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彩画的艺术语言.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2969447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水彩画的艺术语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析水彩画的艺术语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析水彩画的艺术语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水彩画的艺术语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水彩画的艺术语言.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水彩画的艺术语言内容摘要:水彩画传入中国已有一百多年,逐渐融入中国本土文化的过程中。当代中国水彩画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探索与拓展水彩画的艺术语言是需要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文章就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水彩画 技法 艺术语言 水彩画是西方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水彩画开始传入中国,经历了萌芽、成长的不同时期。经过一百多年来艺术的不断融合与发展,加上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画种间的相互影响,中国水彩画已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语言特色,既具有西方传统的理性写实手法,又具有东方的抒情性语言,成为一个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中国民族特色的独立画种。中国水彩画的艺术思想、造

2、型观念、语言技巧的多元性和创新性在新时期以来不断得到拓展。现在中国水彩画就作品的艺术性而言几乎可以与西方优秀水彩画作品相媲美,但在作品观念内涵方面的多元性仍有不足,同时呈现出绘画语言的杂乱性和迷惑性,即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的不一致,或为技法而技法,或为形式而形式,成为水彩画发展的障碍。可以说,当代中国水彩画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共存。 一件具有强烈生命力、高品位的艺术作品往往是由其本身的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结合来决定的,而作品的艺术性则要求体现出画家杰出的艺术修养以及独特的艺术品位。正如古人所说的,人品既高,气韵不得不至。这种综合的艺术修养,最终体现在艺术作品的整体美,也即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结合上。

3、 水彩画的艺术性更多体现在其艺术表现语言的运用中。水彩画的艺术语言包括色彩、用水、造型、空间、笔法、媒材及其所依存的内含的美学观念等元素,它们相互综合构成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水彩本体语言是水彩艺术的立身之本,要充分发挥“水”和“彩”结合的艺术特色,只有发挥水的长处,它才可以和油画及粉画相媲美。换言之,水彩是集水与色的特质于一身,当作品同时发挥二者之长并很好地融合的时候,它将会达到其他画种所达不到的艺术效果。反之,当有水无色或者有色无水的时候,画作就如一块干旱贫瘠的土地一般。如张洪亮的作品龙脊印象,以透明流动、意境清新、用色斑斓、笔法自如的形式表现出水色互动的绝妙境界,其中不仅体现了行云流水、水

4、色交融不可分离的魅力,而且还蕴含着绚丽多姿的色彩意境。 在水彩画的创作过程中,水的作用除了稀释颜料、调整明度与纯度外,还可表现空间虚实关系以及表现雨雾迷蒙的天气景象等。水彩画的用水并不是单纯地追求淋漓,它着力于每一笔都恰到好处,颜色和水分相得益彰,并且充分表现画家的感受和艺术个性。用水过度容易导致画面造型软弱,用水不足则使画面干涩无味,所以,王肇民先生说:“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体现了水彩画中对水的运用,湿中有干,干湿并用,虚中有实,有无相生。水彩的语言特点不应该只限定于轻薄与透明轻快之类的定位,在符合个人情感和画面需要的情况下,水彩画是既可以用干画法也可以用湿画法,甚至干湿并用的。如安德鲁怀

5、斯的干笔水彩画,以严谨细致的笔触传达出画家一种微妙神秘的情感,使观者无不被画面的艺术氛围所吸引。倪贻德先生在参观完“英国水彩画三百年作品展览”后说:“看了这些作品,和我们过去印象中的英国水彩大不相同,没有轻薄、艳丽、表面,而是厚重、沉着、实在;表达充分而不板,都是以研究的态度在作画,而不是草草了事,这才是高格调的表现。”这里的“厚重”想必不难理解,而“表达充分而不板”正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俗话所说的“点到为止”,这恰恰是要靠画家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甚至是靠灵性来决定的。所谓“高格调的表现”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必须要经过一个长时间反复实践与领悟的过程。 色彩是水彩画的另一个基本要素(中国论

6、文联盟整理),用色彩作画,同时要兼顾形体与明暗的塑造,因此,熟悉色彩规律是掌握水彩语言的必要条件。首先,水彩颜色有透明色与比较不透明的矿物色,增加一层色,色彩明度就相应降低。覆盖能力弱是水彩画的一个局限,同时也是体现水彩艺术的难度所在,这要求画家具有对画面的预见能力。其次,色彩表现并不只是油画的强项,其实水彩的颜色同样绚烂和富有变化,同样可以一笔多色,只要熟练掌握好水性和工具属性,甚至能产生出乎意料的自然生动的色彩渗化效果,在这个属性上油画是难以比拟的。譬如透纳的风景水彩画,利用多层透明色叠加,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英国多雾迷蒙的天气,他把水彩的特性和表现力发挥到了一个高度,康斯坦布尔认为透纳是在以

7、“有色的光流”作画。而这些是他的油画作品难以办到的。水彩绘画更应该注重个性色彩的表达,用色彩说话。正如德国美学家黑格尔所说,“颜色感应该是艺术家所特有的一种品质,是他们所特有的掌握色调和就色调构思的一种能力,所以也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个基本因素。”古元先生谈到:“设色不是照搬实物的原色,而是结合自己的感受,把自然的美和社会生活的美糅合在一起。”为色彩而诞生的印象派画家把色彩摆到了艺术的首位,他们指出了光和色的理论,并研究日本艺术的色彩,认为简化的色彩是最具有表现力、最能表达自我情感的,而没有色彩的画面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 色彩是画家抒发感情、以色传神、创造意境的主要手段,是作者与观者情感交流的

8、桥梁,一幅作品的色彩美是通过色彩的和谐、色彩的意境、色彩的节律、色彩的构成、色彩的色调等因素构成的。而色调是作品的色彩主调,是色彩的核心,是色彩的总指挥。我国的气候环境丰富多样,各地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差别很大,每个地方都会有不同的色彩与光感,这是有利于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只有发挥主观的色彩想象才可以带来更具有个性的作品。如在张洪亮的作品稻城少女系列里,可以见到少女脸上高原特有的光线、和谐统一的色调,水色淋漓的传统表现手法被运用得轻松自如,人物的表情与服饰表现一气呵成,以少代多的手法对繁复服饰做了大胆的概括,既丰富了画面又不显得累赘。用笔流畅爽快,用色大胆撒泼,画面干湿并用虚实有致,充分显示了色

9、彩的非凡艺术表现力。 构成形式也是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中国传统技法里讲求的经营位置,一幅画里的点、线、面、色、形、体所构成的内在秩序、节奏、均衡往往决定了它的艺术性高低。王肇民先生坚持“形是一切”的观点,辩证地论述了“形”与“神”的关系,他在画语拾零中还谈到,“处理画面时,要灵活,要激动,要独裁,要我就是上帝。”在他的一系列静物水彩作品里,构图、造型以及配色关系都充分体现了画家深厚的造型能力和统筹画面的能力,在组织形体和取舍细节方面尤为到位,空间意味感被成功营造,极具形式美和现代艺术性。吴冠中先生强调,“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首先要强调形式美。”“要把对象的结构美、几何体的构成美从实物中拉出

10、来。”所谓的形,就是要求画家具有一种结合情感对对象高度概括的意识,以及对画面黑白灰色块大胆地组织调控的能力。吴冠中先生作品里的“计白当黑”、色块的组合和点线面节奏的安排相得益彰,自然形成一种音乐性的韵律,让人感受到视觉上的流畅感及节奏感,进而引起观者的审美愉悦感。“节奏韵律美是构成作品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它是利用自然界大小、阴阳、方圆、明暗、冷暖、粗细、虚实、黑白、急缓等等对立关系的组合、重复变换、连续起伏而成的一种节律。”大自然的一切真实可能是杂乱无章的,而经艺术家表现出来的“第二真实”却更令人信服与震撼,是因为通过具有形式美感画面的设计与铺排,平凡的景物被放到恰当的位置,便使其画面具有艺术感

11、与真实感。在水彩艺术进入当代转型的时期,艺术家们越发重视观念的表达与材料语言的拓展。许多艺术家致力于对特殊技法的各种实验,有尝试在各种纸张或者布面上作画,有运用工具在画面上做特殊效果的,如撒发法、丙烯作底法、侵蚀法、拓印法等混合材料做肌理,甚至还有综合运用水彩颜料与其他颜料混合产生肌理效果等。这一系列的技法探索总体来说对艺术风格创新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也致使水彩画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界限日渐模糊,并且显现出其制作性远大于艺术性的问题。特殊技法本身应是服务于画面形式内容的,它使得作品富有丰富的意境与新的个性语言,特殊技法的探索与水彩的本体语言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辅相成。倘若过度地舍本求

12、末追求技术和材料上的新、奇、巧,而忽视了对美的积淀以及个性与想象的追求,那将得不偿失。毕竟物质材料相对于人的艺术精神是有限的,所以在水彩本体语言的基础上应该大胆探索,立本求新,更应追求技法与艺术审美的和谐统一。如黄增炎的作品齐心合力综合运用了多种媒介混合的技法,呈现出一种丰富厚实、极具表现力度的艺术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彩画作为西洋画种,其材料、技法和观念(中国论文联盟整理)都已形成一定的体系。今天的艺术不仅仅是解决一个单纯的技巧性的问题,水彩画创作既应反映社会生活,更应传递各种生活的感受以及多元性的审美观念。水彩画家还应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知识,广泛摄取多方资讯,同时,在掌握西方绘画理念的

13、基础上,深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念,锲而不舍地自我更新与自我超越,才有可能实现艺术的真正创新。 注释: 张洪亮.水彩人物画创作谈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1):136. 张桐瑀.如何画好中国人自己的水彩画黄铁山、徐坚访谈J.美术观察,2005(4):76.78. 谢园园.论水彩绘画中的色彩个性与色彩想象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5(1):27-28 张弘昕,杨身源.西方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510. 张洪亮.创造作品的形式美J.美术观察,2000(6):36-37. 作者陈丹枫系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洪亮系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博士生、硕士生导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