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心木 .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桃花心木教学设计桃花心木教学设计一、教材总体分析: 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作者借桃花心木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理解和读写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2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2、: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受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突破方法:让学生先自渎,勾画出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并反复研读,仔细体会,然后小组交流,重点体会课文不是单纯写树木,而是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难点: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突破方法:读重点句段,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探究种树人奇怪做法的原因。在探究中使学生逐步体会其中的道理,受到其实,获得人生感悟。四、教学方法:教法:引导学生自学,组织学生提问、研读、讨论。学法:自渎课文,提出问题,围绕问题研读具体语句,在理解基础上讨论交流。五、教学准备:搜
3、集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和图片,了解桃花心木这种植物。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这是什么植物?学生交流搜集的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加强对桃花心木的了解。(桃花心木常绿乔木。树皮淡红色。鳞片状剥落。羽状复叶,小叶46对,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侧不等。春夏开花,圆锥花序,花白色。蒴果大,卵形,木质,五瓣裂。原产南美洲,中国南部有栽培。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蚀,适于制作车船、家具等,为世界名贵木材之一。)2你了解本文作者林清玄吗?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林清玄1953年生。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台湾高雄人,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
4、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他认为所有的艺术文化都应该和生活结合才有真正的意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师: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板书:桃花心木)3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二、读熟课文,学习生字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2检查读文情况,
5、同学互相正音。3自学生字新词,同学之间交流不理解的词意。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喜欢做的同学可以在练习本上给下列字组词,课件出示)萎( ) 秧( )番( ) 锻( ) 勃( )委( ) 殃( )翻( ) 段( ) 脖( )4练习把课文读熟。三、整体感知,初步感悟1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边读课文边思考,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3小组交流反馈自学成果,合作解答疑难问题。第二课时(一)语言导入,激发情趣。上节课,同学们通过自主阅读,互动交流对课文的字词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有了大概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通过认真阅读,合作交流,
6、会有更大的收获。(板书课题)(二)、自主阅读、合作交流1、 教师出示自主阅读提纲:(1)、快速浏览文章,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想想本文属什么文体?(2)、认真读课文,想想文章围绕中心从哪些方面写的?分别写了什么?边读,边找,边谈。(3)、边读,边找,边谈文章是怎样写的?(4)、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你感受最深,用笔画出,写下你的感受。并读一读,谈一谈你的体会。(5)、请提出你们不懂的地方,大家互动解读。2、 学生阅读自主阅读提纲,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三)、成果展示,感悟道理1、文章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发现种树人一系列奇怪的做法,由此引起作者的好奇心,从与种树人的谈话中得知
7、种树人这样种树的原因,从而由种树人的话中得到一些启示。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2、文章围绕中心从三方面来写:(其中也包括3、4的题解)(1) 树的外形及成长A、 文章2自然段写到了树的外形及成长,学生读句子。B、 作者运用优美的词语写出了树形的优美,如: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C、 树的成长,作者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几丈高的树林”与“仅及膝盖的树苗”对比,暗示桃花心木苗在成长中的确需要精心管理。D、 3自然段中“个子很高的人”与“像插秧一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夸张的表现了树苗的弱小。写出了种树的难。E、 这些描写引起了作者的疑惑:桃花心木苗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2) 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种树人
8、的做法:A、浇树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多少没有规律“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B、浇树的时间没有规律“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C、来的时候总会带补种的树苗,他好像事先就知道有树苗枯萎了“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由种树人的奇怪举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可能是种树人懒,也可能是种树人忙,由此练习两个反问句)(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D、改变句式,但是不改变句子的意思懒人怎么知道
9、有几棵树会枯萎呢?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种树人这样做的原因:(重点读12、13自然段,体会种树方法,谈体会。)A、第一个“不确定”指树木在生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如:干旱、暴风雨、洪水等。B、种树人树木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大树”。(教师板书引号中的词)C、树木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种青菜和种稻子,人们可以一直给它按时定量浇水,直到它们收获;在树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一直按时定量给它浇水,因此,树木只有自己学会在土地了寻找水源,适应不确定的环境,才有可能长大成才。D、种树人没有任何规律的给桃花心木的树苗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给树木创设“不确定”的生存环境。
10、树木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的生存环境,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才会长成百年的大树。E、如果有规律的给树苗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枯萎的就会很多。幸存下来的,也无大抵御狂风暴雨的侵袭。(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读出“语重心长”, 在读中感受领悟种树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F、引导学生想起关于在逆境中成材的名言: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来梅花扑鼻香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3)我的感受A、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板书:经受考验锻
11、炼自主努力成长)B、树木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是指生活变化无常,可能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如:考试成绩下降了,生病了,和朋友发生矛盾了,妈妈下岗了C、人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有作为的人。(重点指导朗读我的感受,要读出沉稳、激情。)5、学生的疑惑: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自主的生长,这证实了种树人说得话是正确的)(四)、拓展延伸,体会写法 林清玄只是在写桃花心木这种植物吗?(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借“桃花心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材
12、”。知道本文是借物喻人。) 在本文中你是怎样理解借物喻人的?(树木和人都是在不确定中生存的,这是共同点。树木想茁壮成长必须学会在无规律中找水源,人要想成长长才也须经受得起生活的磨练。这样就把他们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说是借“桃花心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材”。) 在生活中,也有许多人与事物有相同特点,有联系,用心去发现,并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把他写下来。(五)、训练设计1、 想象说话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 ),我会想:(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1)如果我是一棵(
13、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2)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3)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3课文中出现的反问句句式变换。4、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习作。(六)、板书设计桃花心木(借物喻人) 树的生长 人的成长 找到水源 经受考验拼命扎根 锻炼自主长成大树 努力成长(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中可以说是有得有失。值得肯定的是:学生们在课堂上思维敏捷,学习气氛活跃,有时竟出现了许多学生同时抢答一道题的现象。更让我没想到的是,有的同学竟能联系同学们的名言联想到她曾听到过的一首歌真心英雄中的歌曲: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这些都说明同学们动起来了,融入到课堂上了。就连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后进生都积极抢答。失误的地方是,由于时间紧,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交流在我们生活中有相同特点,有联系的事物。这给同学们课下写作增加了一些难度。如果能给同学们时间交流,相信一些后进生也会有素材可写。这就告诉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给学生充分交流探究的时间,不要约束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