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4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

上传人:1518****093 文档编号:562963176 上传时间:2024-06-30 格式:PPTX 页数:49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4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4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4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4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4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4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4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二 单 元历历 史史第第4讲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创新 及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标要求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第一环节必备知识落实第一环节必备知识落实知识点一选官制度一、九品中正制 二、科举制1.发展概况2.意义(1)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2)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图解历史全面认识古代的科举制 知识点二三省六部制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二、隋唐时期:

2、三省六部制1.确立: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2.职权: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3.特点(1)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2)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3)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4.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概念阐释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都是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之

3、下,丞相权力相对集中,职能部门较多。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职能部门分工明确,机构有所简化。知识点三赋税制度一、魏晋时期:租调制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二、唐初:租庸调制1.内容: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三、唐朝中后期:两税法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目的 解决财政困难实施

4、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影响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问题释疑1.认识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赋税制度的变化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是随着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的,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相关联。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如下图:2.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度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均田制是土地分配制度,租庸调制则是赋税政策,二者定义不同,适用范围不同,沿革历史时期不同。(2)联系:租庸

5、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同时也正是由于均田制没有真正得到贯彻而使得租庸调制在中唐之后被两税法取代。知识点四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一、儒学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并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二、反佛斗争 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很多劳动力不

6、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概况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三、复兴儒学 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内容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影响巩固了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问题释疑正确认识从“三教合归儒”到“三教并行”(1)“三教合归儒”不是三教相互融合而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2)唐代出现了“三教并行”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只是体现了三教融

7、合、并存的特点。知识点五文学艺术一、文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有了很大发展,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文学形式。2.唐朝(1)特点: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2)概况: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歌,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成为千古绝唱。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二、艺术1.书法2.绘画 3.石窟 图解历史书体演变及其特点问题释疑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特点(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2)体现民族交融的特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

8、,呈现多元特征。(4)科技成就突出。(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为隋唐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知识点六科技方面成就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地理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印刷术 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方面成就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医学孙思邈完成医学名

9、著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知识点七中外文化交流一、佛教 佛教东传高僧来华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西行取经东晋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佛教外传鉴真东渡 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学问僧来华日本、新罗等国家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如日本的空海二、其他方面1.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2.日本、新罗两国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3.唐朝后期,不少来华

10、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问题释疑唐朝对外交流出现盛况的原因(1)政治:唐朝前期国力强盛,政局稳定。(2)经济:经济繁荣。(3)文化:文化发达,统治者实行开放的政策。(4)交通:交通便利,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畅通。第二环节关键能力形成第二环节关键能力形成材料解读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1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材料汉朝宰相是首长制,唐朝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研读分析研读分析材料以第一个句号为界分为两

11、层。第一层表明汉至唐,宰相由首长制演变成委员制,第二层表明唐朝三省六部制下各机构分工明确,行政效率大大提高。探究运用探究运用根据材料回答,唐朝宰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这起到了什么作用?变化:由一相制变为多相制。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归纳概括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新题验证新题验证唐朝初年,尚书省的地位明显高于中书、门下两省,其实际最高长官尚书仆射为群相之首。贞观年间,唐太宗一方面削弱尚书仆射的权力,另一方面委派亲信重臣主持门下省的工作,又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使三省长官同堂议事。这一调整()A.旨在提高门下省的地位B

12、.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民主C.便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使宰相的权力名存实亡C根据题干材料“贞观年间,唐太宗一方面削弱尚书仆射的权力,另一方面委派亲信重臣主持门下省的工作,又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使三省长官同堂议事”,可知三省六部制之下,三省长官同堂议事,分工明确,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C项正确;A项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这一调整与决策的科学民主无关,排除B项;当时宰相仍然有权力,排除D项。材料解读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2隋唐的科举制材料一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唐杜佑通典材料二唐朝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

13、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研读分析研读分析(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以学识、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人才。(2)材料二中的“这两种制度”为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作者认为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其原因在于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探究运用探究运用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特点。特点:(1)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2)方式的公平

14、性:以严格的分科考试作为选官方式。(3)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和出身,皆可参加。(4)时间的延续性:从隋朝开始,直到1905年被正式废除。归纳概括1.科举制度的利弊(1)利:改善了选官用人制度,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公开考试,吸收了不少寒门子弟进入政坛,有利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选拔官吏从此以文化知识水平为客观依据,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朝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的繁荣。(2)弊: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科举制实行后期,脱离实际,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

15、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新题验证新题验证唐朝举子在考试前请托宣传和通过著书立传以获得达官贵人的荐举而提升名气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并且形成了特有的“行卷”风气。唐代著名人物如韩愈、杜牧、皮日休等人都有“行卷”的经历,有些还成为科场和文坛佳话。这客观上()A.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促进了唐朝文化的繁荣C.削弱了门第观念的影响D.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多样B根据题干材料“通过著书立传提升名气并且形成了特有的行卷风气”,可知举子通过著书立传提高名气的现象普遍,而大量的著书立传必然有利于文化繁荣,故选B项;题干材料没

16、有体现阶层之间的流动,排除A项;举子通过著书立传以求获得达官贵人的荐举说明门第观念的影响依然较大,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唐朝文化的多样性,排除D项。第三环节核心素养提升第三环节核心素养提升素养剖析素养剖析【例题】(2023全国乙卷,25)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意图:本题以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关于江南的诗歌唱和之风构建社会情境,一是考查因果推理的分析能力,二是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解析:根据时空信息“唐代中后期”“江南”,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材料表明当时诗歌创作唱和之风流行于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江南地区,而非北方地区。这是因为唐代中后期安史之乱后,北方社会长期动荡,而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故A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于北宋时期,B项不符合史实。山水田园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兴起,C项错误。经济重心在宋代完成南移,故D项错误。答案:A典题实战典题实战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