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狄青的际遇看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3003091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狄青的际遇看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狄青的际遇看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狄青的际遇看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从狄青的际遇看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从狄青的际遇看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狄青的际遇看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狄青的际遇看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狄青的际遇看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摘要:有宋一代,将才凋零,这是统治者长期执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必然结果。重文轻武之风在仁宗朝达到顶峰,武将、军功遭到社会的普遍轻视。较之当时大多武将的怯懦无能,狄青作为北宋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一代名将,在仁宗朝抵御西夏和平定广南侬智高叛乱的战争中果敢顽强,功勋卓著。本文试图详论其备为人之忠义、为将之才,却屡遭压制打击,最终“发疽”而亡的遭遇并分析其原因,以及北宋统治者在处理文武关系上的矫枉过正、过度压抑武将的后果。关键词:狄青;重文轻武;政策较之于中国历史上长期具有的外向、扩张以及强悍的国家特征而论,北宋一朝则显得“声容胜而武备衰”,国防上更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与

2、宋初统治者们接力奉行的重文轻武以及以文驭武的基本国策有着极大的关联。这种极端化政策的长期执行不仅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尚和价值观的盛行,以文官士大夫阶层作为政治中坚,加之以守内虚外、避战求和为主的国防战略,更是使得武将的地位一落再落,长期倍受压制和歧视。宋人张演曾深刻指出:“宋朝之待武臣也,厚其禄而薄其礼”1(后集卷21官门,第589页)。近年来,有关宋代文武关系问题的研究论著颇丰:陈峰先生撰有宋史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O月)、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北宋武将群体素质的整体考察2(P116-121页)等, 指出“武将群体素质明显下降”,像狄青那样深通兵略

3、、果敢顽强兼有将帅之才的将领更是屈指可数;邓小南女士的谈宋初之“欲武臣读书”与“用读书人(史学月刊2005年07期 )、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为例的点滴思考(浙江学刊,2003年 03期);罗文北宋文臣统兵的真相(漆侠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等。这些为深入剖析北宋文武关系奠定了基础。本文试图在前人论述基础上以仁宗朝名将狄青一生跌宕为个案,探讨其为人之忠义、为将,由春风得意、青云直上到最后却“发疽”郁瘁而亡的原因,从而指出北宋统治者在处理文武关系上的矫枉过正、过度压抑武将的后果。一 淡泊名利、为人忠义的个人品质狄青(公元10081057年),表字汉臣,

4、出身农家,体魄健壮,武艺超群。仁宗天圣九年(1032年)应募入伍,在禁军中先后升任三班差使、骑尉散直。宝元年间,青临危受命,以延州指使,随庞籍往征西夏,颇为骁勇。以战功见重于当时的名臣范仲淹、韩琦等。庆历四年,宋夏和议,朝廷鉴于其功勋,屡迁。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广南侬智高反,攻城掠地,连下十四州,史载“横、贵、浔、龚、藤、梧、康、封、端诸州无城栅,皆望风奔溃”3(卷13,第 257-258页),两广几为其所有。皇佑三年六月,狄青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迁枢密副使4(第202页),跻身执政大臣之列。入枢不久,狄青上表请战,克智高于归仁铺。狄青起于行伍,十余年而贵,颇得仁宗器重。在宋夏战争中,

5、仁宗闻知狄青之名,即欲亲见之,后因战事紧张,只得命“图形以进 ”,由是“天下始耸然畏慕之”。在南平侬智高前,仁宗更是最终决定排除众议授予狄青指挥全权,这对朝廷军队的令行禁止及取得最后的胜利都是极为重要的,同时,这也是北宋“将从中御”、“以文驭武”驭将方针的一次破格。狄青由军班行伍出身而终位枢密,可谓是北宋第一人,仁宗皇帝嘉其忠勇,称“朕之关、张。”其识其量可谓“过人远矣。”5(卷290,狄青传,第9718-9721页)1为人审慎,有远见 青为人缜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每战必与士兵同甘苦,“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纵使敌军突袭,“无一士敢后先”。5(卷290,狄青传

6、)打了胜仗,也并不以功自居,而是喜欢推功于部将。在平侬之战时,和其部下孙沔共同破敌,谋略皆出自狄青,但最后把功劳都推给孙沔。在狄青赴广南时,交趾国(今越南)表示愿意出兵助宋平叛,作为副手的余靖认为可信,狄青认为不妥,上书仁宗力拒交趾助兵,“假兵于外以除内寇,非我利也”,“蛮夷贪而忘义,因而启乱,何以御之?”3(卷13,第260页)朝廷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事实也证明狄青是正确的,交趾出兵只是试探宋军虚实,以浑水摸鱼。平叛后,“时人服其远略”。5(卷290,狄青传)可见他有着政治家的远见卓识。2贵不忘本,淡泊名利狄青显达之后,尚留有面涅,很多人因此耻笑他,称他“赤枢”。江邻几杂志中有载,狄青由延州

7、知州就任枢密副使时,迎接的人就骂说:“迎一赤老,屡日不来”。仁宗皇帝对狄青很是青眼有加,曾敕其敷药除字,狄青却谢绝,说“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不敢奉诏”,5(卷290,狄青传)可见狄青虽位居高官却仍能保持武将本色,实为难能。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载有一事,时人曾拿唐代名相狄仁杰的画像和十几通告身相送,劝他认狄公为祖,以抬高身价,狄青却说“一时遭际,安敢自比梁公?”,而绝无非分之想。6(卷9,人事一,第64页)侬智高叛乱时狄青已为枢密副使,他并不居功自满,而是自请出战,进言说自己“起行伍,非战伐无以报国”。5(卷290,狄青传)终以宣徽南院、经制制广南盗贼事,

8、出伐智高,及凯旋,擢为枢密使。3为人勤奋,慷慨节义狄青以武勇从军,戎兵西北,屡立战功。时尹洙为经略判官,与青谈兵略,很欣赏狄青,把他引荐给经略使范仲淹、韩琦,称他良将之才。韩、范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范仲淹得知狄青行伍出身没有读过书,感到诧异,授之以左氏春秋,告诫狄青“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 7(卷8,第83页)。宋人王辟之这样评价士兵起家的狄青:“博览书史,通穷古今,天下称其贤”8(卷2,名臣五十事)。欧阳修也曾上书“我辈之内出得此人,即以为荣,遂相悦慕。”在尹洙遭贬亡故之后,狄青“悉力筹其家事”,“惟恐未及”,盖念报其知遇之恩。5(卷290,狄青传

9、)4忠而常怀忧惧之心狄青颇得将士爱戴,“每出入,小民辄聚观,相与推诵其拳勇,至雍马足不得行” 5(卷319,刘敞传),极有威信。狄青功业既高,招致流言四起。东斋纪事载有人因其不肯奉诏去面涅而作歌:汉似胡儿胡似汉,改头换面总一般,只在汾川河子畔。阴指其有改朝换代的野心。一次狄青在大相国寺殿上避火时,穿着浅黄色的袄子,在殿上指挥士卒,京中便盛传黄衣登殿。9(第39-40页)另有狄枢密家“夜有光怪烛天”、10(卷10)“青家狗生角”5(卷290,狄青传),这些谣言皆指狄青家有祥异,无论狄青是否有做皇帝的企图,他都是有做皇帝的可能的,狄青因此而终日忧惧,在枢密四年,并无作为。嘉佑元年,历来畏惧议论的宋

10、仁宗虽明知狄青是忠臣,但经不住大臣们“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的告诫,仍将其罢出陈州。狄青“无功而受两镇节麾,无罪而出典外藩”带着“朝廷疑耳” 11(附录)的莫须有的叛臣之嫌,在陈州每听朝廷使臣到来,惊疑终日,不逾半年便“发疽”而亡。二 智勇双备、熟谙兵法的军事才能孙子兵法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智即智勇才能,信即赏罚有信,仁即爱抚士卒,勇即勇敢果断。在良将贫乏的北宋,智勇双备,熟谙兵法的狄青正具备此为将五德。1勇武过人,身先士卒狄青“风骨奇伟,善骑射,里闾侠少多从之”12(卷八之二,第149 -155 页 ,引狄武襄公神道碑)。入伍后,军纪严明,不稍懈怠。宋人轶事汇编载狄青还是侍从时,

11、深夜别的士卒都困乏歇息去了“唯独青不懈,呼之即至。”在对西夏战争中“行常为先锋”,身先士卒,“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战于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5(卷290,狄青传)2不贪功冒进,以大局为重狄青不仅能在敌我悬殊的情况下出奇制胜,也常识破敌方诡计。狄青在打败夏军后,乘胜追奔数里,发现“虏忽壅遏山踊”,狄青知其有诈,士兵再追势必遇上险境,于是急令退兵,使得宋军免于陷入包围。6(卷13,第87-88 页)归仁铺之战后,有人发现尸体中有一身穿金龙衣之人,认为是侬智高,被狄青否决,说:“安知非诈耶?宁失智高,不敢

12、诬朝廷以贪功也。”5(卷290,狄青传)3谙熟兵法用兵之道,在乎明赏罚。兵法有云“赏罚不行,譬如娇子之不可用”,又说“善为将者,威震敌国,令行三军。尽忠益财者,虽仇必赏;犯法败事者,虽亲必罚”,“天下兵百万,苟无诛杀决行之令,必开骄慢暴乱之源”。5(卷296,梁颢传;卷320,蔡襄传)军令不行则难以言军,就更不用说要打胜仗,立功勋了。狄青谙熟兵法反映于他信赏必罚,雷厉风行。“其行师,必正部伍营阵”,“常以少击众而所向无不摩”13(卷35,狄武襄公青神道碑),这些突出的表现于他平定侬智高之战。皇佑五年(1053)年狄青奉命讨伐。以余靖、孙沔为辅。在狄青到来之前蒋偕、张忠等皆惨败,广西钤辖陈曙等以

13、步兵八千讨智高,也溃于昆仑关,殿直袁用等逃遁。狄青到达后得知此事,大怒:“令之不齐,兵所以败。”遂召集诸将,将在昆仑关一役中临阵脱逃的袁用等人,推出斩首,以严肃军纪。这一招威慑力极大,余靖、孙沔“相顾愕然”。3(卷13,第261页)余靖在守宾州时收到侬智高大军将至的消息,决定弃宾州而走保邕州,后来邕州也失守。狄青这次杀逃兵就使得余靖十分惊恐,不敢不小心配合他以求将功折罪。狄青就这样达到了整顿士气的目的。后来他指挥骑兵以突袭方式大败侬智高,其部下孙节血战殉职,死国事。这与狄青善行兵法、赏罚分明不可分割。4依据实际奖惩功过狄青用兵并不生搬硬套,而是非常讲求实际,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对违令行事的将

14、领部下并不是一概而论。贾逵随狄青征侬,战于归仁铺。战前,狄青有发下军令“不待令而举者斩”,即不准轻举妄动。当时孙节战死,贾逵为右先锋将,他深知先据高者胜,而时机紧迫来不及向狄青请示就决定引军登山,待侬军至,贾逵带领部众猛冲而下,将智高军一断为二使之首尾不能相顾,这一战最终大获全胜。战后贾逵以违反军令向狄青请罪,狄青不仅不惩治反而对他嘉奖备至,表彰他的当机立断。诚如陈峰先生在谈及北宋武将群体素质问题时,提到这样一批庸将:张耆既无战功又无谋略,只会坐享厚禄;杨崇勋以攻讦寇准得到当政者赏识并无其他才能,又十分贪婪;夏守赟懵于用兵“不为士卒所服”。郭承祐更是人所共知的小人。2相比之,狄青的过人器识毋庸

15、置疑,可谓是凤毛麟角,鹤立鸡群。时人云“侬智高破之,因狄青之智勇”。宋神宗在熙宁元年考次近世将帅时以“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深沉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终始,慨然思之,命取青画像于禁中”,御制祭文,遣使“牢祀其家”。5(卷344,马默传;卷290,狄青传)然而那些无能之将只要忠于皇帝或不被皇帝视为威胁,或位高官,或安然无恙继续领兵,或仅被贬降任用。狄青却倍受迫害压制,陷入孤立可悲的境地,最终忧愤而亡。这似乎形成巨大反差。王夫之在宋论中说狄青之所以“颠倒于庭臣之笔舌”,是出于皇帝“忌大臣之持权”。14(卷4,仁宗,第141页)事实真是如此吗?其实狄青的悲剧是整个宋代有为之将境况的一个缩影,是北宋统治者

16、重文轻武国策下对武将过度猜疑压制的必然结果。三 “重文轻武”下武人的普遍境遇北宋是“重文轻武”之风盛行的时代。到了仁宗朝,北宋的文人政治文化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而不同”的庆历士风得以涵养和张扬。南宋李璧也认为“仁宗尤以涵养士类为急”。但与此同时,继续秉持“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对武将的压制与打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文臣几乎完全控制了军队,武臣沦为副贰,社会地位也跌至历史冰点。功勋卓著的狄青也难逃此厄,在政界成为文官集团排挤打击的对象,既缺乏应有的地位,也无施展抱负的空间。“武臣掌机密而为军士所喜,自于事体不便。”欧阳修如是说。15(卷46,上仁宗乞罢狄青枢密之任)1厚其禄,薄其礼武臣俸禄之厚,是北宋俸禄制度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