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综述追求文本解读的多元多维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3006818 上传时间:2023-12-0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台阶综述追求文本解读的多元多维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台阶综述追求文本解读的多元多维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台阶综述追求文本解读的多元多维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台阶综述追求文本解读的多元多维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台阶综述追求文本解读的多元多维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台阶综述追求文本解读的多元多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阶综述追求文本解读的多元多维(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台阶综述:追求文本解读的多元多维姜毅李森祥的小说 台阶一经发表就获得好评, 并在众多读者中引起了广泛和较为强烈的反响,先后人选人教版全国统编语文教材、 苏教版语文教材和鲁教版语文教材,与中学语文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李森祥本人在谈及小说 台阶的创作缘起时说: “中国文学不乏众多栩栩如生或伟大或平凡的母亲形象, 但父亲形象令人遗憾地缺位! 即使涉及父亲形象,也往往是板着严厉的面孔, 维护着中国持续数千年之久的宗法传统, 他们或平面或病态,缺乏人性的温暖与光彩。 ”这种“君臣父子”道统背景下的父亲形象显然是不令人愉快的, 作家渴望通过对这种僵化和呆板的父亲形象的打破来触摸亲情和人性的温柔底色。 通过

2、这个新形象的建构, 作者希望能够深入解读人物的精神背景,读出父亲形象的丰富性和情感的复杂性。一、文本研读:还原小说人物的丰富性对小说台阶的研究和解读总体来看, 共同指向小说人物丰富意蕴的分析与挖掘: (1) “父亲”形象解读; (2) 小说主题研究; (3) 体裁和语言研究; (4) 细节描写研究; (5) 小说结尾问题研究。我们分别从这五方面出发,对相关研究做一梳理,以期勾勒出台阶文本研究的总体现状。(1) “父亲”形象解读小说中的父亲既有传统父亲严厉威严的一面, 又是作者理想亲情的某种寄托, 因此在这个“父亲”的身上存在着巨大的审美张力, 具有比较丰富的阐释空间和余地。朱月君指出,小说在提

3、及乡亲对台阶的看法时“乡亲们在一起常常戏称: 你们家的台阶高! ”,这里的“戏称”实际上是对台阶象征意义的否定和嘲弄, 父亲并没有如期望的那样因为高台阶而得到真正的尊重, 父亲“若有所失”的根本原因是台阶所代表的封建狭隘的等级观念的瓦解。 父亲“所追求的不过是形式上的提高身份而已”,这种虚妄的等级观念最终只能如同在父亲头顶飘来飘去的“一片片旱烟雾”般烟消云散。 这不仅是父亲一个人的悲剧, 更是中国封建传统给广大劳动人民戴上的精神桎梏。 无独有偶,徐立也分析了父亲“若有所失”的原因。他指出:父亲渴望“尊重”的追求并没有真正实现, 因为台阶的提高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提高”, 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地位;

4、“台阶”的落成客观上疏远了父亲和乡亲的关系, “过去的无拘无束、 坦诚融洽已经不那么自然平静, 心理上似乎与乡邻们产生了些许鸿沟, 有了一定的距离”; “台阶”落成, 父亲再没有为之奋斗的目标,“顿感无所适从”。朱月君的论文点出了“父亲”对“台阶”所象征的封建等级观念的迷恋, 而茅海川却认为 台阶中的父亲是人性开始觉醒的农民形象。 和以往鲁迅、 老舍笔下的农民形象不同的是, 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不仅要求能温饱, 而且要求获得社会地位, 获得人们的尊重, 这是较高层次上的人性追求, 这也是这篇小说的最大亮点。 这无疑赋予了“台阶”以积极和正面的意义, 引导我们不仅要“正视农民贫困这个社会现象, 还

5、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深切关注和重视这个问题, 从而提出尖锐的批评和引发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茅海川能将“父亲”这一形象放在社会和时代的大背景下加以解读, 显然关注了这一形象的社会价值。王君认为,尽管父亲身上有很多悲剧因素,但并不等于父亲就是一个悲剧人物,如果过分强调父亲身上的悲剧因素,可能引发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的负面思考,甚至有可能使学生鄙视劳动和轻视底层劳动者; 艰苦奋斗不是导致父亲悲剧的原因,也不能因为父亲最后的失落而否定父亲此前各种辛勤努力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台阶以及这一类作品的教学价值定位”。父亲身上体现出来的善良、 勤俭、坚韧等美德不应当被他最后的失落情绪所

6、抹杀,值得深思的问题倒是, 为什么像父亲这样勤劳质朴的农民始终没有能够有效地改变自己的生存处境和社会地位。 王君在这篇论文中否定了将父亲最后的痛苦归结为“房子建成了但其社会地位的提升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期待”和“提升家庭地位的虚荣心没有得到满足”等说法, 也否定了对父亲“台阶意识”的嘲笑,认为“用这样的精英阶层才可能有的价值观来衡量父亲根本就是荒谬的”。有鉴于此,她认为,应当在教学中着力强调父亲艰苦创业的草根精神,即便父亲有些“可悲”,但他的伟大也远远超越了他的可悲。顾月华用禅宗修行的所谓“三境界”来比附“父亲”的人生轨迹, 赋予了父亲的人生以别样的审美意趣。第一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

7、父亲形象由原我的素朴到自我的觉醒,从混沌中生发出自我意识,挣扎着探寻自身的价值,而“高台阶”就是其自身价值的载体。第二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父亲由自我的觉醒到无我的执迷, 锁定了建高台阶的目标后, 父亲几乎是废寝忘食,不知疲倦,毕其一生心血于高台阶上,最终建成了九级台阶的新屋。第三境界:“万古长空, 一朝风月。 ”父亲没能由无我的执迷上升到真我的彻悟, 反而迷失了自我。他看不懂自己坎坷的人生, 更找不到未来之路的方向。 该文对父亲的人生进行了诗意的解读,但解读过程有生搬硬套的痕迹,有“六经注我”之嫌。(2) 小说主题研究胡培荣指出,台阶使用具有强烈隐喻色彩的语言揭示了人生的两重困境:目

8、标一旦实现, 人生就容易“从充实的顶峰坠人空虚的深渊”, 而这正是“许许多多人正在面临和将要面临的困惑”; 经过努力获得的目标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使人获得满足, 相反却令人感到了强烈的空虚感。 这两重困境的提出, 无疑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达到了哲学和形而上学的高度。王蕊认为,父亲身上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和封建传统文化的合流铸就了这样一个复杂而有血有肉的人物, 父亲的勤奋努力固然成就了“九级台阶”, 但由于他将人生的成功奠定于封建传统等级观念的基础之上而最终导向了虚无和梦想的破灭,“在父亲的身上折射着封建传统的等级观念和文化”,这种与消极文化的“合谋”酝酿了父亲的悲剧性结局。 该文着力探讨了个人

9、与封建传统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指出中国农民只有摆脱封建观念的束缚,“把目光投到大山外面的世界”,才能站在更高的“台阶”上实现人生的价值。沈红芳指出台阶引导人们关注过程的意义, 无论是父亲还是“我”在建造台阶的过程中都兴致勃勃、 激情昂扬,但台阶建成后, 父亲的整个生命顿时委顿了下来,目标一经实现,其全部的吸引力就消失了,“父亲在终极目标的召唤下,使自己近一生的过程充满了情趣、活力、力度但是, 当父亲将这终极目的给以实在化,他在到达目的之后,他的生命活力、意义也就消失了”,要避免这种意义的虚无就应当“用新的努力与期待”来充实意义的真空。该文从本体论的高度探究了台阶的主题内涵,给人以启发。王君认为,

10、台阶揭示了个体乃至群体生命的一系列尴尬和悖论:“跨越式的追求让人生的选择成为两难”。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分为五个层次,更高层次需求的实现是以低级层次需求的实现为前提的, 台阶中父亲的尴尬在于,基本温饱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 就要追求更高的精神和社会性满足, 其失败是必然的。“跨越式的精神追求不一定能够使人享受到相应的精神愉悦”, 表现在三方面:父亲的精神并未在造屋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父亲没有能力用新的生活方式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台阶的造成剥夺了最为珍视的劳动力。王君最后得出结论:人生,就是这样一个永恒的悖论。苟翰认为要理解 台阶的主题必须搞清三个问题: 父亲为什么切盼建造有高台阶的新屋?因为高台阶的

11、建成标志着父亲的人生顶峰。 “九级台阶”给父亲带来了什么?新环境与长期自卑心理的不协调导致了父亲的心态恶化。 年老的父亲精神状态如何?父亲无聊、 空虚、迷惘、“若有所失”。 作者由此得出结论:小说呼唤人们走进农民内心世界, 在提高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 改善农民精神生活,尊重农民人格,鼓励农民与时代共同进步。徐江认为, “筑造”的本质“是为人们栖居提供良好的条件”, 然而人们往往遗忘了这一本质, 让“筑造”承载起本不应该承载的东西, 从而导致了“筑造”的异化,违背了“筑造”的初衷。小说台阶生动地诠释了这种“筑造”的异化给人带来的伤害。 他认为应当从父亲的“筑造”经历中思考“学会生存”, “学会在

12、今天这个现实世界上栖居, 特别是要学会为自己的生命定位、 定向,保证自己在相应的层级、 相应的空间有满意快乐的生活”。 该文从存在主义的高度解读了台阶的主题内涵,为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提供了启示。彭明凯将台阶的主题概括为:生命的诗意和生活的沉重。他指出,小说可以新台阶建成时放鞭炮为标志分成前后两部分, 前者以儿童的视角阐释了生命的神奇和诗意,后者则通过成人的视角来解读生活的沉重和困苦, 经由这种前后的对比和反差,台阶 “让读者认识到我们这个民族在精神上的一代代的传承与延续是如此的沉重而又富有诗意”。(3) 体裁和语言研究按照韦勒克和沃伦在 文学理论 中的分类,关于文学作品体裁和语言的研究属于内部

13、研究,目前台阶的内部研究相对薄弱。一般认为台阶从体裁上来看是一个典型的短篇小说,但是徐树忠的研究得出了不尽相同的观点。他认为, 台阶具有三个重要特点:台阶明显具有情节淡化的倾向。台阶文字简洁、质朴,但不缺乏美感。不同于小说人物的虚构,台阶人物真实可信,一个真实的人,一段真实的故事,一个真实的结尾成就了父亲坚韧的、 有毅力的、自强的、谦卑的、真实的人物形象。 由此,作者得出结论:台阶是一篇具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夏熔亮通过丰富的文本证据,分析了台阶中叠词的几方面作用:暗示自家台阶低矮;揭示父亲生存状况;烘托父亲复杂心理;凸显父亲劳动艰辛;表现父亲关注之情。这些分析建立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是可靠的。

14、(4) 细节描写研究缪建琴则抓住了解读小说的两个关键细节: “没人说过他有地位, 父亲从没觉得因为台阶的造成自己的地位有了提高”是父亲前后态度变化的分水岭, 之前的辛勤努力由于受到了人们的漠视, 父亲的精神状态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这人怎么了?”中的“这人”不仅是父亲自指, 更是指“家庭之外的其他村民”, 含蓄地表现出父亲对别人漠视自己劳动成果的“耿耿于怀”。 第点对语言细节的解读是特别富有创见和具有说服力的。吴青松通过丰富的文本证据归纳出 台阶细节描写的五种作用: 细节描写反映时代背景; 细节描写折射父亲心理; 细节描写反映父亲性格; 细节描写勾勒人物形象;细节描写给读者留下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15、。(5) 小说结尾问题研究小说结尾问题的研究本属父亲形象的解读和小说主题的探究之范畴, 但因这几篇论文之间存在彼此争鸣的关系,故单列一项,加以综述。2007 年开始,围绕小说台阶结尾是否败笔这个问题,展开了一场争鸣。杨先武首先指出, 父亲刻苦努力建造台阶固然可敬, 但把改变社会地位的希望寄托在加高台阶上显然是荒谬和可悲的, 而小说中叙述者“我”并没有认识到这种封建传统束缚下错误观念对父亲的伤害, 而是简单地将父亲的失落归结为, “父亲老了”,显然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是一种败笔。针对这一观点,王君认为台阶的这个结尾恰恰是画龙点睛之笔。 王君认为, 结尾“父亲老了”一句中的句号“悲凉地道出了中国农民再勤劳善良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得到幸福的残酷现实”,而小说中的“我”也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恰恰是因为意识到了父亲精神幻灭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所以才有了这样的一个结尾”。 叙述者“我”“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