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与分配制度缺陷.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3002994 上传时间:2023-11-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与分配制度缺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析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与分配制度缺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析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与分配制度缺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析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与分配制度缺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析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与分配制度缺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与分配制度缺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与分配制度缺陷.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与分配制度缺陷张清太河南 新乡学院 商学院 邮编 453003摘 要:在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上,揭示现状的多,研究、探讨原因以及解决方法途径的相对较少。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在于分配制度存在缺陷,主要是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偏低而且缺乏保障、知识型劳动者的收入没有充分体现按劳分配。这两个缺陷,导致我国应该占人口多数的中产收入阶层的人群偏小,与高收入阶层的财富迅速增长相比,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存在继续扩大的风险。克服这些分配制度存在的缺陷,就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途径,也是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关键词:居民收入;分配制度;缺陷(作者简介:张清太,男,(1963),河南长葛人,经济

2、学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和提高。中国统计年鉴2009显示,到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780.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4760.6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7.2倍和6.9倍。与此同时,由于体制和市场经济缺陷而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也开始显现。其中,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财富过分向少数人集中,并且集中程度不断上升,成为社会影响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他甚至已经威胁到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解决居民收入

3、差距扩大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研究居民收入差距,国际上普遍应用的、也是影响最大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茨(M.Lorenz)在研究居民收入分配程度时,发明的洛伦茨曲线这种方法是用图形来形象的反映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状况。洛伦茨曲线的弯曲程度越小,说明居民收入差距越小,当洛伦茨曲线成为一条直线时,说明居民收入绝对平均;洛伦茨曲线的弯曲程度越大,说明居民收入差距越大,当弯曲程度大到一定程度,就说明社会出现了贫富悬殊。另一种方法是计算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 Gini)在洛伦茨曲线的基础上,于1912年提出的用来测定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

4、分析性指标。由于基尼系数能够用数字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做出具体、准确的描述,便于分析比较,所以,它成为反映收入差距最常用的的指标。基尼系数的大小与收入差距的大小成正比按照国际通用标准, 基尼系数在0.2以下,说明收入分配绝对单平均,在0.20.3之间,说明收入分配较为合理,在0.30.4之间,说明收入差距扩大, 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有关研究表明,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从1978年的0.16,逐渐上升到目前的0.4以上。更为形象的是,据测算,在我国的居民储蓄存款中, 80%属于20%的高收入者,另外的20%才属于80%的存款者;中国目前最富裕的20%家庭的收入占

5、有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50.24%;而最贫穷的20%家庭的收入仅占有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4.27%按照这些测算结果,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但呈扩大趋势,而且已经导致贫富悬殊,到了不能容忍的程度当然,这些测算结果可能没有准确反映我国的国情,但是,从社会影响来看,这些测算结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如果只把上述数据看做理论研究的结果,那么,官方统计数据则应该能够说明问题。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2000年初对全国15万户城镇居民进行的抽样调查,按户人均收入计算,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的户人均收入比为81。按照中国统计年鉴2009计算,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差

6、距,1978年为2.571,到2008年扩大为为3.311。城乡之间的这种收入差距,在地区行业及部门之间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甚至比这种差距更大。居民收入差距不仅在同期的静态比较中存在,在动态的比较中同样存在。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北京广东江苏19881995年期间人均收入实际增长率分别是81.9%78.9%和64.7%,而同期甘肃仅为0.6%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上,揭示现状的多,研究、探讨原因以及解决方法途径的相对较少。这无助于解决问题。因此,本文将通过对分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二、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的二元制1、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的二元制我

7、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分配制度存在缺陷,主要是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偏低而且缺乏保障、知识型劳动者的收入没有充分体现按劳分配。这两个缺陷,导致我国应该占人口多数的中产收入阶层的人群偏小,与高收入阶层的财富迅速增长相比,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存在继续扩大的风险。克服这些分配制度存在的缺陷,就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途径,也是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从历史来看,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基本上是单一的按劳分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4年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开始发生变化,开始尝试多种分配方式。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

8、代表大会的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因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这个报告从政治上承认了按要素分配的合法性。也确立了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的二元制。这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是相适应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按要素分配的成分在个人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与按劳分配一起成为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两种主要方式。

9、因此,概括地讲,我国现行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二元制。从收入分配方式来看,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领域。或者说,在不同的领域,适用的主要的分配方式也不同。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主要适用于按劳分配;私有性质的单位则主要适用按要素分配方式。这种划分具有很大的相对性。如在国有企业,也有按要素分配的部分;而在私有性质领域,个人收入分配也有按劳分配的成分。按要素分配是由市场经济决定的,即要素的所有者能否取得收入以及取得收入的多少,取决于要素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这种收入能否实现,则最终取决于这些要素的贡献能否在市场上实现,即生产的产品和劳务能否销售并获得经济利益。因此,按要

10、素分配是由市场决定的分配方式。2、按劳分配的基本形式按劳分配既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也是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形式。实施按劳分配的领域,按照收入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工薪领域和非工薪领域。非工薪领域最典型的是农村居民的农业生产劳动。与其他部门相比,农村居民的农业生产劳动有三个特点,一是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每个农民家庭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其家庭内部不存在收入分配问题。每个家庭从事农村生产经营的收入,在扣除了必要的税、费、和提留后,剩余的收入全部归农民家庭所有。这些收入既有货币形态,又有实物形态。一般主要是实物形态。二是农业生产是自然和经济的双

11、重生产,其收入在很大程度上由生产、收获的自然因素决定。三是2006年取消农业税以后,农村居民的农业生产劳动所得基本上全部归农民家庭所有,基本上不存在收入意义上的分配问题。因此,本文对农村的农业生产领域的按劳分配问题不作讨论。从理论来讲,按劳分配既按劳动者的劳动量的多少进行个人收入分配。衡量劳动量多少的计量方法是按劳动时间的多少计量的。由于我国劳动生产率比较底,所以一般按一个月为一个核算周期。由于具体劳动内容的复杂多样性,在劳动量的核算上必须建立统一的标准,所以一般都用计量劳动的抽象单位即劳动时间来核算劳动量的多少。这样,按月份为周期的劳动量核算就成了按月发放工资的标准。同时为了增加可操作性,一

12、般都可事先定出标准,规定不同的工资差别。这就是月薪制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其工资发放都是按照规定的标准来进行个人收入分配。其中,行政事业单位是按照各级政府统一规定的工资标准发放工资,企业则是在国家政策、法律规定的基础上,自行制定各自的工资发放标准。这种按照标准发放工资的按劳分配方式,简化了劳动量的核算,增加了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的可操作性。为了叙述问题方便我们把这种按月发放工资的分配方式叫做标准化工资制。现行的标准化工资制在体现按劳分配方式原则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名义上公平而实际上不公平,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反映劳动量的大小,由此导致个人收入与其劳动付出不相符。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标准化

13、工资制度存在问题。在制定工资标准时,一般都是按照劳动者的职务、岗位、责任范围等因素,来划分工资级别,对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内容很少考虑。表面上体现了公平合理,实际上忽视了劳动的特点和内容的差异。在标准化工资制的实施领域,不同人的劳动内容、方式方法、特点等很多方面都有差别,即使享受同一工资级别的劳动者,由于其岗位不同,具体的劳动方式、方法、内容也不同。由此导致其实际劳动量也会相差很大。而现行的基本按劳分配形式,即标准化工资制没有体现这种差异,从而导致了按劳分配制度的缺陷。三、按劳分配中的劳动和劳动力类型划分按劳分配的前提是对实际劳动消耗量的准确计量,关键是对实际劳动消耗量的承认,也就是真正按实际劳

14、动消耗量进行个人收入分配。而劳动消耗量的大小、多少,直接取决于现实条件下的劳动方式、方法、内容和劳动特点。劳动方式、方法、内容和特点会形成劳动和劳动力的不同类型,反之,不同类型的劳动和劳动力反映了不同的劳动方式、方法、内容和特点,也反映了不同的劳动消耗量。因此,要想准确计量实际劳动消耗量,有必要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按照现行的基本按劳分配形式的要求,对按劳分配中的劳动和劳动力进行类型划分。1、体力型劳动力和知识型劳动力从一般意义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消耗的内容来看,无论具体的劳动内容是什么,所有劳动过程都既有体力劳动消耗,也有脑力劳动消耗。所有劳动者的劳动都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个部分的

15、消耗,具体到每一个劳动过程中的每一个劳动力,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消耗量会有差别,这种差别直接表现为劳动分工的不同。如果从劳动力个人角度来看,按照主要从事的劳动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则可以把实际使用的劳动力划分为体力型和知识型劳动力两种类型。体力型劳动力的劳动过程主要是体力消耗,这种劳动具有非知识性、可间断性、短期可恢复性等特点。知识性劳动力的劳动过程主要是脑力和以脑力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消耗。这里需要说明,本文之所以用“知识型劳动力”而没有用传统的“脑力型劳动力”来命名,原因在于,“脑力型劳动力”一词在反映劳动消耗脑力这个特点的同时,没有突出显示这类劳动的全部消耗。脑力和以脑力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消耗,

16、一般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不断获取这些专业知识也是劳动消耗的一部分,所以本文用“知识型劳动力”来命名劳动力类型。知识型劳动力俗称知识分子。但是严格的讲,知识型劳动力与知识分子是两个不同概念。知识分子是从个人素质的角度对具备知识素质的人才的统称。知识型劳动力则是从实际劳动使用的角度,对从事知识性劳动,或者说从事脑力劳动和以脑力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力的统称。二者的区别在于知识分子不一定从事知识性劳动,而从事知识性劳动的不一定是知识性分子,从现实来看,这两种现象都存在,只不过相对来讲,第一种现象相对较多,第二种现象则较少。这主要是由于知识性劳动需要具备以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劳动能力素质,非知识分子一般不具备这种素质,只有极少数的创造性人才具备这种能力。当然,也有一些知识分子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从事知识型劳动,转而去从事体力型劳动。2、创造性劳动与非创造性劳动在知识型劳动中,按照其具体劳动内容的不同,又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