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碳小车设计说明书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300670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碳小车设计说明书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无碳小车设计说明书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无碳小车设计说明书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无碳小车设计说明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碳小车设计说明书(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无碳小车设计说明书为响应“低碳生活”的号召,我们应该节能减排,以优化环境。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践行。我们通过学习和实践,以及运用机械制造的原理,物理学等等方面的知识,设计了s型的无碳小车。我们对它进行了严密的构思与计算,并结合实际进行了材料与运动的分析。设计思路1.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物体下落的重力势能直接转化为小车前进的动力,此时能量损失少,所以小车前进的能量来源于重物下落过程中减少的重力势能。2. 根据小车功能设计的要求,即小车在前行时能够自动绕开赛场上的障碍物,小车运动的路线需有一定的周期性。考虑到小车在转向时会受到摩擦等阻力的影响,让小车行走最远路程是设计要求的最优解。3. 需要进行结构

2、的设计与成本的分析,同时也需考虑加工工艺的繁琐程度,力求产品的最优设计。小车的原理分析及构架设计1. 小车的质量要适中,以此来保证车的稳定性.质量若太大,则会增加阻力。2. 应采取齿轮传动和连杆机构,同步带的精度不高,也可避免传动效率的低下。3. 传动的力与力矩要适中,保证加速度的适中。4. 相对运动的精度要保证,以减少摩擦,保证力量的充分利用。5. S型的路线转弯半径要适中,保证其行程。6. 选择大小适中的轮子,轮子太大,稳步性降低。7. 采用轴承,螺纹连接,用三根圆柱支撑,以此挂系重物,转向时则采用连杆机构.小车的转向机构转向轮及转向机构如图所示。转向采用连杆机构传动,转向轮固定在支架上。

3、当齿轮转动时,带动连杆运动,根据惯性,使转动轮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小车的驱动原理重物的牵引带动栓线轴的转动,以此带动齿轮的转动,通过齿轮的啮合带动驱动轴与齿轮的转动,使驱动轮转动,带动着小车的前进;同时也带动着摇杆的转动,使推杆左右动的同时,前后运动。在推杆与摇杆之间,有套筒相连,保证其作圆周运动。杆偏转,使转动轮偏转,根据驱动轮与转动轮的合运动,小车就可以走S型.栓线处为梯形原动轮.起始时,原动轮的转动半径较大,起动转矩大,有利起动。其次,起动后,原动轮的半径变小,转速提高,转矩变小,和阻力平衡后作匀速运动。原动轮的半径变小,使总转速比提高.小车缓慢减速,直到停止,物块停止下落,正好接触小车。

4、加工工艺的设计1. 小车底板部分挖空,减轻了整体的质量。2. 重物支撑架用三根圆柱杆支撑,有助于其稳定性。3. 后轮的大小适中,直径为182mm.4. 载物放置靠近轴处,稳定重心.小车加工的尺寸关于齿轮:小齿轮A:M=1,Z=15,最大直径=15,尺宽b=6。5;齿轮B: M=1,Z=45,最大直径=45,b=10;B与A传动比i=1/3;齿轮C:M=1,Z=60,最大直径=60,b=10;C与A传动比i=1/4;名称长度/mm转向杆40推杆183摇杆120车轮厚度均为4mm,总高度H=515mm,总宽d=164mm。小车计算的公式及推理1. 大轮半径为R,重物下降dh,转轴半径为r1 ,转过

5、角度d1 ;同时转轴半径r2,转过角度d2,转轴转过角度d3。齿轮啮合组的传动比为i1,齿轮啮合组的传动比为i2 ;公式:dh=r1d1 d2=d1/i1 d3=d2 i2=d1 i1 i2 2. 关于转向:当转向杆与驱动轴角度为,曲柄转过角度4,连杆长为L,曲柄半径r4,摇杆长为c,转向轮中心到曲柄轴的长度为b;公式:L2=c2(1cos)2+(b+csin-r4cos4)2+r42sin4 2 3=4 ;由上式得:=f(3)小车转弯的曲率半径为=b/tan+a1 3. 小车行走ds过程中,小车整体转过的角度d, d=ds/;当小车转过角度为时,有dx=-dssin,得小车从A点到B点的轨迹

6、方程: dy=dscosxB=xA-(a1+a2)cosyB=yA+(a1+a2)sin4. 综上所述:定义无碳小车各部件参数:大轮半径R为91mm,转向轮半径r为25mm,连杆长L为183mm;齿轮啮合组的传动比i1为1/3,齿轮啮合组的传动比i2为1/4;转轴 转轴 转轴的半径r1 r2 r3均为5mm摇杆长为40mm;曲柄长为120mm;拴绳轴长为60mm总述在结合了机械原理和物理学的知识后,设计出的小车能走出S型的轨迹。通过对无碳小车结构特点的分析,我们进行了对齿轮参数和最大运动距离等等的计算。小车理论上可以按照正常的曲线行走,但实际的结果必须从实践中得之,这也是理论设计的弊端。通过这次学习,我们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次设计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这是下次需要注意的。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