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1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1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理解主流思想、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与社会环境的关系。2.感受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化多元与繁荣发展,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文化自信。3.通过史料研读,认识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物质基础。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三、教学过程环节一:知识梳理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汉武帝时期: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2)魏晋南北朝: 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
2、土化。 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3)隋朝时期:儒学家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又称“三教合一”(4)唐朝时期: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在位时,佛教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2.抨击佛教(1)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广修寺庙,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2)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抨击佛教。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3.复兴儒学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
3、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二、文学艺术1.文学魏晋南北朝: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2000多位诗人创作的近5万首诗歌,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成为千古绝唱。 2.艺术书法艺术东汉: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隋唐时期: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王羲之姨母帖(摹本)北魏杨大眼造像记 颜
4、真卿 柳公权金刚经碑多宝塔感应碑2.艺术绘画艺术魏晋南北朝的绘画,成就斐然。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他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隋唐的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顾恺之洛神赋图(摹本)2.艺术石窟艺术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佛像 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三.科技四.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的传播传入: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
5、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为了求得佛教真解,一些中国名僧西行取经。例如:东晋的法显、唐朝的玄奘。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外传: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周边国家。 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新罗等国 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 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这些交流对日本等 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2.唐文化交流(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新罗、日本两国向唐朝派遣了许多留学生。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特点: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文化上兼容并包,吸收各族和外来文
6、化的优秀成分。环节二:问题探究探究问题一:答案提示:特点:中国科技偏重实用,忽视理论的研究;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原因:文化传承:前代科技成就为后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科技成果的继承创造了条件。政治因素: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经济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经济基础。交流因素:民族融合与外来文化的传播促进技术间的交流,为科技繁荣提供社会基础。个人因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探究问题二: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
7、的原因是什么?1.经济上: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物质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继续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隋唐大运河沟通南北,社会经济繁荣。2.政治上:选官制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人才基础。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产生,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成熟,官僚成为了文学艺术创作的最主要的人才群体,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3.社会上: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社会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隋唐统一后政治稳定,带来了全国的社会安定。4.文化上:中国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包容性强,既个性突出,又广收兼蓄,既强调传统,又不乏开拓创新。中华文化不仅内
8、部可以进行自我调节,而且对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具有很强的化解和包容能力。5.民族及对外交流上: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印度、中亚文化传入,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其中以绘画和雕塑较为显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及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环节三:本课小结本课主要讲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直到隋唐时期的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的新成就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突出这一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儒学、道教与佛教都有发展,呈现多元特征。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在文学方面,魏晋
9、南北朝时期承上启下,具有独特地位。艺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名家辈出,精品很多,尤其是书法、绘画、石窟雕塑艺术,代表着这一时期艺术的最高水平。到唐朝达到新的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突出体现在建筑、雕版印刷、火药、天文、医学等诸多领域。这个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尤其是隋唐时期,国力强盛,交通发达,加上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空前发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环节四:课堂反馈 材料: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齐民要术序 思考
10、:贾思勰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答案提示:贾思勰这段话反映了其重农抑商,农本商末的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结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统治者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贾思勰生活在北魏时期。在北魏之前,我国北方处于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之后鲜卑族的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政权并逐步统一了北方地区,社会秩序由此逐渐稳定,社会经济也随之从屡遭破坏的萧条景象中逐渐恢复过来,得到发展。北魏孝文帝在社会经济方面实施均田
11、制等一系列改革,更是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尽管如此,当时的农业生产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有待于进一步发展。贾思勰认为农业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国家是否富强,于是他撰写农书。同时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农业生产的蒸蒸日上,也为贾思勰撰写农书提供了便利条件。环节五:布置课后作业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谈谈唐朝所受域外文化影响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材料: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 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 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2.选读杜甫作品中与当时历史现实有关的诗篇,体会其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