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案例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3016125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阅读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阅读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阅读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教学案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阅 读 教 学 案 例南直中学 杨志超古往今来,无数文学作品无不饱蘸着作家的感情,凝聚着作家的心血。文学创造都被用于传达感情,主要是“以情动人”,阅读是一种接受情感的活动,主要是“以情会文”。情感不但是语言表现的动机,也是语言表达的内容。如果说各科教学都应晓之以理、传授正确的思想的话,那么动之以情、传授高尚的情感,就是语文教学的特征所在。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篇篇感怀抒情的文学作品,处处流动着丰富的情感,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当充满感情色彩,没有感情的语文教学是苍白无力的。所以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我把重点放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身情感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开头形象地描绘了今日罗布

2、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在我看来公开课能很好的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与人交流的机会。在课堂中能够真正的为学生着想,单纯的让学生交流读文的感受,说自己想说的话。他们才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说出他们的真性情。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这说明通情才能达理,达理必先通情,情理交融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理解文学作品所要传递的情感之后,教师应以富有情感的生动语言,再现作品所要表

3、达的情境。使师生双方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语文基础教育课程要求教师要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这对老师是一个挑战、一次考验,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运用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我在多年参加新课改的的实践中得到了一点启示:以教师情激学生的情让学生主动求知: 民主平等,塑造情感和谐:我让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呼吸。首先创设民主、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一种“心理安全感”,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敢想敢说,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时地会有他们新颖、奇特、有创造的见解。热爱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

4、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把激励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思维活跃的创新氛围。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你说呢?”“你认为怎么办?”“你怎么知道的?”“你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说得真好!”“这个见解很新颖”“能不能仔细想想?”等。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情激情,引发情感共鸣:要使学生受到课

5、文的感染、熏陶,首先要求教师全身心投入,以情激情,使教学双方产生情感共鸣。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自己对学生讲的:“每当我读到这篇文章时,我的心里总有一种激动。”正是这种激动的心情,使他饱含深情地投入到教学之中,从而拨动了学生的情感琴弦。自豪感、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学生自会受到感染,沉浸于情感的共鸣之中,教学效果自是不言而喻了。激学生情,悟课文情让学生自主发现:对于极富感染力与情感性的诸多课文,学生情动于中才能发于外,如何激学生情,悟课文情呢?创设情境,引发情感陶醉:我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形象性、再现性的特点,把形、声、光、情、意融为一体,接近时空距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如教学罗布泊,消

6、逝的仙湖可先制作多媒体画面,配以悦耳乐曲以及动情的描述来展示过去罗布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让学生走进画面,走进课文,在迷人意境中铺垫浓浓的情,由此导向对课文情的体验。学生具体感受到过去罗布泊景物那么奇异,那么迷人,那么可爱,进而升起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今天罗布泊消逝的惋惜之情。让学生进入“情韵在胸,绕梁不散”的意境。 先从课题入手,我以多媒体展示大量图片进行强烈地对比:广袤的草原,清澈的湖水,繁花似锦,牛羊成群,然后画面一转:最后的泉眼,枯死的胡杨,哭泣的荒漠,风沙漫漫,令人望而生畏,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适当地介绍了背景资料后,我自然地引出了课文的教学主旨:罗布泊本是非常美丽

7、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为一片死亡之地,这是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悲剧。我们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恶化而痛惜,也为人们的盲目无知造成的悲剧而痛惜。教学全文时,我很注意引导全班酝酿情绪,引导学生一步步去体会这篇报告文学所发出的强烈呼声:缺乏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历史的惨痛教训,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认为自己在教学课文中落实得比较好的地方是注意挖掘文章写法上的特色,引导学生把握好文中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直接抒情具有的强大力量,由此再让学生感悟升华,让环保的种子在学生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简单举几例:先看对比手法。我引领学生对比了

8、罗布泊的今昔,让学生明白罗布泊并非从来就是神秘的沙漠,夕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放在一起比较,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使教学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再看排比手法。教学时我特别注重以下文句,例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呼吁之声,振聋发聩,强烈地启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再如拟人手法。我注意引领学生去体会文中胡杨林的拟人化的描写:“

9、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文中的罗布泊被拟人化也值得注意:“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品味这些拟人化的语句,真是形象鲜明,情境凸现,痛惜之情溢于言表,使教学突出了情感渗透的力量。最后看直接抒情。例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沙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也令读者深深地感到痛心,深切地体会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

10、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至此,文中强调的环保意识,已如春雨一般,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又像春风一样,扬起学生心中的环保风帆。立足教材,环保观念已扣开了学生的心扉。由此我认识到,语文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实现自我教育的过程。利用语文课进行环境教育,我们应着眼于既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并且激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的愿望。当然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在课堂上还留下了太多的遗憾。总觉得自己不能给学生太多,不能给学生精确的引导,点拨的也不够到位。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首先在课前充分准备;其次,在课堂上要做出恰当的点拨和评价;而且我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还是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境况,有时仅仅局限于一些“公开课”、“示范课”,相信,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会成为日常教学习惯的一部分,很快会形成“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