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教学设计2012年doc.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2988852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2012年doc.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2012年doc.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2012年doc.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2012年doc.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2012年doc.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之道.》教学设计2012年doc.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之道教学设计赵湾中心学校 孙莲芝【设计理念】最真实的东西是最有价值的,在课堂中也是一样,我一直在追求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让学生自学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在自学中感悟,站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引导、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也力求让学路,文路,教路三者合一,融为一体。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在学生自读自悟中,认识到幼龟自我保护的本领,认识到向导的若无其事是有原因的,认识到我和同伴的焦急是无知的。【学习目标】1、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同伴的无知,向导的无奈,导致大量的幼龟受害,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2、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学习过程】一、 自

2、读课文,整体回顾找出文中主要人物、动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1、学生边交流边板书:我和同伴 向导 幼龟 食肉鸟2、总结内容:我和同伴及向导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发现一只嘲鸫要用尖嘴捉幼龟的头,我和向导救了幼龟,结果更多的幼龟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二、自读课文,初步认识幼龟自我保护的本领和我们的无知自学要求: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幼龟的句段,同时圈划出幼龟的动作,多读读,从他的动作中读懂了什么;用波浪线画出我、同伴以及向导的句段,并圈画出他们的神态、语言等词句,从中有体会出什么。把自己读懂的、体会批注在文中空白处。三、 交流回报,感悟自然的规律1、“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龟

3、巢,却又欲出而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学生交流:“探”能否换成“伸”字,“探”是打探外面是否安全,随时就可以退回去,而“伸”就不能。“欲出又止”中的“出”是出来干什么?而“止”又是何原因?(可见幼龟是来侦察是否安全,若安全就爬向大海,否则随时就可以退回去。)2、教师朗读:“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带着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3、 那么,看到这一幕,我和同伴的心情呢?(指名多人朗读)而向导呢?解释“若无其事”, “若无其事”的回答是怎样的回答?(读)向导的语言是这样冷淡,他的动作呢?(极不情愿)他为什么这样

4、?4、 带着体会分角色读对话部分。过度:向导判断正确吗?5、 朗读第五段。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我们指的谁?“愚不可及”又是什么意思?从这一句我们体会到(后悔)。真正令我们后悔的还在后边,“天啊!”我听见同伴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这只是后悔吗?(还有自责)目前我们能做的只有补救,想象我们在补救的过程是怎样的来回奔跑,累的气喘吁吁还要拼命的抓起幼龟拼命的奔跑。(通过朗读表达出)6、 过度:即使补救,大部分的幼龟还是成了的口中之食。我们的心中那份深深的自责,那份为遇害的幼龟的惋惜,不由得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读出向导的“悲叹”)三、 总结升华1、 此时此刻,你们最想说点什么?(学生自由畅

5、谈)2、 找不同的学生,再读课题,读出自己的理解。3、 下去后,我们去寻找有关写大自然的书读读,多走进自然,去发现自然的规律,探索自然的奥秘。【教后反思】我的教学思路是,先找出文章描写的人物,动物,即我和同伴、向导、幼龟、食肉鸟。既然描写的是这些人与动物之间发生的事,那么,对每一个人或动物肯定有具体的描写,所以我引导学生自学的问题是: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文中具体描写幼龟的句子,同时圈画出描写幼龟的动作的词;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我和七个同伴以及向导的句子,并圈画出他们的神态、语言。再多读读这些句子,把你读懂的内容批注在文中的空白处。这也我组织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一条线索。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非常好,

6、积极的读书、圈划,学生交流时,参与面广,体会深刻,能够进入角色绘声绘色的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所以,在总结时,让学生说说学完这篇文章后最想说什么,学生更谈的有理有据。分析这节课成功的原因:就归根于这一问题,一是,这个问题的可操作性强,问题紧紧围绕课文内容而提,浅显易懂,学生自学读书知道读什么,怎样读。二是,这个问题是站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学生已经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就是想知道他们之间是怎么回事),问题问的是学生急于探讨的内容,极大的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成功的课,我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参与面广,有学生内心的真实表白。这当然学生的兴趣要放在首位,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就要看学生需要什么,只要你让他学的是他们想知道的,那兴趣是很容易被激发的。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很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