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射频隐身技术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2917966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3.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中的射频隐身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发展中的射频隐身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发展中的射频隐身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发展中的射频隐身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发展中的射频隐身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中的射频隐身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中的射频隐身技术(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展中的飞行器射频隐身技术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桑建华 中航工业发展研究中心 陈益邻乌克兰研制的“铠甲”雷达系统。F-117的诞生,让高空中隐身与反隐身的较量开始显性化。何谓射频隐身技术 射频隐身技术的内涵隐身是目标相对探测系统而言的,目标未被探测系统发现或者识别,认为 目标实现了隐身;目标已被探测系统发现或识别,认为目标未能隐身。雷达隐身、红 外隐身是指目标与雷达及红外探测系统间的对抗概念。射频隐身是指目标与无源探测 系统间的对抗概念。无源探测系统可以根据武器平台上电子设备(系统)辐射的电磁 波确定武器的位置(角度和距离)信息。射频隐身技术是武器平台上的电子设备针对 无源探测系统的隐身

2、技术,属于武器平台有源或主动信号特征控制范畴。飞行器红外 隐身技术、潜艇的减振降噪技术也属于有源或主动特征信号控制范畴。射频隐身的技术特点雷达隐身及红外隐身要求尽可能地减小目标的雷达及红外特征,即目标的 RCS 及红外辐射强度越低越好。但射频隐身则有很大的不同,不能无限制地减小目标 的射频特征。因为电子设备要依靠辐射的电磁波工作,电子设备辐射的电磁波能量小 到一定值后,电子设备的功能和性能会下降或消失而失去作用。因而射频隐身的一大 特点或限制条件是保持电子设备的功能及性能,满足使用需求。发展射频隐身技术的重要性迅速发展的无源探测系统对飞行器构成了严重威胁近年来,随着传感器的元器件水平和计算机软

3、硬件水平的不断提高,无源探测系统(无源态势感知、电子情报系统ELINT、信号情报系统SIGINT、电子支援措 施ESM、反辐射导弹ARM等)对各种机载、舰载、车载、弹载辐射源的探测能力已大 大提高。无源探测系统具有作用距离远、不发射电磁波、隐蔽性好的特点,对配有各 种主动电磁辐射源的军事装备构成了严重威胁(见表)。F-22机载无源态势感知系统,工作波段0.520GHz,对飞行器无源探测距离大于460千米,信号测角精度小于15度,能够探测的雷达信号类型包括:连续 波、脉冲、脉冲多普勒、脉冲压缩、脉冲重复频率捷变、载频捷变等,能够识别的辐 射源模式大于 10000 个;美国ES5000机载信号情报

4、系统(SIGINT),工作波段0.0218GHz,对飞 行器的最大作用距离350千米(10千米高度),测角精度小于3度,瞬时带宽400MHz, 能够探测的雷达信号类型包括:脉冲、连续波、脉冲重复间隔捷变(210000微秒), 能够识别的辐射源模式大于10000个;捷克的 ERA 公司研制的“伯拉普”电子情报侦察/电子支援系统(ELINT/ESM),采用先进的宽带干涉测向技术,工作波段0.11 GHz, 118GHz, 或1840GHz,瞬时带宽200MHz,对飞行器的作用距离约450千米,能同时跟踪200 个目标,能够探测的信号包括:脉冲,连续波,塔康导航,敌我识别;“铠甲”雷达系统由乌克兰国

5、营托帕兹公司研制,于1987年投入批量生产,系统灵敏度为T45dBw,可以发现、跟踪并确定来自空中、地面和水面目标。该雷达 是一种被动无线电侦察自动系统,能够发现 800 千米以内的空中目标,可以侦察纵深 600千米宽150千米范围内的地面目标,是目前世界上同类系统中捕捉目标最远的装 置。隐身设计与探测性平衡设计原则在武器平台进行隐身设计时,应遵循平衡设计原则,即平衡观测性原则: 对主要的探测系统,武器平台应呈现大致相近的被探测距离。目前雷达、红外搜索跟 踪系统(IRST)及无源探测系统是对飞行器作用距离最远的三种探测系统。武器平台 的隐身设计应对这三种主要威胁平衡设计。单独追求雷达隐身性能,

6、不断地提高雷达 隐身性能(降低其RCS值)是不恰当的。当其雷达隐身性能提高后,雷达对其探测距 离降低了。但对方可用红外或无源探测系统来检测目标,目标可能首先暴露给对方的 无源探测系统,而后暴露给机载红外与探测系统(IRST)。所以隐身设计应遵循雷 达隐身、红外隐身、射频隐身性能平衡设计的原则。飞行器隐身设计的短板对常规飞行器,机载雷达对它的探测距离200千米左右,机载IRST (美国 的AAS-42)对它的前向探测距离185千米左右,无源探测系统(美国的ALR-94)对 它的探测距离460千米左右。而针对雷达隐身的飞行器,其RCS已经降到0.1平方米 以下,比常规飞行器降低了 2030dB,机

7、载雷达对它的探测距离降低到了只有几十千 米。作战飞行器将首先被无源探测系统发现,其后将被IRST发现,射频隐身已经成 为飞行器隐身平衡设计的短板。国外射频隐身技术的发展美国率先进行射频隐身飞行试验美国在开展飞行器雷达隐身(RCS减缩)的同时,就开展了飞行器射频隐身 的研究。据已解密的公开资料,美国在19791980年就完成了第一个射频隐身的飞 行试验,仅滞后于美国第一架隐身飞行器F-117A的验证机“海弗蓝”首飞(1977年 12月)一年多的时间。该计划开始于70年代中期,由美国国防部预先研究计划局 (DARPA)、美国空军和海军主持,休斯飞机公司为主承包商。试验的未隐身的雷达 为法国“幻影”

8、飞机Cyrano雷达系列。射频隐身后雷达参数为5w/波束、9波束、 320MHz带宽、天线旁瓣-55dB、LPI波形。射频隐身的作战对象为F-111A飞机载的 AN/ALR-62雷达寻的告警接收机RHAW (它是当时美国最先进的RHAW)、ELINT和反辐 射导弹 ARM。试验结果显示,机载雷达采用射频隐身技术后,在保持雷达对目标作用距 离不降低的条件下,威胁方RHAW对飞行器的探测距离从346千米降低到& 5千米,ELINT的从2188千米降低到19.3千米,反辐射导弹的从55千米降低到0.48千米。无源探测系统的探测距离缩减了97%以上,可见飞行器射频隐身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射频隐身发展的

9、三个阶段第一阶段:F-117A时期,意识到射频隐身的重要性,但没有掌握射频隐身技术。美国自上世纪70 年代起,就已经认识到射频隐身的重要性并开展了研究,但美国还没有掌握射频隐身技术,在F-117A飞机上没有装备机载雷达。第二阶段:B-2时期,美国掌握了部分射频隐身技术。上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在B-2隐身轰炸机上装备了具有低截获概率(LPI )的APQ-181相控阵雷达,该雷达具有隐身波形和5 级辐射功率控制,并不断对该雷达的射频隐身性能进行升级, 美国掌握了部分射频隐身技术。第三阶段:F-22和F-35时期,美国全面掌握了射频隐身技术。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美国为新一代战斗机F-22和F

10、-35研制了射频隐身性能良好的机载 雷达、通信导航识别(CNI)等电子设备,并通过上述设备的研制,全面掌握了射频 隐身技术。总体来说,美国现今已经全面掌握各类机载电子设备辐射能量的自适应控制技术,射频隐身波形设计技术等射频隐身技术。射频隐身技术的研究重点射频隐身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以机载电子设备为主,如飞行器的机间数据链 和机载相控阵雷达的射频隐身技术,并以飞行器为应用研究为重点。对于具体的电子 设备,根据射频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在技术上,应以电子设备辐射能量的自适应控 制和发射信号的空域、频域、时域不确定性和低截获波形为重点。对于飞行器应用, 应以系统综合及多种隐身要求的平衡设计、战术应用为主。目前装备的无源探测系统1 F-22机载无源态势感知系统0.520 4602 美国机载信号情报系统0.0218 350 (10千米高度)3 捷克“伯拉普”电子情报侦察/电子支援系统0.119 4504 乌克兰“铠甲”雷达系统0.118 8005 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的无源探测模式812 3006 空空导弹引导头0.418 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