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诠释(土登曲吉扎巴详解).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2993283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21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子行诠释(土登曲吉扎巴详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佛子行诠释(土登曲吉扎巴详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佛子行诠释(土登曲吉扎巴详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佛子行诠释(土登曲吉扎巴详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佛子行诠释(土登曲吉扎巴详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佛子行诠释(土登曲吉扎巴详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子行诠释(土登曲吉扎巴详解).doc(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佛子行诠释(佛弟子菩萨的实践及其详解)佛子陀美 作 土登曲吉扎巴详解 达瓦次仁 翻译目 录一. 礼赞与誓愿(一)礼赞(二)誓愿二. 详解(一)皈依佛门1.暇满人生的意义 2.舍弃故里 3.置身幽静 4.舍弃此生 5.抛弃恶友 6.投拜善师友 (1) 从思想上投拜老师 (2)从物质上投拜老师 7.皈依 (二)三士之道1.下士之道 2.中士之道 3.上士之道 (1) 发菩提心(2) 实践菩提二心一修行实践世俗谛菩提心1.修行等引自他相换 2.勇于接受后得的不幸和灾难 a.勇于接受四个不愿意(1) 接受求而不得之苦(2)勇于接受苦难(3)承受毁誉(4)承受贬损b.忍受两个难以忍受的遭遇(1) 忍受恩

2、将仇报的行为(2) 忍受欺凌c.贫富都能忍受 (1) 忍受贫困(2) 能够承受富贵d.爱和恨都能承受 (1) 能够承受恨(2) 能够承受爱二修行实践胜义谛菩提心 1.平等住离戏思想 2.修行克服对后得的爱恨之物的爱憎思想(1) 修行克服对爱物的爱恋思想(2) 修行克服对可恨之人和事的憎恶思想3.学习发菩提心的教导 A 学习并实践六波罗蜜多 (六度) (1) 学习并实践彻底的布施 (2) 学习并实践彻底的守戒 (3) 学习并实践彻底的能忍 (4) 学习并实践彻底的精进 (5) 学习并实践彻底的禅定 (6) 学习并实践彻底的上智 B 学习四法 (1) 自行鉴别并克服自迷 (2) 放弃指摘菩提心者的

3、过错 (3) 克服对施主家的依恋之心 (4) 决不说恶语粗言 C 学习克服烦恼 D 学习清醒而自觉地为他人谋利 E 善果利于圆满成佛 三. 结束语 (一) 写作的目的 (二) 正确的行为准则 (三) 自谦地请求他人见谅 (四) 撰写本论所获得的善果用于成就菩提心 (五) 四完美的署名 跋语 佛子行原文 佛子陀美生平简介 土登曲吉扎巴生平简介 一、礼赞与誓愿(一)礼赞 “南无罗嘎夏热亚!”一语为梵文,意思是向自在梵天(应为“观自在”)叩头。“明知诸法无来去,只缘一心为众生,上师观音勤不懈,我当时时三门拜。”这段话的意思是:上师和观世音菩萨是无所不知的遍知一切者,他们本来知道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无所谓

4、来与去,无所谓产生与消亡,并不存在永恒与断灭,等等。然而,出于大慈大悲的悲悯之心,一心一意,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众生的利益。他们是指引人们走上大乘之路的导师,观世音菩萨则是集一切佛陀的慈悲之心于一 身的慈悲化身,是众生的怙主。我们要时时刻刻以身、语、意向上师和观音菩萨叩头致礼。(二)誓愿“众生利乐源自佛,事佛方能成佛陀,能否成佛在行动,故而讲说佛子行。”这段话的意思是:众佛是众生眼前的利益与终极安乐的源泉。而众佛都是通过彻底实践大乘之道来成佛的。也就是说,首先要发大慈大悲的根 本之心,然后要实践施舍等方法并弄懂诸法无自性的上智等六波罗蜜多所包含的二资粮。我决心为那些想成佛而修习大乘佛法的人们讲授佛

5、子们如何实践大乘佛法菩提心的问题。毗卢遮那现证中指出:“密乘本尊的上智是从慈悲之心得到的,是从菩提之心得到的。菩提之心是至上(彻底)的方法。”龙树所作的致国王书中指出:“要想成为菩提心者就要树立稳如大山一般的菩提之心,要树立对普天下所有众生一视同仁的慈悲之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上智。”佛子陀美之所以敢于讲述佛子菩萨的行为准则是因为他拜了许多善师友学习并通晓了浩如烟海的大乘经典,受到了本尊的垂视,完全具备了撰写本论的条件。特别是他本人完全实践了佛子菩萨的行为准则,因而的确有资格讲述本论。二、详解(一)皈依佛门1.暇满人生的意义为什么难得暇满人生一定要过得有意义呢?本论指出:“获得暇满大船时,只为

6、渡济轮回海,日夜闻思修佛法,此即佛子菩萨行。”这段话的意思是:当你获得暇瞒的人生时,不应把宝贵的人生耗费在无谓的事情或小事情上,而应当用在使自己和其他一切众生从轮回的大海中解脱出来之上,并为此日夜不停地、一心一意地在善师友跟前听讲大乘教导,并且从四个方面分析思考其理论,不折不扣地修习、实践它,这就是佛子们使暇满人生过得有意义的作法。 没有转生在八无暇的叫做八有暇,学佛所需要的自我条件叫五自圆满,客观条件叫五他圆满,合起来叫做十圆满。要获得具备八有暇和十圆满的人生 即暇满人生 是非常不容易的。只有获得了暇满人生,才有求得解脱或修行成遍知一切 即佛 的可能。华严经指出:“要想获得永恒不变的东西是极

7、端困难的,要想获得完全闲暇的机会也是极不容易的。”入菩萨行论指出:“暇满人生极难得,得即当去作士夫。借助人生这艘船,渡过苦海与苦河。”劝戒亲友书指出:“获得人生极不易,但愿正法成正果。”在这里“暇满”一词本身就说明闲暇圆满的含义;“大船”和“渡济轮回的大海”一语指明了暇满人生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即不论是去争取士夫的地位,还是争取天神的安乐,还是去实现获得至上的、遍知一切佛的地位都可以依靠这个暇满人生来实现。为什么说暇满的人生是极不容易获得的呢?关于这一点佛子陀美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1)从比喻的角度,(2)从数量上,以及(3)从因缘条件的角度;“日日夜夜不懈怠,一心一意闻思修。”一语指出:为了

8、暇满人生的心经,应当努力修佛。如果此生不去修佛,来生很难再次获得这样的人生。入行论中又指出:“假如今生不把暇满人生用于做有意义之事,来生怎么可能再次获得这样闲暇圆满的人生呢?”“正如这样的船是极不易获得的,因此”尊者阿底峡指出:“闲暇圆满此人生,极难获得今已得,来生殊难再次得,努力修佛求意义。”仲顿巴也指出:“暇满人生实难得,有缘遇佛更不易,劝君莫把暇满废。”并问坚俄瓦:“你是否真的意识到今生获得了暇满人生呢?”坚俄瓦说:“一想到暇满人生如此难得就觉得再也没有功夫睡觉,再电没有功夫闲逛。”说完便发了誓言:一定要抓紧时间修佛。普琼瓦也指出:“如果获得了暇满人生而不去行善,虚度了一生,就像得到了一

9、件非常珍贵的宝物不加使用而被扔掉一样。如果把暇满人生用于做坏事,就像吞食掺有毒药的食物一样。”格西波多瓦指出:“这暇满的人生不仅难以获得,且很容易失去。因此不应白白地虚度它,而应当使其充满意义。”卡热巴也说:“暇满可贵此人生,殊难获得今已得,得到不应虚度之,致力求取功与德。”“借助暇满人生之船”夏沃瓦说:“既然,我们此生获得了暇满的人生,并且有缘遇到了善师友,结缘与大乘佛法,就应当为来生求解脱和成遍知一切的佛而打下基础。”法王佛子陀美也指出:“当你获得难得的暇满人生时,应该去从事有意义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劝有识之士不要荒废人生,应当严格地闻、思、修、行,认真地修佛,以此来使暇满人生具有意义

10、。”他不仅这样教导人们,而且亲身去实践了这一教导。2.舍弃故里关于舍弃烦恼产生之源的故里,佛子行中指出:“故里使你深爱亲,与敌仇恨似火烧,不谙扬弃昏且痴,舍弃故里佛子行。”入佛学法时,倘若待在家乡,就会出于对父母双亲的感情、对亲朋好友的情感,使你沉溺于世俗的琐事,贪欲如泉涌;同时,出于对仇人的愤恨,内心产生毁掉一切善根的仇恨烈火。其结果是使你失去扬善弃恶的辨别力,陷入痴愚的黑暗之中。舍弃如此有诸多害处的家乡是佛于们根除贪恋和憎恶之心的具体作法。增上意乐书指出:“若见奢华与诤斗,应该远避百由旬;凡是充满烦恼地,自当一刻不住留。”家乡故里是使你产生贪欲、嗔恚之心,陷入奢华与争斗的根源。只要你待在老

11、家,心就会被烦恼所左右而不能成佛。因此,一定要背弃家乡。出家为僧的目的就是避开使你爱恋的亲友和使你憎恨的仇人,一门心思地追随佛陀。增上意乐书中继续指出:“奢华皆凭财与产,无田无产无所卖,即无妻妾亦无子,家室亲朋皆无有,无奴婢来无权势,出家自然争斗息。”关于舍弃亲友,入行论指出:“诸法皆为无常物,”佛本生也指出:“事佛必然荒稼穑,依恋家室怎事佛?”这些都是有关家庭的害处和出家的功德方面的教导。所谓出家为僧就是要无家、无亲、无财,像野生的飞禽和动物一样一无所有。月炬中指出:“无所常归己,无所归己常,如同野生鹿,酷似空中风。”即便是离家出走到了其他城镇村庄以后,如果仍不能摆脱贪欲和嗔恚,这就有违于佛

12、法。阿底峡指出:“故里堕魔狱,俗事解缘索,远避亲与仇,逃遁恩怨地。”“要远离那搅乱人心的家乡,时时呆在那倍增善果的地方。”仲顿巴也指出:“要彻底地抛弃使你深陷轮回的家乡”“要待在那使你不产生恩怨的地方。”格西波多瓦指出:“要背弃家乡、远离亲人。”“如日月行空永不待在一个地方。”他又指出:“舍弃家乡、断绝亲友的来往和抛弃一切无常之物,这三者历来是热振派的传统。可惜后人却难以实行。”卡热巴说:“要舍弃三样东西,即要舍弃家乡故里、舍弃家庭、舍弃俗务。”佛子陀美也指出:“要舍弃那罪恶之源的家乡,要待在那若果倍增的地方。”他还引用入行论详细论述了要想实践大乘之道就必须抛弃使你产生恩怨之地的家乡故里。不仅

13、如此他还亲身实践了这些内容。3.置身幽静人迹罕至的幽静之地是功德之源。修佛应当置身于幽静之地。本论指出:“背弃故里烦恼少,因无逸懒善业兴,智力清晰信佛法,置身幽静佛子行。”这段话的意思是舍弃故乡等与事佛不利的地方,置身于幽静的地方,就能使恩怨等烦恼逐渐得以消失,戒律更加完善。由于幽静之地没有亲友等,也就用不着为自己和他人经商事农,完全可以一门心思地入定于瑜伽,使身、语、意三门的善业自然得到增长。由于能够静下心来思虑,就能做到思维清晰,就能用智慧思考佛法的道理,从而对佛法产生虔诚的信念。这样自然能使戒、定、慧的实践得到增长。这一切都是置身幽静之地的功德。因此佛子菩萨们无一不置身幽静之地修佛。庄严

14、经沦中说:“有识者应当选择好修习之地,要选择便于化缘的地方,要选择上乘的地方,要选择有好的教友的地方,要选择能一门心思地修习的地方。”这就是说,要想学佛就要选择容易得到化缘、没有盗贼的好去处;要选择水土干净不会使你生病的上好之地;要选择志向一致的好教友;要选择清静而没有干扰的、便于入定于瑜伽的地方。劝戒亲友书中说:“要置身于适宜的环境。”入行论也指出:“自当厌离俗世间,欢喜置身幽静地;争执烦恼皆乌有,身处寂静好修佛。”这就是说,学佛要对世俗的嘈杂、放逸采取厌烦的态度,从而远远地离开它们,置身于寂静的地方事佛。至于在寂静的地方如何学佛的问题,入行论中指出:“要深刻体会幽静之地的好处和优点,消除一

15、切杂念,一心一意地默修菩提之心。”也就是说要修习慈悲之心和自己与他人换位思考的菩提心。此外,佛祖在回答宝云和圣雄长者提出的问题时也指出,要置身于幽静的地方一门心思地事善。关于置身于幽静之地的好处,月炬中说:“身处幽僻之地的好处是能使你始终对诸行产生厌离之心,使你对世间的一切都不产生欲望。这样有漏 即烦恼 不会加重。”阿底峡说:“在成为贤德之士之前,世俗的纷乱对学佛极有害。因此,学佛就应该到偏僻的幽静之地。”“应该置身于偏僻的幽静之地,彻底放弃此生的俗事与欲望,一门心思地学佛,从而使你感到无悔于此生。”仲顿巴也说:“如今处在浊世时期,凡夫们首先应该到偏僻的幽静之地修习仁爱慈悲之心,而不是直接给众生以利益的时期。”格西波多瓦也说:“置身幽静之地是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