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博物馆的传播与学习.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2986691 上传时间:2023-08-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博物馆的传播与学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论博物馆的传播与学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论博物馆的传播与学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论博物馆的传播与学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论博物馆的传播与学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博物馆的传播与学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博物馆的传播与学习.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博物馆的传播与学习论博物馆的传播与学习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严建强摘要:博物馆是一种非正式教育机构,以具有空间形态的视觉形象作为传播的载体。传播主要过观众对展品的观察实现,包括实物展品的组合方式,及各种非实物展品的解释与阐述。这使得博物馆学习具有空间性、视觉化、体验感、及多种媒体综合作用的特点。掌握这些特点,对优化展览质量,提高观众的学习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非正式教育、视觉文化、博物馆、传播、学习从世界博物馆史的角度看,博物馆越来越被视作一种学习的场所,即便一些博物馆具有某种娱乐和休闲的色彩,它们仍有强烈的智性特质,被称为“智能休闲”。在当代世界走向学习型社会的努力中,博物馆扮

2、演了重要的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和大多数教育机构相比,博物馆具有明显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使它在遵循教育学相关原则与方法的同时,还需要开展专门的研究。教育心理学可以给博物馆传播许多重要的建议,为博物馆学习的研究指引一条专业性的道路,同时,又必须结合博物馆学习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正如B.N.路易斯在陈列展览的教育心理学分析一书中所作的那样。此书已由陈红京教授根据日文版译出。明确博物馆学习的特殊性质,并努力发现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与技术,是当代博物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当今中国博物馆迅速发展的形势下,这种研究对提高博物馆展览的传播效应,改变当前博物馆品质提高与数量增长不匹配的

3、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这方面的研究尚没有取得足够的学术积累,但如果我们重视,相信能取得长足的进步。本文就是基于这种信念所作的一种努力,希望能引起博物馆学者的兴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 博物馆是一种怎样的传播机构?明确博物馆作为一种传播机构的独特性,是我们研究博物馆学习的前提?那么,博物馆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传播机构,它与其它传播机构的区别又在那里呢?在我们看来,博物馆作为一种传播机构,最明显的属性有两方面。首先,它是一种非正式教育机构;第二,它是以空间形态为特征的视觉文化传播机构。抓住这两个属性,对我们理解博物馆传播与学习的特征大有脾益。所谓非正式教育机构,是相对于正式教育机构而言的。

4、在正式教育中,教学活动的实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及强制性。当一个人进入这样的机构中,必须遵守相应的规则,包括教学的空间、时间安排及考试环节。教学目标的实现与计划的落实,是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及毕(结)业文凭来体现的。良好的考试成绩和毕业文凭的获得通常是学习的主要目的和驱动力,即使你对这门课程没有兴趣,但只要你为了某种目的报名注册了,你就必须按照一定的教学计划和要求进行学习。然而,这一切在作为非正式教育机构的博物馆中是不存在的。博物馆向任何一个有意愿利用博物馆资源的人开放,但却对任何人都不具有约束力。观众是否愿意进入博物馆,是否愿意参观某个展览,完全取决于他本人的兴趣和愿望。换言之,兴趣是观众

5、入馆参观的主要动机。这意味着,博物馆作为一种教育机构,主要依赖于对公众兴趣的激发能力,只有不断保持观众的兴趣,观众的学习活动才能持续进行。那么,以空间形态为特征的视觉文化传播机构又指什么呢?国际科学院将博物馆学纳入形态科学的视听文献专业。该专业中有两个学科,一是电影学,一是博物馆学。电影和博物馆都属于采用视听方式进行传播的机构,都是以视觉形象作为传播载体的。所不同的是,电影主要采用运动的二维面画来实现传播,而博物馆在通常的情形下是以所经营的三维视觉形象作为传播载体的。这种以视觉形象作为传播媒体的方式与大多数教育机构不同。在许多教育机构中,教学过程主要借助于抽象的和规范化的语词符号,采用“文字阅

6、读”和“言语听讲”的方式展开的。而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虽然也有聆听讲解和阅读文字说明,但它们并不构成博物馆信息传播最本质的方面。对观众而言,如果去博物馆只是听讲解和阅读文字,那这种活动并非一定要到博物馆去。对他们来说,博物馆展览真正吸引他们前往的,是去观看所陈列的各种展品,以及由这些展品形成的形象体系。这个形象体系具有明确的空间广延性,是一种具有深度感的、三维的视觉形象。在博物馆,不仅信息传播载体具有空间的形态,博物馆学习的活动也是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中展开的。博物馆可能是唯一需要学习者在站立与行走的交替活动中进行学习的场所。这是一种特别消耗体能的学习活动,这一特点也明显影响了博物馆学习。二、 博

7、物馆传播与学习的主要途径与方式有效的博物馆学习意味着,当观众离馆时,对某一相关的主题有了比进馆时更多的知识和更深的理解。那么,这种认知过程是怎样发生和实现的呢?与其它教育方式相比,博物馆的传播具有更加综合性的特点。在今天的博物馆展览中,展览要素丰富多样,它们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履行着信息传播的使命。这一点深刻地影响了博物馆学习,使其带有明显的综合性特点。当一位观众进入展示空间,他的学习活动主要包括阅读文字、聆听讲解、观察展品、观看视频材料,亲身体验和操作等。但正如前述,阅读和听讲虽然是博物馆教育中重要的辅助手段,但不能独立构成博物馆学习的动机,也不能体现博物馆学习的特征与本质。真正能体现博物馆

8、学习本质的,是对展品的观察与体验。展品既是观众来馆参观的主要动机,也是实现博物馆传播的主要途径。博物馆传播是通过将展品陈列在一定的空间中展开的,博物馆学习也正是通过对这一空间形态的观察来实现的。那么,这一认知过程是怎样实现的呢?观众是通过怎样的途径与方式来获得相关的信息与知识的呢?我们知道,当代博物馆的展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实物展品与非实物展品。前者是指博物馆收藏的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各种历史的与现实的物品,包括化石、标本和人工制品。它们由于蕴含着反映自然生活和人类生活的信息而成为博物馆的收藏品。它们是人类活动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见证物,是我们理解自然生活与人类生活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在博物馆展览

9、中扮演着叙述自然及人类生活故事的主角;非实物展品是指为了更完整、更系统、更形象、更深入地展现由实物展品所叙述的故事而专门制作的展品,包括各种造型物、情景再现和信息传达装置等,在博物馆学中它们通常被称为“辅助展品”。这个由实物展品与非实物展品共同构筑的空间形态就是博物馆教育的知识载体,是博物馆认知发生的源泉。具体地说,它有以下二种类型:第一种是由实物展品及其组合所形成的空间形态实现的。这意味着,如果对实物展品的位置经营得法,这些展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表达和解释的能力,从而向观众提供信息,使观众获得新的知识。这种类型根据其解读方式可以分成两种不同的形式。1“语境化解读”一种形式是,将实物展品有机嵌入

10、特定的故事线中,嵌进由单元、组份构成的分类框架中,扮演着证人的角色。在信息定位的博物馆中,每一个单元和组份都是故事叙述的一个有机部分,都承载一定的传播目的,它们构成了理解实物的特定“语境”(Context)。当一件实物展品处在特定的分类序列中,便会与某一传播目的联系在一起,它所蕴含的与这一传播目的相关的意义就被揭示出来。我们可以将这种“传播学习”的途径称为“语境化解读”。比如,有一件扬州博物馆的唐代打马球图案铜镜,观众将如何了解其间蕴藏的文化内涵呢?我们知道,唐代扬州是中国重要的铜镜产地,如果我们将这枚铜镜放在反映扬州唐代手工业的单元中,又将它放置在反映唐代扬州金属加工的组份中,再把它放在反映

11、扬州唐代铜镜制造的小节中,在这样的语境下,这枚铜镜成为证明扬州唐代制镜业水平的一个物证,所反映的是扬州唐代发达的手工业的主题;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件铜镜放在叙述扬州唐代对外文化交流的组份中,它所反映的是唐代扬州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窗口的主题,它变身成为证明唐代扬州活跃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物证。这表明,观众学习和释读方式与展览分类框架所形成的语境息息相关。处于不同的分类框架的不同位置,所给出的语境就不同,观众所获得的信息,所得到的知识点也不同。当一件实物恰如其分地放置在一定的分类框架中,成为类概念中一个个案时,它就被解释了,也就被理解了。 关于“分类”的意义,Hooper-Greenhill, E

12、ilean在Museums and the Shaping of Knowledge一书中提出了相关的争论。此书由徐纯教授译成中文,可参见。2“组合化解读”另一种形式我们可称为“组合化解读”,即通过实物展品在展览空间放置的序列、情态等组合,使观众获得相关的信息。比如,当我们将一批古代钱币无序置放,观众所看到的,只是一些钱币的具体形象,但如果它们按照历史年表的序列排放,观众就能获得关于古代钱币发展的一般印象,从而得到新的知识。还有一个常见的案例是,在叙述秦帝国统一中国后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原先各国不同的钱币都由统一的秦国钱币取代。为了说明这一点,设计师以秦国钱币为中心,将各国钱币围绕着秦国钱币作

13、一个放射型的布置。在这些场合下,只需借助极少的辅助手段,甚至不用辅助手段,展品都具有一种叙述和解释的能力。这一点本人在关于陈列语言的探讨中曾有较具体的论述,不再在此赘述。可参见中国博物馆,1993年,第三期。当它们被观众所观察,认知活动便发生了。第二种类型是由非实物展品及其组合所形成的空间形态实现的。虽然非实物展品不是博物馆展览的主角,但由于它是为实现特定的传播目的专门制作的,带有明确的辅助学习的动机,如果处理得好,会有很好的传播效应,成为博物馆学习的重要途径。非实物展品主要包括各种情景再现、模型、视频材料和互动装置等。随着当代博物馆社会功能的拓展、博物馆展示理念的更新以及展示技术的进步,其种

14、类和手段更加丰富多样,在博物馆学习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那么,这些非实物展品又是怎样作用于观众的学习,使观众获得新的知识与新的理解的呢?1)借助于“情景再现”进行“现象还原”。作为历史遗留物的实物展品,其发现与收藏,往往带有偶然的性质,与它们所指代的那个真实的世界,那个动态的历史进程,并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对应关系。事实上,一个地区发生过的重要事件和出现过的人物,尤其在历史早期,常常没有任何遗留下任何实物,而这些内容却是构成历史叙述不可或缺的。信息定位的展览在故事叙述中,常常会采用非实物展品使故事叙述更完整和更深入。借助于“情景再现”的“现象还原”是其重要手段之一。从一个宽泛的角度看,情景再

15、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等比的场景,可以是微缩的景观,可以是二维的绘画,也可以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虚拟现实。如果说器物定位型展览中“器物的真实”是至关重要的话,那末,在信息定位展览的情景再现中,所强调的是“现象的真实”。建立在科学实证基础上的“情景再现”,其本质是对已消失的或无法直接在场的现象进行形象的和逻辑的重构。在这个重构的世界里,过去时代的或不在场的人事和景观,以最直观和形象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观众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服饰、发式、用具,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这种直观的观察,比较阅读书籍和论文,更易于理解,也更生动有趣;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在一个展览中,哪些东西要进行情景再现

16、并不是随意的,通常会选取最重要和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内容,这种重要性是经过严格的学术研究和统计分析得出的。所以,情景再现虽然以感性的方式呈现,却是理性分析的产物,在知识传播上具有典型化的意义。2)借助于“教具化模型”进行分析与阐释。要揭示发明物中蕴含的智慧,仅有实物的直接呈现是不够的,人们无法通过对内部结构及其运动方式的观察来理解其原理。在这种场合,制作带有说明性的剖面模型,能有效地显示器物内在的结构,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比如,局部剖面的建筑模型,不仅呈现出建筑的外观,也表现了梁架结构等内部构造,“蚁穴”或“地道战”的剖面模型,则让我们看到了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内部结构。这对我们深入理解主题的内容,具有难以取代的重要性。还有一种连续序列式的模型,通过一系列同类模型的陈式化排列,叙述事物在时间进程中的演变。这类模型具有明显的教学意图,能很好地贯彻策划动机,实现传播目的。它们是展览中最接近于教室教学的部分,所以我们可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