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暮江吟》教案(通用10篇).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2996990 上传时间:2023-12-19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29.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上册《暮江吟》教案(通用10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暮江吟》教案(通用10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暮江吟》教案(通用10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暮江吟》教案(通用10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暮江吟》教案(通用10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上册《暮江吟》教案(通用10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册《暮江吟》教案(通用10篇).doc(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六年级语文上册暮江吟教案(通用10篇)六年级语文上册暮江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风光并能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学习,能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2、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引导学生体会看到秀丽风光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积存写景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课题 1、看图背诗,激发兴趣。 课前,我们先来玩个嬉戏看图猜诗。大屏幕上会消失几幅图,请你们认真观看、想象回忆,看看它们分别是哪些古诗里所描写的

2、风光。 课件分别出示古诗舟过安仁、咏柳、忆江南的插图。指名学生看图背诗。 2、找共同点,引出诗题。 (出示暮江吟的插图)这是今日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中描写的风光。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暮江吟。(板书课题,齐读。) 3、生探古诗题意。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诗。诗歌作于公元822年。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腐败的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非常的轻松开心。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那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风光呢?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 看诗题,指名答复。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在黄昏时分来到江边,看到漂亮的风光就沉

3、醉其中、诗兴大发,就脱口吟诵出这首古诗。 4、诗人在江边吟什么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配乐范读。 二、初读感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3、词义理解:翻开书,看看从书上的解释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夕阳。 瑟瑟本是绿宝石的名称,诗中指碧绿的颜色。用来形容没有受到残阳照耀的江水所呈现的颜色。 (指导看图)而受到残阳照耀的江水是什么颜色?(红色)所以江水一半是(生)绿色,一半是(生)红色。 可怜得意,令人疼惜。今义:令人怜悯。用“得意”代替“可怜”,即“得意九月初三夜”

4、,用现代的话怎么讲? 想一个感慨句得意的九月初三夜啊!九月初三夜真得意啊! 九月初三指农历九月初三,这时已进入深秋季节。(九月初三这深秋的夜晚为什么这么得意?大家看到最终一句诗) 真珠珍宝。古时写“真珠”,就是珍宝的意思,但我们现在要写成“珍宝”。 4、诗意理解: 这些诗句连起来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 诗人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能加上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说吗?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自己对诗文的理解。 三、研读悟诗情 1、下面我们来观赏观赏这首古诗,和大诗人白居易一起感受江南独特的美景! 再读古诗,你最观赏哪几句?在这句子中,你观赏到了什么? 2、汇报沟通:第一、二句 生汇报。 A、“残阳” “铺”

5、联系下文的“半江红”理解。 出示句子比拟: 一道残阳照水中 (用“照”太俗) 一道残阳射水中 (用“射”不符合残阳的特点) 一道残阳铺水中 (用“铺”形象地表达了霞光几乎贴着湖面铺撒过来地样子。在这里是“斜照”的意思。) 看图体会江水的安静,夕阳的漂亮。 B、“江水” “瑟瑟”“红”这是怎样的绿,怎样的红啊,能用上“仿佛”或者“似乎”说一说吗? 你们说的真美。这么美的景象,谁来读一读?(指多名学生读,师相机指导读后,男生齐读。) 第三、四句 生汇报。 A、“露珠”“真珠”。(比方的手法) B、“月亮”“弓”。(看图。用形容词描述:晶莹剔透的珍宝,精巧小巧的弓。) 这么美的景象,谁来读一读? (

6、指多名学生读,师相机指导读后,女生齐读。) 四、吟诵入诗境 1、你们读得真美!教师的眼前仿佛也消失了九月初三那一天的美景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音乐响起)让我们一起在这优美的音乐声中去想象那一幅清丽的图画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淌。我悄悄地站在江边,只见一道夕阳的余晖铺撒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光色瞬息变化,江水一半是碧绿的,另一半则是通红的,整条江简直就像一大块漂亮的宝石!天色慢慢地暗了下来,只见那弯弯的月亮静静地挂在树梢上,像一张精巧小巧的弓。那江边的花草上已经爬满了圆滚滚的小露珠,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宝,它们莫非是从天上溜到人间来玩耍的星星吗? 2、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你有怎样的感受?把你的

7、感受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3、让我们也来当一回,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预备(背诵)全班沟通(配乐)。 五、延长展诗兴 我们的家乡很美,我们的江南很美,其实我们的祖国山河,我们的大自然处处都很美,有许多诗人也都赞美过我们大自然漂亮的风光,今日我们就来一个“赛诗会”,小组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平常积存的古诗多。 六、课外作业 刚刚同学们背诵了很多写景的古诗词,同学们回去后可以把自己喜爱的诗词画成一幅漂亮的图画,也可以编成一个小故事,看看这些诗词又蕴涵着怎样的心情和感悟呢? 六年级语文上册暮江吟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问与力量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

8、标:能运用上节课自学古诗的方法自学本课的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育学生对诗的感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关键】: 重点:敏捷运用自学古诗的方法。 难点:培育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力量。 关键:培育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擅长与别人沟通。 【教具预备】: 1、学生比拟熟识的古诗画面。 2、古琴曲。 【教学内容】: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沟通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古诗配画。 2、板书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暮江吟的课题。 3、解释课题,沟通对白居易的了解。 二、初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生字。 2、检查对三个生字瑟、残、吟的认读状况。第一遍带着拼音读,其次遍去掉拼音读

9、。 三、细读 1、学生小组内沟通课前预习状况,结合课文解释,理解诗义。 2、图诗结合,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意思。 3、班内沟通。 四、美读 1、配乐范读,启发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学生练习朗读。 3、配乐,指名感情朗读。 4、加表演动作,背诵古诗。 五、稳固 用抢答方式,理解诗中的加点字的意思。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3、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知君。 六、延长 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召开一个古诗朗读会,把自己会背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七、布置作业 向学生推举唐诗三百首 六年级语文上册暮江吟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感情

10、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和解释阅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诗歌时,教师可以采纳以读代讲的方法,通过诵读指导,让学生精确地感知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并把握诗歌的情感,让学生进一步丰富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第一首诗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请同学们把自己喜爱的古诗背诵给大家听一听。 2.揭题:首先我们来学习暮江吟这首诗歌,看看诗人给我们呈现了什么样的风光,带给我们怎样的情感。 3.思索: 题目中的“吟”是什么意思? (“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暮”又是指的什么时候呢? (“暮”指的是黄昏)

11、 题目的意思为:黄昏时分在江边所做的诗。 二、初读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倾听,留意诗的节奏与停顿。(按233的节奏读) 2.学生自主识字。 3.诗人为什么黄昏会站在江边吟诗?是什么样的风光吸引了他?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这首古诗。 三、熟读古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 1.“铺”字能不能换成“映”? (不能。“铺”字说明了“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耀过来的,就像铺在江面上很形象。) 2.“一道残阳”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 (夕阳) 3.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黄昏时候的景象,后两句写的是夜晚时候的景象。 4.观赏“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宝月似弓。” (1)请你试着描绘一下诗中夜晚的风光。 (2

12、)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理解“可怜”的意思得意 其次首诗 一、视频导入 1.播放庐山风光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并说一说,自己都看到了哪些风光,这些风光又有什么特点? 2.简介庐山,提醒课题。 3.板书课题。 二、自读古诗 1.学生自主阅读古诗,并借助拼音自学生字。 2.留意读准字音,读古诗时要读的有节奏。 三、理解古诗 1.沟通争论:说一说你最喜爱哪句诗? 学生自由沟通 2.想一想,从远近凹凸等不同的角度观看了庐山,所看到的风光都不一样,请你想一下从不同的角度都看到了庐山怎样的风光? 3.身处庐山之中,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由于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 4.你觉得生活中我们应当怎样对待人和事? (看问题要全面 避开主观片面。) 第三首诗 一、观赏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梅花的图片,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 二、融入诗中,体会诗意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2.梅和雪在争什么? 为什么比不出凹凸? 提醒: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3.引导学生着重理解第三、四句诗的意思,明白本诗所说明的道理取长补短。 六年级语文上册暮江吟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量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词“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比方的修辞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