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三一轮讲练:第6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高三一轮讲练:第6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识记基础梳理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2)板块边界类型:图中M为消亡边界,N为生长边界。(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图中a是两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图中b、c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山脉或岛弧。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2内力作用(1)能源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
2、变产生的热能。(2)主要表现形式(3)结果: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理解要点突破1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板块运动张裂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图示2板块构造学说的其他应用(1)利用边界类型可判断某海域或两大陆之间距离的变化趋势。如红海地处板块生长边界处,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大,而地中海地处板块消亡边
3、界,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小,其两侧的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之间距离将逐渐变小。(2)解释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因此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活动。(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3)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3其他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
4、压力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地表经冷凝形成火山、熔岩高原等地震地表下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运用考向通关考向1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2018浙江嘉兴一中月考)某地理兴趣小组沿赤道一周进行虚拟地质考察后绘制了如下简图。读图完成12题。1板块是()A亚欧板块B非洲板块C太平洋板块D南极洲板块2地形成的宏观地形是()A海岭B海沟岛弧C巨大的裂谷D海沟海岸山脉1C2.D第1题,赤道横穿的陆地有非洲、东南亚的岛屿、南美洲,由图可知,区域赤道经过的陆地为东南亚的岛屿,排除B、D;且板块沿赤道东部为生长边界,
5、西部为消亡边界,所以为太平洋板块,C正确;亚欧板块沿赤道东侧、西侧均为与板块碰撞的消亡边界,A错误。第2题,区域赤道经过的陆地为南美洲,其东部安第斯山脉的成因是由于东侧美洲板块与西侧南极洲板块相碰,大陆板块碰撞隆起形成高大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底部形成很深的海沟,所以地形成的宏观地形为海沟海岸山脉,D正确。板块分布示意图的判读技巧“两看”:一看板块名称、范围及相对位置(注意与经纬度相结合);二看板块边界类型、受力方向及附近宏观地形(如地中海、红海、新西兰南北二岛、冰岛等)。“两关注”:美洲板块西侧的板块名称;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所在的板块。考向2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下图为
6、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B、C、D、D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图中、处为沉积岩,处是断层,处是岩浆岩。故、处是内力作用形成的。(2016全国卷)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题。4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B材料中提示经历1次冰期即只经历末次冰期,说明只经历1次冰期的山峰是最晚的,经历3次冰期的山峰是最早的,经历2次冰期的山峰
7、的时间介于两者之间。结合插图可知果洛山经历3次冰期,因此最早,太白山只经历1次冰期(末次冰期),因此最晚,雪宝顶经历了2次冰期,时间上介于其他两座山之间,因此B项正确。(2016北京高考)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下题。5平顶海山()A为褶皱山B由沉积岩构成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D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阶段,海山是由岩浆喷发冷却凝结形成,因此该山是由岩浆岩构成的火山,A、B项错误;阶段至阶段火山顶部露出海面部分经外力侵蚀而消失,C项错误;图中显示岩石圈移动过程中该山不断下沉,最后被海洋淹没,形成平顶海山,D项正确。考点二|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对应学生用书第36
8、页)识记基础梳理读地质构造示意图,填写下列内容。1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叫背斜,一般成山;由于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有时成谷。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向斜,一般成谷;由于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抗侵蚀能力强,有时成山。2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结构。其中E处叫地垒,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D处叫地堑,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区别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它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回答地质构造类型时,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
9、曲状况及岩层是否连续。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回答构造地貌时,只根据地表形态和高低状况来回答。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理解要点突破1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判断褶皱断层背斜向斜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背斜岩层由新到老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
10、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运用考向通关考向1地质构造的判断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下题。1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解图流程C图中显示了岩层的新老关
11、系和岩层运动的方向。首先根据图示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地质构造名称。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应为向斜,A选项错误;向斜槽部因受挤压比较坚实,不容易被外力侵蚀而保留下来,成为山地,B选项错误;乙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故D选项错误;背斜顶部因为受到张力的影响比较容易被外力侵蚀掉,成为谷地,故C选项正确。考向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2017天津高考)读图,回答下题。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2图示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BA、C错:读图可知,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B对,D错:图中岩层没有发生断裂并形成明显的
12、相对位移,而是岩层受挤压作用弯曲变形形成了褶皱构造。(2016浙江高考)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到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34题。3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A向斜东侧大B背斜东侧小C向斜西侧大D背斜西侧小4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A甲B乙C丙D丁解图流程答案3.C4.B考点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对应学生用书第37页)识记基础梳理1外力作用和地
13、表形态(1)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2)流水作用(3)风力作用2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1)合理改造能趋利避害如在梯田上耕作;填海造陆。(2)不合理活动产生消极破坏作用如在坡地上耕作。1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指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2冲积扇的形成:河流流出山口至山麓地带后,由于坡度小,流速降低,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地貌。冲积扇坡度比较平缓,从顶部向边缘,堆积物逐渐变细。3风蚀蘑菇的形成: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露出地表的岩石水平节理、层理很发达,易被风蚀成奇特的外形。特别是一块孤立突起的岩石如果下部岩性较软,经长期侵蚀,可能会形
14、成顶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称为风蚀蘑菇。 理解要点突破1主要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流水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水的流动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瀑布等风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戈壁冰川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波浪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2主要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流水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山间河流流出山口: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冲积平原河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