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锦迪:《全等三角形的“边边边”判定》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3016728 上传时间:2024-04-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陆锦迪:《全等三角形的“边边边”判定》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陆锦迪:《全等三角形的“边边边”判定》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陆锦迪:《全等三角形的“边边边”判定》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陆锦迪:《全等三角形的“边边边”判定》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陆锦迪:《全等三角形的“边边边”判定》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陆锦迪:《全等三角形的“边边边”判定》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陆锦迪:《全等三角形的“边边边”判定》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等三角形的“边边边”判定教学设计课 题全等三角形的“边边边”判定教 师陆锦迪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构建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思路,体会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判定方法,会用“边边边”判定方法证明三角形全等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画图、剪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体会数学结论形成的过程,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及团结协作精神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判定方法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教学方法构建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思路,采用让学生猜想、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媒体演示的方式以及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教具资源电脑多媒体。剪刀、白纸、三角形木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

2、计意图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2.提出问题,探索构建思路3.探究 “边边边”判定4.运用新知,解决问题5.练习6.小结7.布置作业求助热线:有一个工人朋友问我这样一个问题,有这样一平分角的仪器,如图所示其中AB=AD,CB=CD,将点A放在角的ABCDE顶点,AB和AD沿着角的两边放下,沿着AC作射线AE,AE就是这个角的平分线。作为数学老师的你能给我说明这个道理吗?请同学们帮帮老师,该怎么回答他呀?(经过本节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判定展示课作前准备的两个全等三角形纸片(然后演示重合),让学生根据图形复习刚学过的全等三角形概念

3、及性质. 我们知道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过来,如果ABC与 ABC满足三条边相等,三个角相等这六个条件,就能判定ABC 与ABC全等)探究1:是否一定满足三条边相等,三个角相等这六个条件,才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呢?能否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部分条件,就能简捷地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从哪入手呢?部分条件是指哪些条件呢?如何分类?(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活动1当满足一个条件时, ABC 与ABC全等吗?满足一个条件时,又分为几种情况呢(有两种情况:一边、一角)活动2当满足两个条件时, ABC 与ABC全等吗?(有三种情况:两边、两角、一边一角)活动3当满足

4、三个条件时, ABC 与ABC全等吗?(有四种情况:三边、三角、两边一角、两角一边)探究2: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探究“边边边”判定方法(其他几种情况以后研究)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出一个ABC,使AB= AB,BC= BC,AC= AC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 上,它们全等吗?通过以上探究活动,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回题并相互补充)你可以概括出什么结论?你能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概括吗?探究得出结论:(板书):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探究3:(教师出示)将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这个三角形木架就被确定了,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这个性质叫

5、三角形的稳定性。例1如图,有一个三角形钢架,AB =AC ,AD 是连接点A 与BC 中点D 的支架求证:ABD ACD CBDA解决本节课开头引言给出的问题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课本44页第9题学生半信半疑,跃跃一试,调动其积极性。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问题个别回答,互相补充,达成共识画图交流结果:不一定全等。分三组画图交流结果:不一定全等。本节课只探究“三边”情况。师点拨:要画一个ABC,只需确定三个顶点。画BC= BC,已经确定两个点只需再确定点A即可(尺规作图)引导学生自己概括 “边边边”判定解释分析解题思路后,写出解题过程用“SSS”证明全等即可得出。引导学生回顾本节所学内容问题来源于生活,引发学生兴趣,从而激发求知欲。揭示课题复习旧知识,为新课做准备。提出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构建探索思路渗透分类思想。最后得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探索顺序。画图、剪图、比较图的过程,感悟实验操作的现象。培养自主探究、团队协作精神,引导层层深入思考问题再次自主探究,进一步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数学语言概括能力初步感悟该判定方法的应用价值 体会判断方法的简捷性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再次感悟该判定方法的应用价值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