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3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课时1课件

上传人:1518****093 文档编号:562962627 上传时间:2024-06-30 格式:PPTX 页数:49 大小:1,001.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3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课时1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3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课时1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3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课时1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3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课时1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3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课时1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3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课时1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3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课时1课件(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十 四 单 元历历 史史第33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课时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时空观念时空观念图示构建图示构建课标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2.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第一环节必备知识落实第一环节必备知识落实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秦朝(1)设立官职: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2)边疆管理: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2.汉朝(1)设立官职: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2)边疆管理北方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

2、胜;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西面 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东北 西汉设护乌桓校尉(3)边疆开发: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负责民族事务。2.隋朝(1)民族关系: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2)边疆管理:推行郡县制,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3.唐朝(1)民族关系西北边疆各族 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吐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会盟南诏南诏王经唐朝加封,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2)边疆管理:主要机构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概

3、念阐释羁縻政策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问题释疑都督府与大都护府的不同(1)分布格局:都督府在唐朝边疆防御体系中处于内层,设立在内地比较重要的地区;大都护府则居于都督府的防御之外。(2)管辖职能:都督府管辖的多是内附的边疆民族;大都护府则处在边疆地区,是管辖边疆民族的专门性机构。4.两宋时期(

4、1)多民族政权并立: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2)封建制度拓展: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3)民族交融是历史主流: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1.元朝(1)民族关系:“行汉法”;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2)边疆管理:八思巴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2.明朝(1)管理机构:礼部、鸿胪寺、四夷馆。(2)边疆治理北方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在辽东、

5、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东北、西北、西南实行卫所和土司管理,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西藏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概念阐释卫所制度卫所制度是明朝重要的军政制度。明朝政府在全国普设卫所,卫所作为明朝基本的军事单位,管辖一定数量的军户,承担军役。卫所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军事性质的地理单位,涉及明朝的版图、管理体制、土地、户籍制度、人口迁移等一系列问题。3.清朝(1)管理机构:理藩院。(2)边疆治理漠南蒙古实行满蒙联姻西北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

6、,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青海、西藏册封达赖与班禅,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概念阐释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自雍正帝时大规模推行,是指将原来当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的职务废除,改为中央政府派任流官。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知识点二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背景(1)历史渊源: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多元一体格局。(2)近代现状: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3)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符合中

7、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2.历程 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5年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历程年份概况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

8、”,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2.影响: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1.“五个认同”的提出背景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容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2.铸牢

9、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 提出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意义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3.中共二十大对未来五年民族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概念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

10、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同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第二环节关键能力形成第二环节关键能力形成材料解读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1中国古代的主要民族政策材料一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欧阳修等新唐书材料二上(康熙帝)曰:“朕阅经史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蒙古族)害,而克

11、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之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蒋良骐东华录研读分析研读分析(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采取的民族政策。(2)材料二反映了康熙帝采取的民族政策。探究运用探究运用(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做法:设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评价:有利于民族团结,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

12、交融,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的民族政策及其意义。民族政策:以和平安抚的政策为主,以武力征讨为辅。意义: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我国近代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归纳概括中国古代的主要民族政策 新题验证新题验证下图为广西贵港出土的汉代铜镜,有类似纹饰的汉代铜镜在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后旗及云南玉溪等地都有出土,这可用于佐证汉代()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C.边疆地区的民族交融情况D.少数民族手工业发展迅速广西贵港出土的铜镜 C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广西贵港、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后旗及云南玉溪等地出土的铜镜相似,说明这些地区之

13、间有联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广西贵港、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后旗及云南玉溪在汉代属于边疆地区,体现出边疆地区的民族交融,故选C项;题干材料并非强调儒家思想的地位,排除A项;从题干材料中无法得出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材料中的铜镜为出土文物,无法判断是否为当地生产,无法体现当地少数民族手工业发展情况,排除D项。材料解读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4、材料二中国的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我国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形成许多民族杂居的状态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1957年)研读分析研读分析(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和目的。探究运用探究运用(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15、,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目的是什么?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归纳概括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含义、特点及评价(1)原因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居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几乎完全

16、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加之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近代以来,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形成了休戚与共的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2)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3)特点: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机关都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4)评价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有利于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新题验证新题验证周恩来在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