离真,真赖假以全,假赖真而存,浑然一气,无伤无损,圆成具足,如图之五行。阴阳同居,一气流行之象。古人教人穷取娘生面者,即在此也。 即其二八之年,先天气足,阳极而阴潜生,交于后天,于是魂魄不定,识神起而精窍开,意乱心迷,五物并兴,五贼相戕,五元五德,渐次剥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阴气纯而阳气尽,不死岂能乎?此顺则生人之道也。惟圣人有先天之学,能于先天未极之时而保阳,于后天将生之时而退阴,借后天养先天,以先天化后天,行无

14、为之道,直入圣基。 无为之道,乃不外此河图妙理,河图自中而生阴阳五行,即生人顺生之道也。河图五行,阴阳相合,一气浑然,即生圣逆运之道也。逆运非返还之谓,乃逆藏五行,归于中黄太极,复见父母未生以前面目耳。 孟子曰:仁义理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现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盖心为一身之主,具有仁义理智之德,以一心而运仁义礼智,纯是天真,五物五贼,皆顺听其命,五行攒簇,四象和合,性即是命,命即是性,性命一家,阴阳浑化,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根心生色,不言而喻,自然而然也但此心,非肉团之顽心,乃天地之心,五行不到,四大不着,所谓元牝之门者是也。无方所、无定位,拟之则失,议之则非,不可以言传,

15、不可以笔肖。开阖有时,动静自如,不偏不倚,至虚至灵,强而名之,太极是也,强而图之,这个是也,即河图中之一点。因其此心为天地之根,为性命之源,后之高明者,强图以连环样(图)使人自醒自悟,以神契之耳。 是心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三千大千容不得他,释氏五千四十八卷藏经,说不像他;儒家六经四书,论不及他;道家丹经子书,千帙万卷,形容不尽他。以言其无,则又活活泼泼;以言其有,则又杳杳冥冥。有无不立,动静不拘。有此心,则出死入生;失此心,则出生入死。生之死之,只在此心得失之间耳。仁义礼智根于心,根于此心也。此心内有五行之气,而无五行之质,藏于五行之中,而不落于五行,本于父母未生之前,现于父母既生以后,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所以主宰乎仁义礼智之德。仁义礼智,皆此心之变化也。因其能变化仁义礼智,又有信之名。信非外而言语之信,乃阴阳合一,真实无妄之信。真实者,妙有也。无妄者,真空也。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仁义礼智,皆在其中。 无为之事者,以道全形之事。以道全形,即以信而统仁义礼智也。即以仁义礼智,而归于一信也。即以仁义礼智而归于一信也。即以仁义礼智而归于一心也。亦即仁义礼智而归于一中也。信也,心也,中也,总一气也。一气流行,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