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案荷塘月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荷塘月色(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教案荷塘月色 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拿来主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杜鹃枝上杜鹃啼第二单元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记念刘和珍君过万重山漫想简笔与繁笔第三单元内蒙访古琐忆胡同文化外国散文两篇世间闻美的坟墓冬天之美第四单元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第五单元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劝学秋水第六单元过秦论鸿门宴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荷塘月色教材与教学对象分析?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充斥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学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难,而且对
2、语言和景物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先详细叙说文章写作的时代形势和作者的复杂心境,让学生通过联想产生历史的想象,再紧扣作者情感的变化揣摩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美。一、教学目标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二、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叙述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三、教学程序课前:学生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学生仔细阅读文章,认真思考教师布置的阅读训练题。课堂:分小组讨论阅读训练题一课时以文章的写作顺序,结合阅读训练题二课时课后:整理课堂笔记限时做?创新思维训练中有关题目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
3、的文字四、教学过程及阅读训练资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情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突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如果省略了“渐渐一词,叙述效果有何不同?析:“渐渐写出了时间流动和空间转移的迟缓,与环境的宁静和心境的颇不宁静相适应,如果省略了,那么不能描摹出时空变换的流动性,也不能体现出迟缓中的宁静与宁静中的颇不宁静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假设将“带字换成“掩或“关有何不同
4、?析:“掩出门/转身/拉掩,动作烦琐,有一定的目的性;“关动作过程与“掩相类似,目的性强,语言的感情色彩平淡苍白,不足表现力;“带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随意,保持环境的宁静,也与心境相符上门出去。1、在本自然段中,作者所处的环境是由哪几个空间立体地构成的?析:院子、夜空、墙外、屋里、门外2、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叠词?有何作用?析:日日、渐渐、迷迷糊糊、悄悄;本文使用的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叠词一般用轻声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气氛,而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沿着为什么不用“通往?析
5、:“沿着是围绕,才可见“荷塘四面的景色,而“通往那么表示还走在往荷塘的路上,无以得见“荷塘四面。荷塘,是一条波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波折、幽僻、寂寞三种情景前后有何联系?析:波折引出幽僻,幽僻引出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用了哪些叠词?析: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景物的色调是怎样的?析:淡淡;流露了怎样的心情?析:淡淡的哀愁。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假设换成“走字,叙述效果有何不同?析:“踱:走路时不紧不
6、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却假设有所思,假设有所感,在幽闲、超然中,淡淡的哀愁在假设隐假设现。假设换成“走字,那么短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韵这一片天地好似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联系高低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现在的自己又是怎样的?析:苦闷、彷徨、想逃避又难以超然;自由的人到了别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妙处和“受用两个词,可以说明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析:从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悦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7、好了。本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在高低文的联系中有何作用?析: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曲波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弥望何解?析:充斥视野,满眼,如“春色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亭亭与前面哪个词相照应,它修饰的是“舞女还是“裙?析:与“高相照应,修饰“舞女的舞女的裙。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析:本体叶子;喻体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层层的叶子中间,“田田与“层层是对前面哪个词的具体解释?为什么?析:曲波折折;“田田描其连绵不绝,“层层描其上下有序,零星地点缀“点缀与前面哪个词相照应?析:零星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
8、儿的;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假设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好不好?为什么?析:拟人;不能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因为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颜,同样千姿百态,楚楚动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析:本体白花;喻体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1、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2、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3、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
9、相似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处运用了“通感的写景办法,试述什么是“通感?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有何相似?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析:“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办法。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相似处:断断续续,假设有假设无,捉摸不定。作用: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象和联想。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抖,“颤抖的原因是什么?
10、析:微风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为什么只有一道而不是几道?析:一丝的颤抖,象闪电般凝碧的波痕。波痕为什么是凝碧的?析:田田、层层、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叶子底下是脉脉写出的流水的什么特点?析:无声、含蓄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一段所写的景物的顺序能不能调动?析:不能。因为叶子出水很高,而且是田田的,目之所及肯定首先是叶子;因为白花是点缀其间的,而且白而发亮,所以接着写花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花是零星的,所以微风过处有清香;因为有微风,就有了波痕;因为有了波痕,便看见了底下的流水;因为有流水,所以叶子更见风致。作者的目光又
11、回到叶子与花上,从而顺理成章,沉着不迫地引出下文对静静地泻在叶子与花上的月光的描写。景物出现的顺序是有着极强的前后关联的,极富层次感,绝不能调动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假设换用“淌字在叙述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泻说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假设换用“飘在叙述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假设即假设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照应,但既“飘便“散、便
12、“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牛乳和“轻纱的本体是什么?梦的本体又是什么?析:薄薄的青雾;叶子和花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本句描写了哪两种树影的哪些特点?“画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用?析: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画表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
13、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句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是从哪两种感觉的互相转移?析:本体月色;喻体名曲;相似点:和谐;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评:这一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写,如流水,泻;也有用景物进行反衬,如写青雾、叶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令作者与读者如痴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荷塘的
14、四面,远远近近,高上下低都是树,“远远近近、“高上下低描写出树的哪些特点?析:连绵成片、上下错落,层次清楚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在总体写树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姿,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析:点面结合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变化?析:由路灯光联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会联想到人的心,
15、一想到个人,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自然会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终于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作者的心绪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突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析:“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土的思念来解脱。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说明?析: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