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299125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五首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诗五首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诗五首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诗五首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诗五首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五首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五首教学设计.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五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 导入先提问学生学过哪些诗歌,能否熟练背诵。古代诗歌知识简介。明确初中诗歌学习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代诗词要求是这样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学习古诗三步曲1、 解诗题,知背景;2、抓字眼,明诗意;3、想意境,悟诗情。明确了这些内容后,我们一起来学习诗五首二、 回顾旧学,引出新诗我们一起来回忆静夜思。此诗描绘了远方游子、深夜在窗前望着明月独自思念故乡的情景,银白色的月光照在窗前,让游子误以为是寒冷的冰霜。此时此刻,假如你已经离开了家,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好久都没有回去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呢

2、?那你想不想见一见从前的朋友呢?见到了他,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同学们见到了以前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诗人也有话想说,他把自己要说的话写成了一首诗,你们想知道他说了些什么吗?那让咱们一起走进王维的杂诗!三、 作者介绍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去官职。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

3、安,王维被安禄山胁迫作了他的官员。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因此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受禅宗影响很大。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物。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四、初读正音,划分停顿五、结合注释,疏通诗意六、品读赏析,理解内涵王维,字摩诘,祖籍

4、祁州(今山西太原),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9年(721)中进士,累官至给事中;曾奉使出塞;安史之乱时接受伪职,乱平,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人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工诗善画,兼通音乐;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并称“王孟”;苏轼称其“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亦擅边塞诗。有王右丞集,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杂诗”是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王维写过三首杂诗,这是其中的第二首。久住异乡的游子,故乡的一切消息都让他牵挂,一旦遇到故乡的人,总想向他打听清楚。可故乡的风物人事那么多,该从哪里问起呢 “你从故乡来,该知道故乡的事情吧。你来的那一天,雕花窗前的冬梅开花

5、了吗” 诗人首二句简叙相逢:异地他乡,两个人不期而遇,交谈中得知彼此竟是同乡你是从故乡来的!你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吧!“他乡遇故知”的惊喜溢于言表;一个“君”字,包含着无限的欣喜和亲切;一个“应”字,又包含着迫不及待的期盼之情;两次用“故乡”,不仅不觉得重复啰嗦,反而更能体现思乡情切的心理。诗人仿佛在说:离乡既久,不知故乡现在怎么样了,今天遇到你真是太好了!快!快!快给我说说故乡的情况吧。 末两句具体提问:“来日”,来的那一天;“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寒梅”,冬天开的梅花;“著花”,开花。诗人没有像我们平常人一样,问家人是否安康或家乡有哪些变化等问题,而是平平常常地问你来的时候,雕花窗前的冬

6、梅开花了吗? 诗人从众多的故乡风物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梅花来发此一问,是大有深意的:梅花是诗歌中常用的意象之一,它往往有美好、坚贞、孤傲的寓意。这里的“寒梅”,我们既可以理解为诗人故乡实际的梅花,从而联想到诗人故乡的景色优美;也可以理解为诗人依恋故乡的心灵,纵使走遍天涯海角,诗人那颗热爱故乡的心永远不会远离,就像窗前那棵梅花一样,每时每刻都“长在”故乡的怀抱。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另外,诗人用设问的方式作结,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仿佛在眼前出现了诗人故乡那临寒开放的梅花,雕刻精美的窗棂,白

7、雪皑皑的庭院、村庄、原野、远山又似乎看到了诗人孤独远眺、殷勤问候的身影。问话平常,而意蕴无穷,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诗人的心志或志趣,都在这一问中体现出来了。 全诗语简意丰,诗味醇厚,虽然没有对景物进行细致的刻画描摹,但依然能让我们产生“诗中有画”的美妙感觉。是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含蕴无穷的思乡佳作! 其实,一个人对故园的思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系在一起的。诗人久居异地,思念故园,故园的亲朋旧友、人情景物,一草一木无不时时浮现于脑际而渴望了解。初唐诗人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就写过一首五言古诗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敛眉

8、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菜。 王绩从朋旧孩童、宗族弟侄、旧园新树、柳行疏密、茅斋宽窄、瘦竹寒梅、渠水石苔、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王维的这首诗显然受了王绩这首诗的影响,但王维问乡人,不象王绩至详至尽,他撇开故乡与之有关的诸多的人、事、物而独问寒梅,把寒梅作为他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点。这被典型化、被诗化了的寒梅是作为他故乡的一种象征而出现在诗中的,因而诗意含蓄、韵味无穷。而王绩的这首终

9、究是质朴平淡有余而含蓄蕴藉不够了。 余试以诗解之曰:他乡遇故知,相询解乡思。风物万千种,妙问梅一枝。 七、齐背全诗 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复习巩固二、学习新诗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五言绝句杂诗,今天我们来学习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通过学习进一步掌握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三、学生齐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四、知识积累作者: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解题:夜雨-下雨的夜晚 寄北-本文解释为寄内,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之作。也有人说是写给友人的 本文选自李义山诗集。五、作者介绍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多表现个人穷愁潦倒

10、的生活、伤感哀苦的情绪,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他的“无题”诗最为著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六、学生朗读,疏通诗意七、赏析品读,分析诗歌君问归期 未有期,妻子问,诗人答一句之中两个“期”字,一问一答,并非一处,而是彼此相隔一方;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和诗人不得归的愁苦之情。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眼前景物,使诗人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而且惨淡,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何当共剪西

11、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从眼前景物)陡然一转,想象回家后二人深夜畅谈,创设了一种重逢团聚的情景。描写了对美好、欢乐生活的憧憬。同时也描写了与妻子相聚不得的那种孤寂、痛苦的处境。 点评:“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八、总结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的孤寂、愁苦之感和思乡之情。诗中“期

12、”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效果。九、齐背全诗 第三课时一、检查旧学,背诵学过的两首诗二、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成语“一字之师”的故事吗?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 他以文会友,经常和一些文人往来。 当地有个叫齐已的和尚,对诗文很有兴趣。他早就仰慕郑谷的才名,就带着自己写的诗稿,前来拜会。齐已把诗稿一首一首地请郑谷看。郑谷读到早梅这首诗时,不由得沉思起来。郑谷吟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面对齐已说:“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郑谷又沉吟了一会,说:“不如把数字改为一字贴要。”齐已听了,惊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文人们知道了,就把

13、郑谷称为齐已的“一字之师”。 成语“一字之师”是指能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三、作者介绍郑谷(公元849年),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其父郑史,其兄郑启,均为唐代诗人。受父兄熏陶,郑谷七岁便能诗,“自骑竹之年则有赋咏”。当时著名诗人、诗论家司空图“见而奇之,拊其背曰:当为一代风骚主”。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郑谷考中进士,官至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他写的一首鹧鸪诗声名远播,因而又有“郑鹧鸪”之称。他与许棠、张乔、任涛等九位同辈人经常唱和往还,诗名颇盛,被誉为“芳林十哲”。唐乾宁年间,郑谷“独守义命之戒,而不牵于名利之域”,毅然归隐故乡的仰山,过着“好句未

14、停无暇日,旧山归老有东林”的隐居生活。郑谷一生作诗不下千首;因曾“寓居云台道舍”,故称诗集为云台编,一名宜阳集,又叫郑守愚文集,共分上、中、下三卷。另著有宜阳外编、国风正误等书籍,有的著作已失传。全唐诗收入郑谷的诗歌共有三百多首。四、初步感知,正音,划出停顿五、赏析诗歌1、解题:这是诗人在扬州与友人分别时所作。淮上,即指扬州。不是送别,而是握别“君向潇湘我向秦”。2、疏通诗意,分析思考扬子江头杨柳春,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扬子江”,长江的别称,这里点明了“与友人 别”的地点,而“杨柳春”三字则点明了季节。杨花愁杀渡江人。柳絮乱飞,愁坏了渡江的游人。杨花:飘飞的柳絮。“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

15、别的思绪写到了极至。数声风笛离亭晚,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鸣。几声风笛,带着凄清怨慕,飘入离亭宴上正要分别的友人耳中,更是显出千钧愁情。君向潇湘我向秦。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我却要往长安而去。互道一声珍重,各奔前程点评:这首诗写的是春天里的离别,表达的是依依惜别的深情。扬子江头杨柳春交代握别的时间、地点。(借景抒情)杨花愁杀渡江人离别愁绪 (寓情于景)杨柳渲染了离别前依依不舍的气氛,“愁杀”二字,更是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至。数声风笛离亭晚 “风笛”、“离亭”具有特殊意蕴,烘托了离人的特殊心境。君向潇湘我向秦点明诗人与友人分别后各自去向。 “潇湘”在南,“秦”在西,分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全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六、品读背诵 第四课时一、检查背诵二、导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