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资料11 对祖国医学的认识问题(续第9号).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2986286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957年资料11 对祖国医学的认识问题(续第9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1957年资料11 对祖国医学的认识问题(续第9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1957年资料11 对祖国医学的认识问题(续第9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57年资料11 对祖国医学的认识问题(续第9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57年资料11 对祖国医学的认识问题(续第9号).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957年资料11 对祖国医学的认识问题(续第9号).txt19“明”可理解成两个月亮坐在天空,相互关怀,相互照亮,缺一不可,那源源不断的光芒是连接彼此的纽带和桥梁!人间的长旅充满了多少凄冷孤苦,没有朋友的人是生活的黑暗中的人,没有朋友的人是真正的孤儿。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对祖国医学的认识问题(续第9号)姬衍 关于第三点我们谈到这一点,如果承认了中医是有理论、也了解了中医的理论是如何产生而建立的,那就不难弄清道理,拟从如下的分析论证。(1)中医理

2、论既然是客观事物的产物、具备科学基础、那么他的发展,就应该是有继承性的发展、必然在原有理论基础上逐步充实,事实是不是这样呢?请从中医文献和临床研讨即得,内经已具载了伤寒的病名,和致伤寒病的病因病理,如“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这包括了广义伤寒和狭义伤寒而言),在难经中说过伤寒有五,这就把广义和狭义的伤寒讲清楚了。迄至汉朝张仲景身历其境,遭遇到伤寒病的流行,目睹它危害人民生命的严重情况,本着悯怀病苦的心情而“寻求古训”,“撰用素问”,在往古的医学理论基础上,结合了自己的临床经验,著作了伤寒论。谁都承认张仲景在中医学上是唯一的继承者,的确、他起了“继往开来”的

3、作用,尽了他应尽的责任。但是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能不能完全代替了中医学呢?有两种不同而却认为可以的看法。一种是天真的想法,认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已给人以大经大法,如能掌握就可以应用无穷了。一种是割断历史的看法,在理论和治法认为上不要内经,下不要温热,这样看法,难道说中医这门学科就不须继承,不须发展吗?!断无此理。我们再从伤寒论所用的方剂研究一下,就可得到它的来龙去脉,如62条(治平本)“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薑各壹两人参叁两新加汤主之”充分地说明仲景是根据中医理论的发汗以后而身疼痛不解是表邪未尽之征,如脉见浮数,则可更发汗,今脉不浮数、而反表现了沉迟,根据脉沉者荣气微也,迟者荣气不足血少

4、故也的判别、知邪未尽而荣气复虚。更从上文57条“伤寒发汗以后牛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作一比勘,则须灵活地运用桂枝汤,因而把原方内芍药生薑的分量加重,再加上一味人参,而名之曰新加汤、这完全是辨症论治的准则,也可以知道仲景所用之方剂仍然是远古的遗留,经他创造地做了辨症论治的加减法,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到自序里的“若能寻余所集则思过半矣”训言,教导我们学习他的理论,还应该学习他所学习的理论,这不更清楚吗!其次是在1930年甘肃居延海所发现的木简中有医方四简,“伤寒四物”是其中之一,诸木简中所载年号、上自前汉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直到后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而伤寒论的著成,根据自序里的

5、“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约在公元205年以前)则可推出木简的伤寒方要早于伤寒论著作时间百年左右。再看到伤寒方药量以分计、伤寒论药量以两计,充分说明了在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的过程。(2)从伤寒论里“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名曰风温”这是仲景已为温病立论、历唐宋金元明清迄至近代,是步步发展的,其中以刘河间的防风通圣散表里两解法突破了拘执于先表后里的圈子,继刘河间开辟了温热治疗途迳者、颇不乏人,尤其是明代汪石山的新感说,至清叶天士更以营卫气血作温邪盘据浅深的标的,来掌握治疗步骤,在诊断方面着重察舌验齿,辨别斑疹白,据症选方择药、这一系列的措施,都是前进的。我们看到叶氏的外感温热篇:“

6、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徬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大可理解到它与金匮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论精神,是有其一致性的,教人在临床治病时,必须是通盘筹算,把一个病人的整体,全面照顾到,这是多么细致而周密啊!从治法方面说,汗、吐、下、和、消、清、温、补、的八法,是后人根据事实而归纳制订的,有人说张仲景就不用“消”“和”二法,只有汗吐下温清补,并举金匮宿食篇只提出吐下二法,作不用消法的证明,现在还有人把小柴胡汤列入清热剂,不作和解法看,但是我们仔细地追寻一下,可从伤寒论少阳篇中读到“不可吐下”的明文,再于太阳病,外已解而有胸满胁痛的

7、时候,应予小柴胡汤的治疗记录,根据这些理论和事实、能说小柴胡汤不是和法吗?至于消法也可读到金匮本文水气篇的枳术汤症状是“心下坚大如盘,边缘旋盘,水饮所作、积术汤主之”,病因是水饮、服枳术汤可以得到腹中輭即当散也的效果,迨至张洁古把枳术用荷叶包陈米饭煨干为丸、叫做枳术丸,而李东垣却又复杂地加以变化,制成了枳实消痞丸,后人更把它扩大、加陈皮半夏用、加砂仁木香用,加干薑木香用,加神曲麦芽用、还有人参干薑枳术丸,以及三黄枳术丸这些发展还是根据金匮来的。我们再看到金匮里的“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与内经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理论根据、如出一辙。更可以体会叶天士的“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与张仲景

8、的“当先实脾”治疗先着,同出一理。总的说、中医的理论、上自内经,下迄近代的温热学说,包括药物方剂治疗,有其贯串的缐索,绝对不可能割断历史,说中医学至某某时期就没有发展了,而只要伤寒金匮,不要内经温热,把自己局限起来,这是不对的。关于第四点对于这一点说,如果承认了中医有治愈疾病的事实是从中医学理论指导所起的实践作用,坚定了钻研的信心,是不会被名词术语所阻碍的。我们如果要学习西医学的解剖、不也同样是有困难吗!拿一个脑的区域来说就有大区小区的分别,为数之多,有几十个,一时也不容易记忆和了解,但逐步地是可以学通的,有人这样说,解剖学虽繁,不过它有迹象可寻,不若中医之术语名词,空洞无据,例如人身的十式经

9、络,什么手太阴肺啦,手少阴心啦,足厥阴肝啦,想它不通,况在解剖刀下不能获见,这些名词就太难理解了,是呀、十二经脉确实不可从解剖而得,但根据经典著作内经灵枢经脉篇记载着十二经所生的病症、归纳起来、是可以说明经脉循行的道路及与内脏相互间的关系,如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下入缺盆,络肺。因此可以理解到脏腑经络的表里关系,而说为肺与大肠相表里丁,其他如脾与胃,肝与阻,肾与膀胱,心与小肠也都如此。再如中医说,肺为水之上源,又说心肺位居上焦,有时认为肺气不肃,则水液停潴,因此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及“上焦加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等等,

10、来形容人身水道通行于三焦的概况。中医学确实是通过这些术语名词说明人体内脏活动情形,是有客观事物根据的,尤其在针灸治疗方面的循经取穴,我们看到喉病的取少“商”、疝病的取“大敦”收效之捷,这一客观事实,那容忽视呢。其次拿治疗来说,例如我们遇到一个出虚汗的病人,首先要问他出汗还是在白昼行动的时候?还是在夜晚睡眠的时间?还是头额汗多?还是胸膺汗多?还是醒后自汗?还是寐中盗汗?再结合舌苔脉搏把它分析而后归纳起来、认为“阳虚自汗”“阴虚盗汗”或阴阳两虚的自汗盗汗并见,来选方用药。因为要掌握了经络、三焦、表、里、虚、实、阴阳、五行、营卫、气血、等等,才能灵活运用“辨证论治”的法则。总的说、这些名词术语、是中

11、医祖先们在临证实践中,根据客观事物而创立的,不是向壁虚造,我们应该以虚心而诚恳的态度来研究它,整理它,这是历史条件所赋予我们的,所期望我们的继承和发扬的任务,全体医务工作者和有关的科学工作者、都应当担承起来,尤其是中医同志。怎能因名词术语而犹疑却步呢!?关于第五点有人认为党中央号召学习中医,这不过是一个政策问题,并不是学术问题?我们应该看看党是怎样提出这个问题的呢?党是在继承和发扬祖国文化遗产的政策上,认为中医中药是其中之一,提出了继承和发扬的指示,这就显明地指出了中医中药是学术问题,诚如1954.10.20日人民日报社论说:我国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有丰富的内容,有实践经验,在治疗上已发挥了巨

12、大作用,难到说这不是学术上所起的作用吗!如果承认是一门学科、有理论的指导,有实践的经验,从而收到治疗的良果,那又怎么能说不是一个学术问题呢?社论又说:“例如深入研究针灸疗法便有可能在现代医学理论上写出新的一页甚至可能因此要重新审查关于健康人和病人机体活动和神经调节的已有的理论。”中医学它本身如果没有理论,又怎能在现代医学理论上写出新的一页呢?确实中医学有它独特的理论体系,从辨证到论治,都是根据理论来选方用药、或诊断取穴,而恰如其分的投治,获得良果的,有关实例,前面已作了不少介绍,这里不再重复了。倘若把中央的号召,看成仅是一个政策问题,不是学术问题,那么这个政策就仅仅是为了中医的饭碗问题了,我说

13、中医学的内容真是如此的话,中央也决不会提出它是文化遗产,而要继承发扬,我们也可理解到过去“中医无学”的说法,是歪曲的,是错误的,我们今天更不能以这样的观点来曲解政策。关于第六点认为中西医学,既然是两个不同的体系,那又怎样能合流呢?关于第七点认为当此号召向科学进军的时期,学习中医理论、是不是开倒车?是不是阻碍科学进军?这两个问题是可以合并一谈的。众所周知,西医学是从尸体解剖来认识生理病理的,是从细菌原虫认识病因的。中医学是从活体病人所现证状认识病理的,是从自然变化到人体变化认识病因的。因此说:中西医学的理论确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一则以实物为依据,一则以唯物辩证为依据,他们共同之点,却均是科学,有人

14、说既然俱是科学为什么不能合流呢?在目前来说中西医学,都有它的优点,却也都存在了它的片面性,不够完整,还需在现代科学不断发展的情势下,随时采纳,给予补充,我们一谈到现代科学,就感到它的范围广泛了,决不可能局限于现代医学科学,正因为现代医学有许多仪器是现代科学家的发明,帮助丁医学,即是在理论方面也必须学习现代科学来完整医学的理论,这一点中西医有同样的需要因此考虑到怎样来合流,那就只有在相互学习和共同学习现代科学,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合流,这样是可以解决前一问题的,在解决前一问题的基础上,对后一问题是可以迎刃而解的,如果认识到中西医的科学性,那末研究它就是向科学进军,更谈不到开倒车阻碍了科学进军。说来说去,归结到对中西医学怎样看法的问题,应该提作先决条件,那就可以要言不烦而明确这两个问题了。(下期续) (本文发表在1957年11期第572页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